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教材教学过程的反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7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课程精神为纲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以人为本,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新教材实施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却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着许多难以回避的困难。
  
  一、新教材的结构体例带来的困惑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原来的高中历史教材通史模式被专题史模式所取代,中外分册的形式被中外合编所取代。乍看现行整套高中历史新教材,专题史的模块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但细看内容都似曾相识,撇开体例和印刷的变化,新教材无非也就是旧瓶装新酒,甚至带来更多的问题:
  首先,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模块到模块,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从而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倒有了一种衣物整理箱的感觉,秩序井然的样子。有通史教学经历的教师可能都有这个感觉,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例如历史必修一,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讲政治如何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思想文化呢?例如第一课中讲到分封制时,分封制作为中国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瓦解的原因是什么呢?书中没有交代,“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么一段话只能说明分封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不能充分说明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虽然课标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其中的来龙去脉,但是这有可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误解,认为分封制就是这么一回事,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必须把必修二中关于经济制度方面的东西搬出来简单地讲讲。作为上层建筑,分封制是建立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基础上的,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井田制先遭到了破坏。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就政治而政治,就经济而经济,要知道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是一个整体,被肢解了以后无论用什么掩盖也是残缺的,模块结构也不过是件华丽的外衣而已。历史不是并排的抽屉,历史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了灵魂的填充,没有了基础的架构,历史就不成为历史了。
  其次,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教师必须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
  最后,课程标准力求内容全面,仍遗漏了不少重要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中,作为统一国家建立部分东汉历史似乎被忽视;在近代史中,关于清末新政的内容也极少涉及,等等。这种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
  
  二、新教材教学的创新在于打破模块束缚,重新整合
  
  面对困难只有勇往直前,创新是历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和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把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样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能。例如在讲解分封制(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概括地分析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有血有肉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还原”不是简单地叠加,也不是粗糙地揉和,如果详略不得当,还是把专题史当通史来教,那么新课程新教材就都是历史的倒退,新课改也就成了一场闹剧。
  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是为了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新教材专题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不同专题间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例如历史必修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它们的背景,一个是古代中国,在平坦的亚洲大陆上发源的农业文明;一个是古代希腊,在曲折的爱琴海海岸发源的海洋文明。历史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地域特征会产生不同的人类文明,但是纵然东西相隔,交相辉映的古文明总有一定的可比性,至少它们的共性在于为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很重要。要教他们学会构建一课、一单元乃至一专题的知识结构图,把纷繁的历史知识和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能够横向联系的概念可以在知识结构图的旁边作好标注。长期坚持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强从宏观上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育这个层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三、新教材的尴尬在于应试与素质的两难
  
  响应课改号召,贯彻实施新教材是历史教师不遗余力要做的本职工作。其实在写上面这段文字时,笔者一直是底气不足的,原因是历史教学的大环境——应试教育决定了历史教学到最后,根本无法回避考试这样一个现实问题。那么高考怎么考?教学可以摸着石头过河,那么高考呢?借用某教育论坛上一位同仁的妙语,目前席卷全国的课改宛如当年的戊戌变法,教材像光绪,高考似慈禧,教材还得围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新课程强调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讲,提高理解水平远比识记更为重要,但是一旦涉及考试,识记甚至要比理解更重要。新教材内容丰富、知识点分散的实际状况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有这样一个比较安慰的想法:纵然形式多变,基础内容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抓好平时的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到真正面对的时候就应该会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作者运用文献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教学实验等方法,结合选项课教学,对当前新课改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制约体育课学生成绩考评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传统体育课学生成绩考核评价存在的弊端,指出应建立更具人性化的、科学有效的综合的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的理论,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 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 实验研究    1.前言
摘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终目标,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些都离不开化学实验。而传统的实验观不利于新课改进行,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微型化学实验以其独特的优点给化学新课改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途径,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微型化学实验对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及新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中化学新课程 微型化学实验 实施途径    
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延续、社会文明的传播,都和教师的辛勤劳动分不开。教师职业被人们视为崇高、神圣的职业,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已,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已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综合国
摘要: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她以女性特有的笔触,抒写离情别绪,感时伤怀。寂寞与思念成为主调。本文通过对清照代表词作的分析,在赏析其清婉余味的同时,察其悲,担其忧,解析其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及女性美。  关键词: 李清照 词 婉约 美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