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校服问题与对策探讨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校服被视作一般服饰,其自身的教育本质受到忽略,致使中小学校服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文章立足校服的教育本质和价值,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服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并提出因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生校服;校服的教育本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1-0013-03
  
  1993年,原国家教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如火如荼的校服热潮。今天,校服不再是新鲜事物,几乎所有城镇中小学都有自己的校服,甚至大学生、农村中小学生也都逐渐穿上了校服。但是随之而来的校服“副作用”屡屡发作,“校服事件” 层出不穷,“校服问题”不断衍生,使我们在十五年后又一次将目光聚焦校服。
  
  一、“校服事故”缘起何在?——校服的教育价值遭遇遗忘
  
  2008年11月14日的《西安晚报》有这样一则报道:“5时30分,放学了。三三两两统一穿着蓝裤子、白色运动衣的学生走出校门。其中一位初二的女同学缩着双手,迫不及待地接过妈妈拿的棉衣穿在身上。几位学生无奈地说,学校规定必须穿校服才能入校,而学校只发有夏秋两季校服,所以同学们在这样的大冷天里也只得穿秋季校服。面对一个个瑟瑟发抖的同学,学校老师却说,学校统一校服,一则为了展现良好的校容校貌,再则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消费习惯,限制孩子们互相攀比穿着的心理……”这大概就是“寒门出孝子”的“现代解释”吧?另一则报道出自《重庆晚报》:“从2005年11月28日开始,昆明市西山区求实小学一至六年级的524名学生,穿上了橘红色的校服。校服上花花绿绿印满了vodafone(沃达丰)、BRINGESTONE (普利司通)、Marlboro(万宝路)、shell(壳牌)、Ferrari(法拉利)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商标,一身这种打扮的小学生们,个个如同电视、杂志上出现的舒马赫等F1赛车明星。”学生的校服也做起了“品牌代言”!
  上述两则发人深省的真实案例,不过“校服问题”的冰山一角。层出不穷的问题使校服陷于四面楚歌的境遇,甚至“弹劾”校服的呼声也此起彼伏。难道问题都是校服本身惹的祸?
  无疑,导致校服生存举步维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校服被视作一般服饰,人们只停留于它的实用功能和标识功能,而最重要的隐性教育价值遭遇忽视,其内涵的教育潜能被无端遗弃,校服几乎成了被教育遗忘的角落。校服究竟是以何种身份为教育者和学生所接受?它在学校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又蕴含有多大价值?诸如这样的问题并未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明确指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实用功能是校服的浅层表象,教育功能才是其内在本质,教育者如果不驻足本质,只是徘徊于表象,必然会使校服工作走向歧途。
  校服有着重要而丰富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校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身份认同,顺利进入学生角色;校服能够给予学生归属感,满足人趋同的本能;校服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校服能够引导学生自律;校服可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校服能避免学生盲目攀比,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校服以隐性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它通过视觉冲力和心理暗示,能够最大限度的依靠生命本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策略。
  因此,我们要为校服正名洗冤——校服无“罪”。引发“校服问题”的是教育者舍本逐末,忘却了校服的教育价值和校服受众——学生的特殊性,使校服的真正功能被掩盖和异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超然于现象,洗炼出校服的教育本质,校服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二、校服问题现状如何?——遗失教育价值的校服问题
  
  源于教育者对校服教育本质认识的模糊或缺失,导致校服在设计、管理、使用等环节产生了一系列偏差与问题。
  1.运动服一统天下
  校服作为一种制服,它具有形象定位的功能,也就是要求该服装能够标志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以区别其他社会角色成员。[1]然而,目前,我们很多学校只配置运动款式的校服给学生。运动服虽然舒适、随意,便于学生活动,但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散漫、拖沓的心理暗示,弊大于利。校服应逐渐由“运动型”向“制服型”过渡。制式校服在欧洲、日本被广泛采用,其得体的裁剪,与宽松肥大的运动型校服相比更能凸显青少年蓬勃的朝气和飞扬的青春,其庄重的款式,也更有助于规范学生举止,端正学生言行。显然,运动服难以引领学生顺利进入自身角色。
  此外,校服往往要在举行重大活动或集会时穿着,如:升旗仪式、清明扫墓、入团仪式等。在这些严肃的场合,穿着运动服显然不合时宜,不符合“适时而着”的服饰礼仪,这应该受到学校的正视。[2]
  2.校服抹平性别差异
  男生和女生的校服除了尺寸不同之外,几乎完全没有区别,未能体现出性别差异。随着青少年身心的发育,他们的性别意识逐渐觉醒,对性别差异越发敏感,需要教育者加以适时、正确的引导。正确的性别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服装是两性差异的外在直观体现,男女无别的校服,向学生发出错误的性别信号,必然模糊学生的自我性别概念。因此,校服在设计上应该展现男女两性迥然不同的特质:男生阳刚、健美,女生柔美、清丽。体现男女不同特质的校服自然成为性别教育润物无声的细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明晰性别差异,培育正确的性别意识。
  3.缺乏美感
  “云想衣裳花想容”,美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追求。但校服的款式设计普遍缺乏美感,使得很多中小学生望“校服”兴叹,想说爱“它”不容易。校服款式陈旧、色彩单调,裁减不合身是不争的事实,加之中小学生正值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一穿三年的校服往往是“三年前当裙子,三年后露肚子”。这种种现象皆因校服的设计与制作忽略了青少年对美的渴望。美育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为何不赋予校服以美感呢?应该让蕴含着青春色彩、书卷气息、蓬勃力量的校服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让学生身临美的意境,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热爱美、追求美,提高审美能力,升华审美品位,陶冶美的情操,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4.校服腐败
  校服市场需求量大、利润丰厚,有些学校也参与到利润的分配链之中。在校服购销的过程中,学校吃回扣,拿提成的丑闻不鲜见。受利润的驱动,学校背离了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转而包庇质量低下的厂商,甚至联手商家提高校服价格,获取巨额利润。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校服穿在身,寒在心!因为,师者,率先垂范,但区区几钱回扣就把教育者为人师表、清廉高洁的形象毁于一旦,这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学生心灵深处崇敬和膜拜的教师形象瞬间荡然无存,那种强烈的受挫感和失落感将给学生带来巨大伤害。学生对教师的极度不信任感将会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灭顶之灾。
  5.“强权校服”
  校服从款式设计,到外联定购,再到价格定位,完全被校方、厂商控制和垄断,学生和家长根本无从参与,学生成了“强权校服”下失语的顺民。这种专断的做法就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教育独白,压抑了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忽视了学生跃跃欲试的能动精神。“强权校服”的存在,实在是以思想开明、和谐民主为基调的校园里一抹不协调的败笔。既然是学生校服,就要以学生为本,谋学生所想,急学生所需,那么学校和学生之间应该就校服问题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在校服的设计、管理问题上充分发扬民主,广纳群言,不仅能够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发挥校服的隐性教育功能。
  6.“穿校服”成指令
  服饰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品位和价值追求。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不慕虚荣、不嗜攀比,注重精神追求的品性,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时下很多学校为达此目的,采用强制命令,要求学生穿校服到校。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做只是把校服当作一种制约工具,而没有将它看作一种隐性教育策略正确运用,只落得“管得住人管不心”。虽然学生都乖乖地穿上校服,但这只是对学校权威的屈从,并没有真正领悟和认同藏在指令背后深刻的教育内涵,治标不治本。硬性规定“穿校服”成指令使校服失却了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风格,变成了板着面孔的“警察”。所以,教育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依势疏导,循序渐进,使学校的目的被学生信服而不是屈服,那样自然无需再下“训令”。
  7.校服教育的缺位
  学校往往把校服看作与一般服饰无异,在发放完校服后,缺乏后续教育。其实不然,着装后教育是引导学生理解校服具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环节,是校服文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3]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简单的校服,承载着深刻的教育内涵,浓缩了丰富的学校文化,是一种隐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无声的教育策略。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了解校服的意义、用途、价值,使他们对校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而真正热爱、尊重、爱惜自己的校服,这样,校服才超越了实用和标识的浅层意义,达到其教育目的。
  
  三、校服的明天在哪里?——重拾校服的教育价值
  
  1.正确认识和深入挖掘校服教育本质
  思想是行为的指南。本文的第一部分已明确阐明教育价值是校服的本质所在。教育者要不断深化对校服教育本质的认识,并且结合实践挖掘校服的多种教育功能,才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发挥校服的作用。
  2.设计合理应时的校服
  据《金陵晚报》报道,南京一所中学计划借鉴韩版校服风格,以改进本校校服款式,使其更为美观。这一计划使学生们对新校服充满期待,但却遭到家长的反对。原因是担心美观大方的校服会导致学生间早恋,影响学生学习。殊不知,热爱美、追求美、享受美是人的自然心理需要,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尤为强烈和敏感,校服的设计应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校服本来就具有“寓教于衣”的美育功能,身着美观、得体、大方的校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所以,学生校服的设计一定要讲求科学,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3.让学生主体参与校服设计
  现在,很多学校在校服问题上,大包大揽、一言九鼎,学生似乎只负责买和穿。其实,学生才是校服的真正主人,自然应该“我的地盘我做主”,让学生参与到校服工作中来,甚至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来设计校服。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参与校服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心里升腾起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会使他们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由此产生对自身价值和责任感的认同。
  4.落实监管督导,规范校服市场
  目前我国校服市场发育不良,缺标准、少规范、内部自律不足、外部监管缺位,致使校服产品质量低下,这方面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学生和家长深受其害。例如,有报道说,学生校服甲醛含量严重超标。一方面,它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这种负面校服事件,使身心未及成熟的青少年,过早看到社会阴暗、龌龊的一面,无奈地承受成人的过错,这必定会给他们纯洁的心灵蒙上沉重的阴影,使他们对社会失去信任,可能形成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所以规范校服市场的乱象势在必行。这不仅要求校服生产部门必须坚持职业操守,端正自身行为,自律自治,严格校服质量标准,而且,质量监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联手管理,制定高标准的市场准入和相关法令、制度,增强监管力度,保障学生的权益。
  5.实施校服的文化管理方式
  透过《西安晚报》报道的那所学校校服事件,不难发现这所学校的校服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把学生视作生物性的存在,学生是被动的,应该接受规约和限制。强令学生无条件地穿校服完全是缺乏主体参与的外在规范,把校服当成控制和规训的学生手段。[4]校服不同于一般服饰,它是文化载体,所以,校服管理不应该是刚性的身体管理,而要更为高级的文化管理。校服充满着文化气息,表征着群体背景,隐喻着人文理念,承载着教育价值,凸现着校园文化。这些都不可能仅靠下政令的方式,就能被学生认识、接受,它要靠长期的渲染,持续的教育,才可能渗入学生生命之中,才可能在某个时刻迸发心灵的共鸣。
  “于无声处听惊雷”。校服是无声的教育,它能够焕发学生灵动、蓬勃的青春光彩,激发学生向善求真的生命本能,我们要立足校服的教育本质,不断挖掘校服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校服的教育功能,方显校服本色。
  
  参考文献:
  [1] 华梅.服饰心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 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谷锦霞.青少年校服发展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4] 钱洁.校服:一种身体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9).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责任编辑李贤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西方管理学中经典的人性假设及对应的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文化管理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提出全新的人性假设———自在人假设。与“自在人”假设对应的管理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