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你是否了解它,
是否认可它,它确实来了!
正在许多人还未听闻过它的大名时,它已经疯狂地在跌宕起伏中崭露头角。它就是——比特币!
2009年一个化名中本聪的人在网络上发布了比特币第一个版本的开源客户端。通过由计算机的不断计算和解密得到的一串串独一无二的数字就被称为比特币。它是电子币的一种,与普通货币最大的差异在于比特币并没有第三方机构发行和监管,其总数也是被限定的。根据它的独特算法,总共只能产出2100万个比特币。而且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开采难度会逐渐增大。在最初的4年里,会有1050万个比特币被开采出来,而之后每4年这个数字就会减半。
比特币诞生之初,一文不值。直到2010年,一个昵称为laszlo的人用10000个比特币买到了一块价值25美元的披萨。这是历史上使用比特币产生的第一笔交易,由此也让比特币有了一个价值。无论最初比特币的价值是多么的微乎其微,都只不过是多米诺巨阵中倒下的第一块骨牌。比特币开始被买卖时,只值0.005美元,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如今比特币的价格也达到了上千美元,上涨了180000多倍!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看来是得了不少好处。但谁又能确定这只不过是“咕咚来了”呢?
《咕咚来了》的故事想必不少人在小时候就早有耳闻。讲的是森林里的湖水处传来“咕咚”一声,吓坏了在边上玩的小兔子。没等小兔子看个究竟,又传来一声“咕咚”,吓得几只小兔子转身就跑,“快跑,咕咚来了,快逃呀!”这下可好,先是狐狸也被小兔子们吓得跟着跑,接着猴子、大象、河马也都不问青红皂白地跟着玩命逃跑,一路上还喊着:“快逃呀!咕咚来了!”一路上跟着跑的动物越来越多,整个森林都乱了套。直到青蛙点醒了大家:“你们有谁见过咕咚啊?”
我们有多少人知道比特币到底是什么啊?
总量一定、无法破解、匿名等等这些对比特币的介绍,就仿佛听见了狐狸在大喊:“快跑啊!咕咚来了,有四个脑袋、八条腿!”到底没有人深究“咕咚”是什么,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比特币确实在涨,确实有人在赚钱,而且似乎谁都可以进场小赚一笔,“又何必在意它到底是什么。”
“总量一定、无法破解”,凯文·凯利曾说:“没有什么技术是绝对的。”只要是技术上的难题,总有一天都会被破解。暂且不去探讨比特币本身的技术问题,就在比特币刚出现不久,作为当时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就曾因为遭受黑客的攻击而面临崩溃,此事所带来的恐慌使比特币瞬间从30美元跌到了0.01美元。尽管各大交易所在不断地升级,可又有谁能够保证悲剧不会再次发生。
人们之所以认可纸币,根本原因在于纸币是由国家政府发行的,只要人们对国家政府充满信心,纸币就不会失去价值。反过来,没有机构发行的比特币,我们到底应该信任它什么?是那所谓“独特的算法”?还是就坚信比特币一定值钱?似乎只要满足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比特币就不会变得一文不值,关键就在于人们到底有多信任。既然我们能够信任一纸货币,为何就不能认可一串数字的电子货币呢?更何况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让无论身处何地的我们都能用PC或者手机通过网络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抑或买到各种产品。电子商务如此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纸币在存入网银后,就在以数字的形式扮演货币。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商品、日用品等等一切我们都能通过网络购买,那么我们又何必拿着一堆纸做的货币呢?这是货币发展的过程,就像如今我们不会拿着一麻袋的铜钱去购买一部手机,也不会有人揣着俩元宝去逛街。假以时日,我们上街要带的或许就只是一张经过加密的磁卡。
摆脱了第三方机构的发行和监管,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且也好像不必过于担心通膨了。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比特币盛行之初,大多被用于网络黑市交易,例如已经被关闭的当时最大的网络黑市“丝绸之路”。那里不仅仅能找到几乎所有你想要的违法物品,还能因为使用比特币交易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比特币充分“保护隐私”的特点,让人无法查到买家是谁,因为那串数字(比特币)根本没留下任何身份痕迹。
慢慢的我们似乎开始有点明白“咕咚”是什么了,或者到底谁更想让它疯狂起来。
随着比特币的“肆虐”,一些人揣测这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经济,造成一些重大的问题。其实这不过是杞人忧天,随着比特币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这里讲的开采难度也就是计算难度,想要更快地获得更多的比特币就需要更多的具有更强大算力的计算机。但是如果具备了足够的计算能力,就可能发生51%攻击,这对比特币来说将是致命的。当然普通的民众或者商业机构想要实施51%攻击基本是不可能的。51%攻击所需的条件太苛刻,但对于像美国这种超级大国来说,如果有一天比特币真的威胁到了美国国家安全或者经济平衡,实施51%攻击并非难事。其实比特币并非是唯一的电子货币,自从它诞生后,就出现了很多山寨版的电子货币,但许多都因为51%攻击而夭折。所以,51%攻击从来对电子货币都是致命的。不过由于各种电子币计算特点的不同,计算量大小的差异会使得51%攻击所需算力有所不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入驻比特币世界,假如某一天比特币因为某种自身原因或者人为攻击而崩溃,后果将不堪想象。
如果这还无法打消你投资比特币的冲动,那么再看看另一个猜测。
自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的开源客户端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他的销声匿迹不禁让人猜测他究竟有何目的。如果是怀着促进货币进步的愿望,为何又不敢以真名见人。如若不然,他到底想要做什么?
然而关于开发者的疑云随着比特币的茁壮成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讨论。有人说比特币其实就是一场营销陷阱;甚至还有人说比特币整个就是导演了一出“庞氏骗局”。我们已经知道了比特币的开采难度会随着已产出量的增加而以倍数增大。那么越早得到比特币的人就会赚到越多的钱,来得晚的就只能拣点剩菜,或者连汤都喝不到。这么讲比特币的确有点“庞氏骗局”的味道。那么获利最多的是谁呢?可能就是最早的开发者。 如果当你真的了解了“咕咚”是什么的时候,仍然还喊着:“快逃啊!咕咚来了!”而且不只你一个知道真相之后仍旧边跑边喊的人,那么说谎的就只剩下青蛙了。而“咕咚”也真的就成了“四个脑袋、六条腿”,它也就真的来了。那么谁说了真话、谁说了假话、谁又根本连真假都无法分辨呢?三人成虎再加上指鹿为马就成就了一个个巨大的泡沫,而这一时的欢愉正可能是面带微笑的温柔陷阱。
总而言之,有人赢就一定有人输,羊毛终归出在羊身上。
庞氏骗局:
世上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投资诈骗手段,发明此骗术的是一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简单讲,庞氏骗局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兹便利用了这种混乱。他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赚钱。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普通人一般确实不容易搞清楚。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的专家都会指出,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然而,庞兹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 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像傻子一样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兹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庞兹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妻子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时,庞兹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氏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
是否认可它,它确实来了!
正在许多人还未听闻过它的大名时,它已经疯狂地在跌宕起伏中崭露头角。它就是——比特币!
2009年一个化名中本聪的人在网络上发布了比特币第一个版本的开源客户端。通过由计算机的不断计算和解密得到的一串串独一无二的数字就被称为比特币。它是电子币的一种,与普通货币最大的差异在于比特币并没有第三方机构发行和监管,其总数也是被限定的。根据它的独特算法,总共只能产出2100万个比特币。而且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开采难度会逐渐增大。在最初的4年里,会有1050万个比特币被开采出来,而之后每4年这个数字就会减半。
比特币诞生之初,一文不值。直到2010年,一个昵称为laszlo的人用10000个比特币买到了一块价值25美元的披萨。这是历史上使用比特币产生的第一笔交易,由此也让比特币有了一个价值。无论最初比特币的价值是多么的微乎其微,都只不过是多米诺巨阵中倒下的第一块骨牌。比特币开始被买卖时,只值0.005美元,经过不到4年的时间,如今比特币的价格也达到了上千美元,上涨了180000多倍!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看来是得了不少好处。但谁又能确定这只不过是“咕咚来了”呢?
《咕咚来了》的故事想必不少人在小时候就早有耳闻。讲的是森林里的湖水处传来“咕咚”一声,吓坏了在边上玩的小兔子。没等小兔子看个究竟,又传来一声“咕咚”,吓得几只小兔子转身就跑,“快跑,咕咚来了,快逃呀!”这下可好,先是狐狸也被小兔子们吓得跟着跑,接着猴子、大象、河马也都不问青红皂白地跟着玩命逃跑,一路上还喊着:“快逃呀!咕咚来了!”一路上跟着跑的动物越来越多,整个森林都乱了套。直到青蛙点醒了大家:“你们有谁见过咕咚啊?”
我们有多少人知道比特币到底是什么啊?
总量一定、无法破解、匿名等等这些对比特币的介绍,就仿佛听见了狐狸在大喊:“快跑啊!咕咚来了,有四个脑袋、八条腿!”到底没有人深究“咕咚”是什么,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比特币确实在涨,确实有人在赚钱,而且似乎谁都可以进场小赚一笔,“又何必在意它到底是什么。”
“总量一定、无法破解”,凯文·凯利曾说:“没有什么技术是绝对的。”只要是技术上的难题,总有一天都会被破解。暂且不去探讨比特币本身的技术问题,就在比特币刚出现不久,作为当时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就曾因为遭受黑客的攻击而面临崩溃,此事所带来的恐慌使比特币瞬间从30美元跌到了0.01美元。尽管各大交易所在不断地升级,可又有谁能够保证悲剧不会再次发生。
人们之所以认可纸币,根本原因在于纸币是由国家政府发行的,只要人们对国家政府充满信心,纸币就不会失去价值。反过来,没有机构发行的比特币,我们到底应该信任它什么?是那所谓“独特的算法”?还是就坚信比特币一定值钱?似乎只要满足这两点中的任何一点,比特币就不会变得一文不值,关键就在于人们到底有多信任。既然我们能够信任一纸货币,为何就不能认可一串数字的电子货币呢?更何况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让无论身处何地的我们都能用PC或者手机通过网络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抑或买到各种产品。电子商务如此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纸币在存入网银后,就在以数字的形式扮演货币。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商品、日用品等等一切我们都能通过网络购买,那么我们又何必拿着一堆纸做的货币呢?这是货币发展的过程,就像如今我们不会拿着一麻袋的铜钱去购买一部手机,也不会有人揣着俩元宝去逛街。假以时日,我们上街要带的或许就只是一张经过加密的磁卡。
摆脱了第三方机构的发行和监管,表面上看来我们似乎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并且也好像不必过于担心通膨了。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比特币盛行之初,大多被用于网络黑市交易,例如已经被关闭的当时最大的网络黑市“丝绸之路”。那里不仅仅能找到几乎所有你想要的违法物品,还能因为使用比特币交易而不留下任何痕迹。比特币充分“保护隐私”的特点,让人无法查到买家是谁,因为那串数字(比特币)根本没留下任何身份痕迹。
慢慢的我们似乎开始有点明白“咕咚”是什么了,或者到底谁更想让它疯狂起来。
随着比特币的“肆虐”,一些人揣测这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经济,造成一些重大的问题。其实这不过是杞人忧天,随着比特币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这里讲的开采难度也就是计算难度,想要更快地获得更多的比特币就需要更多的具有更强大算力的计算机。但是如果具备了足够的计算能力,就可能发生51%攻击,这对比特币来说将是致命的。当然普通的民众或者商业机构想要实施51%攻击基本是不可能的。51%攻击所需的条件太苛刻,但对于像美国这种超级大国来说,如果有一天比特币真的威胁到了美国国家安全或者经济平衡,实施51%攻击并非难事。其实比特币并非是唯一的电子货币,自从它诞生后,就出现了很多山寨版的电子货币,但许多都因为51%攻击而夭折。所以,51%攻击从来对电子货币都是致命的。不过由于各种电子币计算特点的不同,计算量大小的差异会使得51%攻击所需算力有所不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入驻比特币世界,假如某一天比特币因为某种自身原因或者人为攻击而崩溃,后果将不堪想象。
如果这还无法打消你投资比特币的冲动,那么再看看另一个猜测。
自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的开源客户端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他的销声匿迹不禁让人猜测他究竟有何目的。如果是怀着促进货币进步的愿望,为何又不敢以真名见人。如若不然,他到底想要做什么?
然而关于开发者的疑云随着比特币的茁壮成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讨论。有人说比特币其实就是一场营销陷阱;甚至还有人说比特币整个就是导演了一出“庞氏骗局”。我们已经知道了比特币的开采难度会随着已产出量的增加而以倍数增大。那么越早得到比特币的人就会赚到越多的钱,来得晚的就只能拣点剩菜,或者连汤都喝不到。这么讲比特币的确有点“庞氏骗局”的味道。那么获利最多的是谁呢?可能就是最早的开发者。 如果当你真的了解了“咕咚”是什么的时候,仍然还喊着:“快逃啊!咕咚来了!”而且不只你一个知道真相之后仍旧边跑边喊的人,那么说谎的就只剩下青蛙了。而“咕咚”也真的就成了“四个脑袋、六条腿”,它也就真的来了。那么谁说了真话、谁说了假话、谁又根本连真假都无法分辨呢?三人成虎再加上指鹿为马就成就了一个个巨大的泡沫,而这一时的欢愉正可能是面带微笑的温柔陷阱。
总而言之,有人赢就一定有人输,羊毛终归出在羊身上。
庞氏骗局:
世上最古老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投资诈骗手段,发明此骗术的是一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简单讲,庞氏骗局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经济体系一片混乱,庞兹便利用了这种混乱。他宣称,购买欧洲的某种邮政票据,再卖给美国,便可以赚钱。国家之间由于政策、汇率等等因素,很多经济行为普通人一般确实不容易搞清楚。其实,只要懂一点金融知识的专家都会指出,这种方式根本不可能赚钱。然而,庞兹一方面在金融方面故弄玄虚, 另一方面则设置了巨大的诱饵,他宣称,所有的投资,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而且,他还给人们“眼见为实”的证据:最初的一批“投资者”的确在规定时间内拿到了庞兹所承诺的回报。于是,后面的“投资者”大量跟进。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名波士顿市民,像傻子一样变成庞兹赚钱计划的投资者,而且大部分是怀抱发财梦想的穷人,庞兹共收到约1500万美元的小额投资,平均每人“投资”几百美元。当时的庞兹被一些愚昧的美国人称为与哥伦布、马尔孔尼(无线电发明者)齐名的最伟大的三个意大利人之一,因为他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钱”。庞兹住上了有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并配上专门的皮鞋,拥有数十根镶金的拐杖,还给他的妻子购买了无数昂贵的首饰,连他的烟斗都镶嵌着钻石。当某个金融专家揭露庞兹的投资骗术时,庞兹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驳金融专家,说金融专家什么都不懂。
1920年8月,庞兹破产了。他所收到的钱,按照他的许诺,可以购买几亿张欧洲邮政票据,事实上,他只买过两张。此后,“庞氏骗局”成为一个专门名词,意思是指用后来的“投资者”的钱,给前面的“投资者”以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