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孩子德育不靠教导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a6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人普遍认为,娇宠是孩子养成独立性格的熏大障碍。要使孩子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不淡泊输赢
  
  老师不教学生去学老庄的超脱,淡泊输赢结果;相反,英国学校里,“输赢”二字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名目繁多,充满校园生活。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会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少移居英国的华人感触最深的是,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这事儿不合潮流也没有关系。
  
  诚信不能全靠自觉
  
  英国人相信。法律能够改变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在一次采访中,有一位英国人甚至说,他很少考虑诚信问题,他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去相信别人诚不诚实,因为法律和制度摆在那儿。不诚实的后果摆在那儿。成熟明晰的法律和制度执行久了,人们自然逐渐习惯于放弃占小便宜。
  比如说大学生贷款问题。英国大学生可以申请的助学贷款五花八门。很多学生一毕业就跑到国外工作,为什么英国银行不担心他们欠债不还?其实答案很简单:每个英国人一生下来,就会得到一个社会保障号码,申请助学贷款、工作收入、报税、退休金等,全都得靠这个“信用号”。换言之,这个号码等于你的社会信用档案密码,而且将伴随你一生。
  
  道德不靠教导
  
  英国人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它体现在英国中小学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们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
  
  诚实不是孤立的  
  英国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程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孩子品德和良知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门课。
  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或者社会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
  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以此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英国教育者看来。诚实不是一种孤立的品德,而是与自重和尊重别人、与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不要妨碍别人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水岭,也成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
  
  最看重友好
  
  在英国人眼睛,看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友好。和他的职业、性别、收入、教育、私生活都无关。他们教育孩子,从小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等。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带孩子到农场去接触大自然,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其他文献
函数内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初中数学教材采用了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但是对抽象思维及综合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来说,还是具有较大的挑战性的
文章介绍了多壁碳纳米管弯曲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原子尺度上解释了由于屈曲失稳而导致的起皱现象,并发现多壁碳纳米管弯曲时会呈现出非线性的力学响应。同时,在模拟过程中,观察到
针对具有需求扰动风险的供应链协调问题,基于利益驱动机制,设计出一种新的保险契约模式,建立相应的供应链模型并求解分析。结果表明:均匀分布市场需求下赔偿上限应足够大,且契约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