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经典,发扬光大。从教师着眼,课堂渗透,以活动比赛促进,持之以恒的进行经典推广,让中华经典在教学中落地,在学生心中生根。经典的落地生根有利于小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中华经典;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中华文化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精华,其思想性和教育性不言而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特别强调了中华文化经典的作用:“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随着教育领域对新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华经典也越来越多地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尚在起步阶段,智力发育还未成熟。“在理解力还没有充分发挥的儿童阶段,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儿童将未来理解所需的知识和资讯,记忆在心灵的深层,留做未来发酵及反刍之用。” [2]因此,从小就诵读中华经典,能刺激学生的大脑,提高记忆力和反应力。“学习语文尤其要多阅读文学作品,多吟咏诗词散文,多背诵名篇佳句。” [3]
目前,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思想渗透越来越深,对于小学生的影响特别大,民族认同感在他们身上已经遥远。“假若我们能够对传统文化价值加以重视,能够……从而真正有助于现代文的学习与发展,获得一定文化的归属感。” [2]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以经典来转变思想,武装头脑。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是责无旁贷。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傳统文化,吸收其精华,让中华经典在教学中落地,在学生心中生根。
一、教师重视——播下经典的种子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为学生选择经典内容时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循序渐进。” [4]知识储备丰富的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便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低年段孩子可把简单易懂的童诗、童谣……高年段还可精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精品,适于背诵的小古文等作为诵读内容。”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给学生讲解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语文老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语文老师要重视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保证学生朗读经典的时间,具体可以落实到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例如,早上晨读课带着学生大声朗读十分钟,语文课课前一分钟诵读。古人曾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读的多了,自然会有收获。而且,只有老师重视了这件事情,学生才会重视。老师把中华经典的种子播下,学生就会心中有它,有了它,就有了希望。
二、课堂渗透——为经典浇水施肥
光是在朗读是不够的,老师要把中华经典渗透到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平常的语文课上随时可以感受到经典的存在,理解感悟经典的内容,领略经典的魅力。例如:我的语文课,课前一分钟诵读是必备环节,诵读的内容随课文内容的不同,会有所变化,比如,《第一朵杏花》课前诵读关于杏花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三顾茅庐》诵读杨慎的词《临江仙》,朗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典内容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拓展课外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1]
课堂上,我也会根据上课内容的不同,适时适量的穿插一些中华经典文化知识。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我会给学生补充孟郊的《游子吟》,朗诵积累,给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轻而易举就理解了母亲的爱是多么伟大。
朗读了,进而理解了,遇到类似的情景能够回忆起来,并脱口而出,这种兴奋和满足足以让学生喜欢上它,爱上它。
三、开展比赛——顽强生长,开出鲜花
当中华经典成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接触它,但同时,也会产生疲乏心理,这时候,我们可以举行一些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儿童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举行经典诵读默写等比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对经典的兴趣。经常开展一些经典诵写的比赛,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模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和掌握。
我们学校就举行过多次经典诵写比赛,收到的效果非常好。当比赛结果出来以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自信的,是骄傲的,而成绩不是很好的孩子,则在心里暗下决心,下次比赛一定超过他们!
通过一次次的比赛,让学生有所获,更会让他们期待经典。
四、长期坚持——静待果实
凡事贵在坚持。没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终将一事无成。坚持渗透和推广中华经典,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小学六年,一直坚持经典学习的话,那孩子一定会收获很多,而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语文成绩,以及孩子以后的语文素养。
当老师重视,课堂渗透,比赛促进,并持之以恒的坚持,学生一定会对经典有兴趣,进而爱上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经典诵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诵读经典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还能传承古典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5]
总之,学生在学习经典之后,能够达到增长知识、规范行为的目的,能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增添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成琰.关于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经典阅读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梁英英.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7):06-09.
[5]刘天翔.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7):254.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关键词】中华经典;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中华文化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精华,其思想性和教育性不言而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特别强调了中华文化经典的作用:“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随着教育领域对新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中华经典也越来越多地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尚在起步阶段,智力发育还未成熟。“在理解力还没有充分发挥的儿童阶段,采用诵读的方式让儿童将未来理解所需的知识和资讯,记忆在心灵的深层,留做未来发酵及反刍之用。” [2]因此,从小就诵读中华经典,能刺激学生的大脑,提高记忆力和反应力。“学习语文尤其要多阅读文学作品,多吟咏诗词散文,多背诵名篇佳句。” [3]
目前,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思想渗透越来越深,对于小学生的影响特别大,民族认同感在他们身上已经遥远。“假若我们能够对传统文化价值加以重视,能够……从而真正有助于现代文的学习与发展,获得一定文化的归属感。” [2]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以经典来转变思想,武装头脑。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是责无旁贷。我们有责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傳统文化,吸收其精华,让中华经典在教学中落地,在学生心中生根。
一、教师重视——播下经典的种子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为学生选择经典内容时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循序渐进。” [4]知识储备丰富的老师,能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以及实际教学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便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低年段孩子可把简单易懂的童诗、童谣……高年段还可精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精品,适于背诵的小古文等作为诵读内容。”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给学生讲解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语文老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中华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语文老师要重视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保证学生朗读经典的时间,具体可以落实到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例如,早上晨读课带着学生大声朗读十分钟,语文课课前一分钟诵读。古人曾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读的多了,自然会有收获。而且,只有老师重视了这件事情,学生才会重视。老师把中华经典的种子播下,学生就会心中有它,有了它,就有了希望。
二、课堂渗透——为经典浇水施肥
光是在朗读是不够的,老师要把中华经典渗透到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平常的语文课上随时可以感受到经典的存在,理解感悟经典的内容,领略经典的魅力。例如:我的语文课,课前一分钟诵读是必备环节,诵读的内容随课文内容的不同,会有所变化,比如,《第一朵杏花》课前诵读关于杏花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三顾茅庐》诵读杨慎的词《临江仙》,朗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典内容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拓展课外知识的积累,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1]
课堂上,我也会根据上课内容的不同,适时适量的穿插一些中华经典文化知识。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我会给学生补充孟郊的《游子吟》,朗诵积累,给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轻而易举就理解了母亲的爱是多么伟大。
朗读了,进而理解了,遇到类似的情景能够回忆起来,并脱口而出,这种兴奋和满足足以让学生喜欢上它,爱上它。
三、开展比赛——顽强生长,开出鲜花
当中华经典成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接触它,但同时,也会产生疲乏心理,这时候,我们可以举行一些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知道,儿童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举行经典诵读默写等比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对经典的兴趣。经常开展一些经典诵写的比赛,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模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和掌握。
我们学校就举行过多次经典诵写比赛,收到的效果非常好。当比赛结果出来以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自信的,是骄傲的,而成绩不是很好的孩子,则在心里暗下决心,下次比赛一定超过他们!
通过一次次的比赛,让学生有所获,更会让他们期待经典。
四、长期坚持——静待果实
凡事贵在坚持。没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终将一事无成。坚持渗透和推广中华经典,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小学六年,一直坚持经典学习的话,那孩子一定会收获很多,而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语文成绩,以及孩子以后的语文素养。
当老师重视,课堂渗透,比赛促进,并持之以恒的坚持,学生一定会对经典有兴趣,进而爱上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经典诵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诵读经典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还能传承古典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5]
总之,学生在学习经典之后,能够达到增长知识、规范行为的目的,能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增添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杨成琰.关于小学语文教育实施经典阅读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4]梁英英.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7):06-09.
[5]刘天翔.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7):254.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