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筆者汇总了2013年—2019年浙江高考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情况及2016—2019年全国范围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情况(见表1),经过比较分析,笔者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在学术类作品考查中的体现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 阅读材料字数增加。阅读材料字数由2013年的692字增加至2019年的1 149字,这意味着语文高考对于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是学生能多阅读学术类作品,逐步掌握学术类作品语言的特点及规律,构建起该类言语经验,那么他们的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加快,阅读材料字数增加所带来的困难也将迎刃而解。
2. 考查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内容归纳与概括。每年的浙江高考第7题几乎都会考查考生对文本“概念”的理解。高考第8题主要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2016年以标题形式考查内容理解,难度较大。学术类文本考查的第9题为简答题,主要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归纳概括。从8、9两题看,我们需要锻炼学生提取观点、明确论据、理顺论证思路、分析整体框架等能力。以上几点考查要求是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体现: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等,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等。在阅读学术类作品中,我们需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3. 根据全国其他省市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情况(见表1),主要书目是文学类文本,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简答题和微写作。这是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体现: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能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等。
一、 活动设计
根据上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教材单元学习任务及核心素养导向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多样的阅读活动,以期提升学生学术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在活动中滋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 概念理解辨析,建构学术语言
1. 概括概念
《乡土中国》中出现了很多概念,理解概念是我们读懂观点、读懂作品的关键点。
方法思考:有些概念原文已经概括,有些概念需要读者自行概括,比如“差序格局”。怎么概括?首先,要找到原文,分析语境含义;其次,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及适用范围;最后,要分析与之相近或相反概念的关系。由此,“差序格局”可这样定义: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概括概念时需力求全面、科学、严谨。
2. 辨析概念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无为政治”和“有为政治”,“血缘”和“地缘”等,请学生从书中找出并对其进行对比阐述。
思考总结:概念理解越准确,文章的观点和内容理解就越容易。如“血缘”与“地缘”,其关键差别为“稳定”与“流动”,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章节最后一段“由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的内涵。
3. 自出一题
请学生阅读《礼治秩序》这一章,理解文章中出现的概念,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学们出一道选择题,并附上答案与解析。互相考一考,评一评。
思考总结:出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题者首先得准确地理解概念,还得发现概念理解的易错点等,这就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关于概念理解与辨析的活动,主要是想让学生在优化概念概括、辨析区别概念的过程中咂摸品读语言,感受学术类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学生在概括和辨析概念时,能感受到学术类作品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这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术类作品语言的特点及规律,构建和运用学术类作品语言。此外,这些活动对于滋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颇有效果。在辨析概念时,他们能慢慢学会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并且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二) 梳理逻辑联系,提升发展思维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类作品,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都有很好的训练作用。笔者尝试设计了以下活动。
1. 篇章内部逻辑梳理
读完整本书,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篇做梳理工作。除了采用表格式,也可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2. 篇章间的联系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例如弄清前三篇的联系。先由各小组去找寻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做成关联图,各小组完成后,师生讨论,共同完善。
设计意图:上述活动的设计,学生需在阅读过程中理清内部逻辑,梳理本章与别章的联系,明晰并梳理每章的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等,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如概括和辨析概念时,学生能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从而总结出一个最优的概念,这都是学生思维层面核心素养得到滋养与提升的表现。
(三) 鉴赏创造作品,传承乡土文化
1. 《乡土中国》提出不少观点及社会现象,请学生用现实事例来印证费老的观点,或者用观点来解释现实。
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观点甚多,请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写下来,与大师来场思维的碰撞。
设计意图:在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上,学生可对其进行鉴赏、评价或批判。在对费老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理解时,学生便是在鉴赏评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尤其是在对费老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时,更是能体现学生语言运用与创造的能力和审美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此外,联系社会现实解释费老的观点是想让学生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关注社会,关心社会,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加深对中国社会的“乡土文化”的理解。
二、 反思与启示
1. 学生阅读学术类作品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读不懂”,进而造成不想读、不愿读的现象。对此,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习得一些阅读方法,让他们“能读”“会读”,甚至“愿读”“想读”。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爱好、兴奋点,创设一些易于迅速进入状态的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并与同学、老师进行探讨交流。
2. 设计活动时,既要帮助学生“化整为零”,把难点各个击破,同时也要让学生对整本书有整体的把握与理解,因此这些活动任务需要相互关联、前后呼应,构成一个结构化的实践活动系列,层层深入,从部分到整体,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梳理《乡土中国》内容时,可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画出本章节的导图,还可以画出章与章之间的关系导图,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学术类文本应该具有的整体意识。
3. 学术类文本学生难读,老师们在教学时也存在“难教”的问题。对此,老师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提高学术类作品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解决“难教”的问题,首先自己应该多学习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努力当一个优秀的阅读引导者。
*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规划课题——基于“师生整本书”阅读的微写作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DH2019548。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绍兴鲁迅中学)
1. 阅读材料字数增加。阅读材料字数由2013年的692字增加至2019年的1 149字,这意味着语文高考对于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是学生能多阅读学术类作品,逐步掌握学术类作品语言的特点及规律,构建起该类言语经验,那么他们的阅读速度自然就会加快,阅读材料字数增加所带来的困难也将迎刃而解。
2. 考查概念的理解与辨析、内容归纳与概括。每年的浙江高考第7题几乎都会考查考生对文本“概念”的理解。高考第8题主要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2016年以标题形式考查内容理解,难度较大。学术类文本考查的第9题为简答题,主要是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归纳概括。从8、9两题看,我们需要锻炼学生提取观点、明确论据、理顺论证思路、分析整体框架等能力。以上几点考查要求是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体现: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等,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等。在阅读学术类作品中,我们需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3. 根据全国其他省市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情况(见表1),主要书目是文学类文本,考查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简答题和微写作。这是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体现: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能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等。
一、 活动设计
根据上述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教材单元学习任务及核心素养导向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多样的阅读活动,以期提升学生学术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在活动中滋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 概念理解辨析,建构学术语言
1. 概括概念
《乡土中国》中出现了很多概念,理解概念是我们读懂观点、读懂作品的关键点。
方法思考:有些概念原文已经概括,有些概念需要读者自行概括,比如“差序格局”。怎么概括?首先,要找到原文,分析语境含义;其次,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及适用范围;最后,要分析与之相近或相反概念的关系。由此,“差序格局”可这样定义:是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以自己为中心,以亲属、地缘等关系为主轴的亲疏有别的人际关系格局。概括概念时需力求全面、科学、严谨。
2. 辨析概念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无为政治”和“有为政治”,“血缘”和“地缘”等,请学生从书中找出并对其进行对比阐述。
思考总结:概念理解越准确,文章的观点和内容理解就越容易。如“血缘”与“地缘”,其关键差别为“稳定”与“流动”,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章节最后一段“由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的内涵。
3. 自出一题
请学生阅读《礼治秩序》这一章,理解文章中出现的概念,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同学们出一道选择题,并附上答案与解析。互相考一考,评一评。
思考总结:出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出题者首先得准确地理解概念,还得发现概念理解的易错点等,这就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关于概念理解与辨析的活动,主要是想让学生在优化概念概括、辨析区别概念的过程中咂摸品读语言,感受学术类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学生在概括和辨析概念时,能感受到学术类作品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这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术类作品语言的特点及规律,构建和运用学术类作品语言。此外,这些活动对于滋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颇有效果。在辨析概念时,他们能慢慢学会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并且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二) 梳理逻辑联系,提升发展思维
《乡土中国》作为学术类作品,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都有很好的训练作用。笔者尝试设计了以下活动。
1. 篇章内部逻辑梳理
读完整本书,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篇做梳理工作。除了采用表格式,也可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2. 篇章间的联系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例如弄清前三篇的联系。先由各小组去找寻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做成关联图,各小组完成后,师生讨论,共同完善。
设计意图:上述活动的设计,学生需在阅读过程中理清内部逻辑,梳理本章与别章的联系,明晰并梳理每章的论点、论据与论证过程等,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如概括和辨析概念时,学生能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从而总结出一个最优的概念,这都是学生思维层面核心素养得到滋养与提升的表现。
(三) 鉴赏创造作品,传承乡土文化
1. 《乡土中国》提出不少观点及社会现象,请学生用现实事例来印证费老的观点,或者用观点来解释现实。
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观点甚多,请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写下来,与大师来场思维的碰撞。
设计意图:在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上,学生可对其进行鉴赏、评价或批判。在对费老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理解时,学生便是在鉴赏评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尤其是在对费老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时,更是能体现学生语言运用与创造的能力和审美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此外,联系社会现实解释费老的观点是想让学生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关注社会,关心社会,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加深对中国社会的“乡土文化”的理解。
二、 反思与启示
1. 学生阅读学术类作品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读不懂”,进而造成不想读、不愿读的现象。对此,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对此类文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习得一些阅读方法,让他们“能读”“会读”,甚至“愿读”“想读”。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爱好、兴奋点,创设一些易于迅速进入状态的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并与同学、老师进行探讨交流。
2. 设计活动时,既要帮助学生“化整为零”,把难点各个击破,同时也要让学生对整本书有整体的把握与理解,因此这些活动任务需要相互关联、前后呼应,构成一个结构化的实践活动系列,层层深入,从部分到整体,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梳理《乡土中国》内容时,可运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画出本章节的导图,还可以画出章与章之间的关系导图,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学术类文本应该具有的整体意识。
3. 学术类文本学生难读,老师们在教学时也存在“难教”的问题。对此,老师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提高学术类作品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解决“难教”的问题,首先自己应该多学习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努力当一个优秀的阅读引导者。
*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规划课题——基于“师生整本书”阅读的微写作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DH2019548。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绍兴鲁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