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期权激励高管人员有效机制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未来的生存环境将取决于今天的努力时,股份期权的概念在中国开始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北京振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为日前告诉记者,该公司进行股份期权试点3年来,企业净资产增值50%,约3000万左右。
  
  股份期权势在必行
  
  “振冲”是一种进行建筑物地基与基础加固的技术名称,以此作为公司名称注册,闻其名知其行,研发、生产皆为“振冲”,心无旁骛,足见自信。
  这一自信源于振冲公司多年的技术积累。国家电力公司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下称勘测设计院),是国内第一家拥有该项技术的单位,距今已20余年。曾多次担纲国家大型基建项目的基础建设。技术领先、市场广阔,“振冲”技术一直是该院一个功勋卓著的支柱产品。然而,由于研究院体制所限,虽有金饭碗在手,科研人员待遇却并未因此获得根本改观。1000余名员工,10年内跳槽约300人,其中不乏年轻有为的科技才俊。
  1994年6月,该院决定成立一家公司,初衷十分明确,利用企业化管理模式,让金饭碗变成聚宝盆。公司取名振冲工程公司(下称振冲公司),勘测设计研究院独家投资300万元,职工30名。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吃定了“振冲”技术这碗饭。有技术、有人才,振冲公司果然业绩不俗。至1998年10月31日的评估基准日,振冲公司已有资产2000余万,员工曾至60人。
  而此时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同类企业开始抢滩市场,参与竞争。当年的“一极化”格局,蓦地变成了“多极化”,虽然其规模和技术实力暂时尚难与振冲公司势均力敌,怎奈人家僧少粥多,且机制灵活,确保骨干人员多干多得,在这挡不住的诱惑面前,企业竞争开始演变为人才竞争。
  处于这个形势下,董事长韦伟提出应在公司内部进行股份期权试点工作。此番倡仪得到董事会一致赞同。
  为使新公司产权清晰,在原公司总经理韦伟的提议下,振冲公司将其2000余万资产(不含任何债权、债务)全部上缴勘测设计院,白茫茫大地一片干净。韦伟对此的解释是,如果因以往的净资产增值部分的权宜归属与勘测设计院在认识上产生一些偏差,伤了和气,影响其投资信心,不如一并做个了断。
  股份期权的理念是舶来品,知恩图报则是本土文化,两者结合才具有中国特色,而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在中国最有生命力。
  
  股份期权让高管理人员真正成为主人翁
  
  1999年8月6日北京振冲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冲股份)完成注册。6家股东单位。注册资本6000万元。同年即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股份期权的概念产生于70年代的美国。国内一些经济学家考证,实行股份期权计划的公司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或成长初期,公司规模较小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是人力资源因素(甚至是一部分人的因素)能够主导公司的发展前途。按照如此标准,振冲股份已经达标。有了这个结论,振冲股份积极申请参加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单位的股份期权试点。
  按照振冲股份的股份期权设计方案,振冲股份只有在1999年(其时距年底仅剩5个月)实现税后利润300万元以上,且此后2年中年均利润目标递增15%以上,才可实行股份期权的激励计划。
  激励计划按两种方式进行,即股份期权和股份奖励。其执行额度为每年税后利润的28%货币量所对应的股数。7%为股份期权,21%为股份奖励。其中股份期权是具有被授予股份期权资格者所享受的单方的购买权力,即可自由选择购买与否。股份奖励则是公司完成预期目标后,由股东会对具有被授予股份期权资格者的奖励股份。两者捆绑执行。
  每期激励计划执行期为5年,前3年为权利获得期,后2年为权利兑现期。第一年,享受股份期权者17人。
  “实行股份期权的试点后,我们真正成为了公司的股东,这种心理归属感使我们的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我们的未来生活质量都取决于今天的努力,谁还敢偷懒?!”振冲股份的一位高管人员坦率地如是说。
  
  股份期权并非一试就灵但不试准不灵
  
  振冲股份实施股份期权已3年,公司每年利润几近翻番,早已超过年均利润递增15%的股份期权执行目标,股份期权的授予当然顺利执行,且享受此资格的员工人数也水涨船高。目前3年获得期已到,公司总经理刘为称,该公司已先后有包括董事长在内40名高管人员和技术骨干获得数额不等的股份期权和股份奖励,但享受这种授予资格还有个末尾淘汰的约束,稍有懈怠煮熟的鸭子也会飞了。
  振冲股份与北京勘测设计院仅一墙之隔,又曾是其全资子公司,今天勘测设计院仍是其最大股东,血浓于水,刘为告诉记者,院里那些昔日的同事们看到他们成了股东十分羡慕,一样的付出两样的回报,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股份期权的试点在众多转制后的企业中推行,人才流失问题会有所改善。”刘为十分肯定地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理论界,曾对改革之初包产到户对于中国农村的影响作过这样的总结,并非一包就灵,但是不包准不灵。毕竟解放生产力的制度创新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他文献
江苏省户籍管理制度将有重大改革,“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将被取消,代之以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居民户口”,最终建立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的城乡一体化的户口登记制度。  一、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地方城镇户口、蓝印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户口性质,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统称“居民户口”。原各类户口依法享有的政策原则上不变。  二、凡考取江苏省大、中专
期刊
四川省从今年2月起,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全面放开,而落户成都的“自由度”则待进一步放宽。  据了解,由于考虑到政府公共支出数额等诸多因素,户籍改革将采取先乡镇,再小城市、中等城市,最后大城市、特大城市逐步推进的办法。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像成都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户口迁移政策暂不会全面放开。但是,在落户大中城市方面仍然尽可能地降低了门槛。    ■大中城市常住户口
期刊
从今年6月起,在江西省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转非计划指标管理”退出历史舞台,开始实行“条件准入”的户籍制度。  这次变革,进一步放宽了城市市区户口迁移落户限制。改革后,对经批准的落户人员,不再办理粮油供应关系;新生婴儿或未成年子女,均可在父亲或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常住户口;对孤寡老人或父母双亡的未成年人,近亲属经公证处公证愿意赡养或抚养的,准予办理入户手续;跨地区的企业集团、中央驻
期刊
河南大中城市加速户籍改革,从4月起,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获得中级以上职称,被用人单位聘用且工作满一年以上的,可将户口迁入所工作的城市;外地公民在城市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准予本人及直系亲属户口迁入;大学新生入学不再迁户口。    具备条件优先进城    只要有合法的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都可落户城市。这是这次河南省城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则。  外地公民,凡具有国家承
期刊
户籍管理是世界各国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不光中国有,国外也同样有。外国的户籍管理多叫“民事登记”或“生命登记”、“人事登记”,虽然叫法不一,但基本上与我国的“户籍”管理相似,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有些国家是靠市场加法制的手段,有的是靠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来调节公民迁移和移居方向。  国外的“民事登记”登记内容大多包括人口出生登记、死亡登记、婚姻登记。所登记的内容与我国的“户口”登记几乎相同。  像
期刊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说,2002年的汛期即将过去,今年的汛情主要有三大特点:  ——局部灾情严重,局地降雨频繁。一些省份,如陕西、重庆、福建和四川的部分地区、县城一天降雨量达到300—400毫米,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山洪暴发,给民众带来生命、财产损失。  ——中国七大江河今年水势平稳。除长江最近几天有部分水文站水位超过保证水位外,其它江河均未有险情发生。  ——今年人们
期刊
范剑平徐连仲祁京梅张峰周景彤  今年以来,我国出现经济增长率加速上升而物价指数持续下滑的矛盾现象,似乎不符合经济学常理。其实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指数变化方向必然是一致的,过高的经济增长率会引发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率长期下降会导致通货紧缩。但在短期中,消费价格在经济景气指标中属于滞后指标,往往受前一阶段经济景气先行指标(如生产资料价格、固定资产投资等)和同步指标(如经济增长率、进出口等)的滞后影
期刊
据中国人民大学关于中国24座城市综合和分项竞争力调查报告的得分和排序结果,厦门有“四项指标”名列前茅,其中,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位居全国第一,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二,制度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二,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  该报告称:“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城市:厦门。厦门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五,但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高居全国第一。作为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环境质量优良的海滨城市,环境竞争力仅次于珠海
期刊
我国执行“十五”计划至今刚刚一年半的时间,国民经济运行中却出现了始料不及的两大特点:一个是制造业的突飞猛进,一个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十五”计划强调指出,在未来五到十年的战略发展过程中,结构调整是主线。“十五”突出强调的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发展社会服务业等,目标是使产业结构全面优化。而在“十五”计划里没有特别强调制造业,传统工业里的制造业在“十五”期间主要是更新设备,调整产
期刊
为配合在南非举行的“地球峰会”,《时代》周刊特别推出了“绿色世纪”特刊,以便深入探讨各种节约能源、挽救地球的方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介绍,虽然环保的重点是以人为本,环境次之,但也要记住,“你把资源都用光的时候,人类也就快完了”。目前颇为热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纠正这一“滥用地球”的不良现象的必由之路。  特刊指出了人类正在“疯狂利用地球资源”,并提出了几个“缓和危机的方法”,其中包括大力采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