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萍的《教师专业发展之道》,我真的很喜欢读,因为她很真诚地讲了一个伟大的故事。真诚,就会踏实,不会虚空,也不会漂浮;真诚,就会美丽,没有作秀,也没有矫情。说到底,真诚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品质,是心灵的敞开与通达。陈萍正是以她的真诚行走在教师专业发展之道上,也正是以她的真诚使我,也会使大家确信“专业之道”,并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道。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在陈萍那里是生活之道、生命之道。记得钱伟长对专业的理解。有人不断追问钱伟长的专业究竟是什么,钱伟长的回答是:我没有专业,要说专业,我的专业是爱祖国。也记得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每年教师到大学进修,规定首选的是与专业无关的学科,次选与专业有关的学科,第三才选修自己任教的学科。可见,专业不仅是学科专业,教师专业应当具有学科超越性,抑或说,教师专业应当有宽阔的知识背景,在丰厚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不仅如此,陈萍的专业发展之道,从回溯童年开始,这正如帕慕克所说:寻找开端,然后才会有故事的中篇与下篇。从童年寻找专业发展之开端,暗示着专业之道与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专业之道实质上是人生之道。
人生永远是个谜,人总是力图解谜,但很困难,人生之谜的谜底是那么神秘,因为“人是谁”是一个几乎无法解答的难题。美国学者赫舍尔的答案是:人生之谜不在于你现在是什么,而在于你将来能够成为什么。将来能够成为什么,这是由人的伟大之处——可能性决定的。陈萍实际上是用自己亲历的实践,开发人的伟大之处,把可能性逐步变成现实性。但是,这一目标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关键是陈萍的生命感悟。于是快乐的村小,成了种子萌发的地方;农村生活,成了涵养人格的土壤;多彩的中师,成了锻造师能的殿堂,以及从教以后的一切,都让她去寻找教育的暖意和智慧。假若,专业发展离开了生活的磨砺,离开了生命的感悟,势必失却生长的根,所谓的专业势必单薄、纤弱、苍白。热爱生活,努力去承受生命之重,正是最根本的专业发展之道。陈萍的人生感悟,点中了专业发展的“穴”,读她的这本专著,你会掂量到书名中“生命感悟”的分量。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角色,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如此。专业的定位,专业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聚焦在专业身份的确认上,否则专业发展可能会摇摆、迷茫。身份既是一种专业方向认同,又是专业责任的担当,专业发展就是在专业方向的认同中找寻自己的理想,在专业责任的担当中提升自己的水平。陈萍有鲜明的身份确认感,表现了她专业追求的自觉。丰富的职业经历中,陈萍有不同的岗位,但她不是把这些岗位只看作是工作的分工,而看作是专业的角色:教研员,她把自己当作教学研究者,去履行教研职业的使命;参与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她把自己当作课程建设者,去开发、拓展、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重返讲台,无论是为小学生上课,还是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讲授,她都把自己当作理念践行者,去生长、丰富自己的智慧;而课题研究,无论是自己领衔,还是对学校的指导,她都把自己当作课题研究的主持者,去激发自身内在力量,获取持续发展、深度发展的能量。以上这些身份,她没有使它们割裂开来,更没有使它们对立起来,而是在融合中互动、促进。诸多身份的确认,陈萍把握了核心,那就是学习、研究、实践。从这个角度去看,专业发展之道,是学习之道、研究之道、实践之道。其实,学习、研究、实践,往往是一般的方法、一般的途径,体现了一般规律,大家都生活在这种方式、途径和规律中。但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有成就、会成功,而有的人却仍然很平庸、以至无为?陈萍给出了答案:挑灯夜战中的锻炼,凝神应对中的理性思考,经历煎熬中心智的丰富与完善。由此,学习之道、研究之道、实践之道,应当是坚持之道、是“专业自觉”之道。
陈萍专著书名中还有“教育叙事”的表述,她用叙事的方式,回溯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开始,她担心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话语风格,不能体现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但是,她坚持了,并且发挥了她的优势。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叙事,首先是种回忆和记忆,而回忆和记忆,“我们才成为历史的全权代表”,“那些故事用象征符号解决无法用经验解决的矛盾”。而“原始的叙事作品本质上就是再创作”。(爱尔兰理查德·卡尼著,《故事离真实有多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陈萍的教育叙事就是将时间人格化,通过创作,使她成为那个历史时代的代表,用生动的象征符号解决了学者们无法用经验解决的矛盾,给了我们可以分享的世界。无疑,陈萍对教育叙事的认识是深刻的,她的教育叙事是成功的,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她的真诚投入,在于她叙事中的梳理,梳理中的概括、提炼,理性思考与研究始终伴随着她的叙事。于是,叙事成了陈萍的一种研究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于是,陈萍的故事,我们听了还想再听,成了理查德·卡尼所称之为的“伟大的故事”。陈萍正是“伟大的故事”的创造者。
从全书的叙述来看,陈萍有一种特有的从容、平静、优雅,散发着一种气质,她在平静的叙述中透着灵气和哲理。也许,专业发展之道,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亟须从容、平静与优雅。
(成尚荣,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陈萍,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扬州市小语会秘书长,本文原载于《中国教师报》2008年9月10日D3版“阅读”专栏)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在陈萍那里是生活之道、生命之道。记得钱伟长对专业的理解。有人不断追问钱伟长的专业究竟是什么,钱伟长的回答是:我没有专业,要说专业,我的专业是爱祖国。也记得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每年教师到大学进修,规定首选的是与专业无关的学科,次选与专业有关的学科,第三才选修自己任教的学科。可见,专业不仅是学科专业,教师专业应当具有学科超越性,抑或说,教师专业应当有宽阔的知识背景,在丰厚的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不仅如此,陈萍的专业发展之道,从回溯童年开始,这正如帕慕克所说:寻找开端,然后才会有故事的中篇与下篇。从童年寻找专业发展之开端,暗示着专业之道与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专业之道实质上是人生之道。
人生永远是个谜,人总是力图解谜,但很困难,人生之谜的谜底是那么神秘,因为“人是谁”是一个几乎无法解答的难题。美国学者赫舍尔的答案是:人生之谜不在于你现在是什么,而在于你将来能够成为什么。将来能够成为什么,这是由人的伟大之处——可能性决定的。陈萍实际上是用自己亲历的实践,开发人的伟大之处,把可能性逐步变成现实性。但是,这一目标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关键是陈萍的生命感悟。于是快乐的村小,成了种子萌发的地方;农村生活,成了涵养人格的土壤;多彩的中师,成了锻造师能的殿堂,以及从教以后的一切,都让她去寻找教育的暖意和智慧。假若,专业发展离开了生活的磨砺,离开了生命的感悟,势必失却生长的根,所谓的专业势必单薄、纤弱、苍白。热爱生活,努力去承受生命之重,正是最根本的专业发展之道。陈萍的人生感悟,点中了专业发展的“穴”,读她的这本专著,你会掂量到书名中“生命感悟”的分量。
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角色,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如此。专业的定位,专业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聚焦在专业身份的确认上,否则专业发展可能会摇摆、迷茫。身份既是一种专业方向认同,又是专业责任的担当,专业发展就是在专业方向的认同中找寻自己的理想,在专业责任的担当中提升自己的水平。陈萍有鲜明的身份确认感,表现了她专业追求的自觉。丰富的职业经历中,陈萍有不同的岗位,但她不是把这些岗位只看作是工作的分工,而看作是专业的角色:教研员,她把自己当作教学研究者,去履行教研职业的使命;参与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她把自己当作课程建设者,去开发、拓展、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重返讲台,无论是为小学生上课,还是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讲授,她都把自己当作理念践行者,去生长、丰富自己的智慧;而课题研究,无论是自己领衔,还是对学校的指导,她都把自己当作课题研究的主持者,去激发自身内在力量,获取持续发展、深度发展的能量。以上这些身份,她没有使它们割裂开来,更没有使它们对立起来,而是在融合中互动、促进。诸多身份的确认,陈萍把握了核心,那就是学习、研究、实践。从这个角度去看,专业发展之道,是学习之道、研究之道、实践之道。其实,学习、研究、实践,往往是一般的方法、一般的途径,体现了一般规律,大家都生活在这种方式、途径和规律中。但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有成就、会成功,而有的人却仍然很平庸、以至无为?陈萍给出了答案:挑灯夜战中的锻炼,凝神应对中的理性思考,经历煎熬中心智的丰富与完善。由此,学习之道、研究之道、实践之道,应当是坚持之道、是“专业自觉”之道。
陈萍专著书名中还有“教育叙事”的表述,她用叙事的方式,回溯自己专业发展的过程,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开始,她担心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话语风格,不能体现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但是,她坚持了,并且发挥了她的优势。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叙事,首先是种回忆和记忆,而回忆和记忆,“我们才成为历史的全权代表”,“那些故事用象征符号解决无法用经验解决的矛盾”。而“原始的叙事作品本质上就是再创作”。(爱尔兰理查德·卡尼著,《故事离真实有多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陈萍的教育叙事就是将时间人格化,通过创作,使她成为那个历史时代的代表,用生动的象征符号解决了学者们无法用经验解决的矛盾,给了我们可以分享的世界。无疑,陈萍对教育叙事的认识是深刻的,她的教育叙事是成功的,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她的真诚投入,在于她叙事中的梳理,梳理中的概括、提炼,理性思考与研究始终伴随着她的叙事。于是,叙事成了陈萍的一种研究方式和专业发展方式,于是,陈萍的故事,我们听了还想再听,成了理查德·卡尼所称之为的“伟大的故事”。陈萍正是“伟大的故事”的创造者。
从全书的叙述来看,陈萍有一种特有的从容、平静、优雅,散发着一种气质,她在平静的叙述中透着灵气和哲理。也许,专业发展之道,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亟须从容、平静与优雅。
(成尚荣,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陈萍,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扬州市小语会秘书长,本文原载于《中国教师报》2008年9月10日D3版“阅读”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