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未来的生存环境将取决于今天的努力时,股份期权的概念在中国开始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北京振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为日前告诉记者,该公司进行股份期权试点3年来,企业净资产增值50%,约3000万左右。
股份期权势在必行
“振冲”是一种进行建筑物地基与基础加固的技术名称,以此作为公司名称注册,闻其名知其行,研发、生产皆为“振冲”,心无旁骛,足见自信。
这一自信源于振冲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国家电力公司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下称勘测设计院),是国内第一家拥有该项技术的单位,距今已20余年。曾多次担纲国家大型基建项目的基础建设。技术领先、市场广阔,“振冲”技术一直是该院一个功勋卓著的支柱产品。然而,由于研究院体制所限,虽有金饭碗在手,科研人员待遇却并未因此获得根本改观。1000余名员工,10年内跳槽约300人,其中不乏年轻有为的科技才俊。
1994年6月,该院决定成立一家公司,初衷十分明确,利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让金饭碗变成聚宝盆。公司取名振冲工程公司(下称振冲公司),勘测设计研究院独家投资300万元,职工30名。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吃定了“振冲”技术这碗饭。有技术、有人才,振冲公司果然业绩不俗。至1998年10月31日的评估基准日,振冲公司已有资产2000余万,员工曾至60人。
而此时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同类企业开始抢滩市场,参与竞争。当年的“一极化”格局,蓦地变成了“多极化”,虽然其规模和技术实力暂时尚难与振冲公司势均力敌,怎奈人家僧少粥多,且机制灵活,确保骨干人员多干多得,在这挡不住的诱惑面前,企业竞争开始演变为人才竞争。
处于这个形势下,董事长韦伟提出应在公司内部进行股份期权试点工作。此番倡仪得到董事会一致赞同。
为使新公司产权清晰,在原公司总经理韦伟的提议下,振冲公司将其2000余万资产(不含任何债权、债务)全部上缴勘测设计院,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韦伟对此的解释是,如果因以往的净资产增值部分的权宜归属与勘测设计院在认识上产生一些偏差,伤了和气,影响其投资信心,不如一并做个了断。
股份期权的理念是舶来品,知恩图报则是本土文化,两者结合才具有中国特色,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在中国最有生命力。
股份期权让高管理人员真正成为主人翁
1999年8月6日北京振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冲股份)完成注册。6家股东单位。注册资本6000万元。同年即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股份期权的概念产生于70年代的美国。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考证,实行股份期权计划的公司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或成长初期,公司规模较小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人力资源因素(甚至是一部分人的因素)能够主导公司的发展前途。按照如此标准,振冲股份已经达标。有了这个结论,振冲股份积极申请参加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单位的股份期权试点。
按照振冲股份的股份期权设计方案,振冲股份只有在1999年(其时距年底仅剩5个月)实现税后利润300万元以上,且此后2年中年均利润目标递增15%以上,才可实行股份期权的激励计划。
激励计划按两种方式进行,即股份期权和股份奖励。其执行额度为每年税后利润的28%货币量所对应的股数。7%为股份期权,21%为股份奖励。其中股份期权是具有被授予股份期权资格者所享受的单方的购买权力,即可自由选择购买与否。股份奖励则是公司完成预期目标后,由股东会对具有被授予股份期权资格者的奖励股份。两者捆绑执行。
每期激励计划执行期为5年,前3年为权利获得期,后2年为权利兑现期。第一年,享受股份期权者17人。
“实行股份期权的试点后,我们真正成为了公司的股东,这种心理归属感使我们的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我们的未来生活质量都取决于今天的努力,谁还敢偷懒?!”振冲股份的一位高管人员坦率地如是说。
股份期权并非一试就灵但不试准不灵
振冲股份实施股份期权已3年,公司每年利润几近翻番,早已超过年均利润递增15%的股份期权执行目标,股份期权的授予当然顺利执行,且享受此资格的员工人数也水涨船高。目前3年获得期已到,公司总经理刘为称,该公司已先后有包括董事长在内40名高管人员和技术骨干获得数额不等的股份期权和股份奖励,但享受这种授予资格还有个末尾淘汰的约束,稍有懈怠煮熟的鸭子也会飞了。
振冲股份与北京勘测设计院仅一墙之隔,又曾是其全资子公司,今天勘测设计院仍是其最大股东,血浓于水,刘为告诉记者,院里那些昔日的同事们看到他们成了股东十分羡慕,一样的付出两样的回报,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股份期权的试点在众多转制后的企业中推行,人才流失问题会有所改善。”刘为十分肯定地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理论界,曾对改革之初包产到户对于中国农村的影响作过这样的总结,并非一包就灵,但是不包准不灵。毕竟解放生产力的制度创新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北京振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为日前告诉记者,该公司进行股份期权试点3年来,企业净资产增值50%,约3000万左右。
股份期权势在必行
“振冲”是一种进行建筑物地基与基础加固的技术名称,以此作为公司名称注册,闻其名知其行,研发、生产皆为“振冲”,心无旁骛,足见自信。
这一自信源于振冲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国家电力公司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下称勘测设计院),是国内第一家拥有该项技术的单位,距今已20余年。曾多次担纲国家大型基建项目的基础建设。技术领先、市场广阔,“振冲”技术一直是该院一个功勋卓著的支柱产品。然而,由于研究院体制所限,虽有金饭碗在手,科研人员待遇却并未因此获得根本改观。1000余名员工,10年内跳槽约300人,其中不乏年轻有为的科技才俊。
1994年6月,该院决定成立一家公司,初衷十分明确,利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让金饭碗变成聚宝盆。公司取名振冲工程公司(下称振冲公司),勘测设计研究院独家投资300万元,职工30名。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吃定了“振冲”技术这碗饭。有技术、有人才,振冲公司果然业绩不俗。至1998年10月31日的评估基准日,振冲公司已有资产2000余万,员工曾至60人。
而此时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同类企业开始抢滩市场,参与竞争。当年的“一极化”格局,蓦地变成了“多极化”,虽然其规模和技术实力暂时尚难与振冲公司势均力敌,怎奈人家僧少粥多,且机制灵活,确保骨干人员多干多得,在这挡不住的诱惑面前,企业竞争开始演变为人才竞争。
处于这个形势下,董事长韦伟提出应在公司内部进行股份期权试点工作。此番倡仪得到董事会一致赞同。
为使新公司产权清晰,在原公司总经理韦伟的提议下,振冲公司将其2000余万资产(不含任何债权、债务)全部上缴勘测设计院,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韦伟对此的解释是,如果因以往的净资产增值部分的权宜归属与勘测设计院在认识上产生一些偏差,伤了和气,影响其投资信心,不如一并做个了断。
股份期权的理念是舶来品,知恩图报则是本土文化,两者结合才具有中国特色,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在中国最有生命力。
股份期权让高管理人员真正成为主人翁
1999年8月6日北京振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冲股份)完成注册。6家股东单位。注册资本6000万元。同年即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股份期权的概念产生于70年代的美国。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考证,实行股份期权计划的公司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或成长初期,公司规模较小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人力资源因素(甚至是一部分人的因素)能够主导公司的发展前途。按照如此标准,振冲股份已经达标。有了这个结论,振冲股份积极申请参加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单位的股份期权试点。
按照振冲股份的股份期权设计方案,振冲股份只有在1999年(其时距年底仅剩5个月)实现税后利润300万元以上,且此后2年中年均利润目标递增15%以上,才可实行股份期权的激励计划。
激励计划按两种方式进行,即股份期权和股份奖励。其执行额度为每年税后利润的28%货币量所对应的股数。7%为股份期权,21%为股份奖励。其中股份期权是具有被授予股份期权资格者所享受的单方的购买权力,即可自由选择购买与否。股份奖励则是公司完成预期目标后,由股东会对具有被授予股份期权资格者的奖励股份。两者捆绑执行。
每期激励计划执行期为5年,前3年为权利获得期,后2年为权利兑现期。第一年,享受股份期权者17人。
“实行股份期权的试点后,我们真正成为了公司的股东,这种心理归属感使我们的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我们的未来生活质量都取决于今天的努力,谁还敢偷懒?!”振冲股份的一位高管人员坦率地如是说。
股份期权并非一试就灵但不试准不灵
振冲股份实施股份期权已3年,公司每年利润几近翻番,早已超过年均利润递增15%的股份期权执行目标,股份期权的授予当然顺利执行,且享受此资格的员工人数也水涨船高。目前3年获得期已到,公司总经理刘为称,该公司已先后有包括董事长在内40名高管人员和技术骨干获得数额不等的股份期权和股份奖励,但享受这种授予资格还有个末尾淘汰的约束,稍有懈怠煮熟的鸭子也会飞了。
振冲股份与北京勘测设计院仅一墙之隔,又曾是其全资子公司,今天勘测设计院仍是其最大股东,血浓于水,刘为告诉记者,院里那些昔日的同事们看到他们成了股东十分羡慕,一样的付出两样的回报,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股份期权的试点在众多转制后的企业中推行,人才流失问题会有所改善。”刘为十分肯定地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理论界,曾对改革之初包产到户对于中国农村的影响作过这样的总结,并非一包就灵,但是不包准不灵。毕竟解放生产力的制度创新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