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饮食、农牧和工业生产等行业对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创新玉米栽培技术,提高玉米品质与产量十分必要。因此,分析现阶段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促使玉米栽培技术向优质、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2
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国家对农业生产也越来越加重视,在政策扶持、经费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玉米为我国第三位粮食作物,集粮、经、饲三种用途为一身,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是其他作物无法比拟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几次突破,玉米都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因此,在生产中加强玉米栽培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实现玉米栽培的优质、高效、安全是农业工作者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
1 当前玉米栽培技术的现状
1.1 玉米栽培技术现状
现玉米栽培中,因人工、农资成本占比大、种植规模小等极大地限制了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因此,传统的人工栽培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规模化、批量化的玉米栽培才是今后发展的主要途径。
但在玉米栽培的规模化、批量化发展过程中,玉米栽培技术出现了许多问题,给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生产技术人员问题,包括工作疏忽、田间管理水平低、施肥不当等;二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区位因素等。因此,要想提高玉米栽培的产量,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以便寻找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改进玉米栽培技术。
1.2 玉米栽培技术不足
1.2.1 品种抗性较差
品种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品种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产量的高低,玉米也不例外。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水分、光照,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其中,每天日照应短于11 h,种子出芽适宜温度稳定在20~28 ℃,只有在气候条件优越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玉米的产量达到预定目标,反之,气候条件越恶劣,玉米产量越低[1]。
同时,连续多年种植玉米,耕地土壤当中会寄存大量的病虫害,如纹枯菌、大小斑病菌以及黑穗菌等,由于我国玉米品种大多坑病性和坑逆性不强,对病菌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弱,极易受到病虫害等的影响,造成玉米减产,限制玉米品质的提高,因此,对玉米品种的种性进行改善十分重要。
1.2.2 翻耕深度不足
玉米生长是一种竖向、长硕形态,与其他低矮的普通农作物相比,在养分方面的需求量更大,根部作为其养分吸取的重要部位,需扎根土壤深层以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由于我国当前玉米栽培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土壤的翻耕大多需要人力、畜力来完成,很难有深入的翻耕,有效耕层深度大多低于10 cm,深层土壤相对较硬,导致玉米根系难以有效深入到土壤之中,造成根系本身发育不良,且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与养分以供应玉米生长,影响玉米的产量。同时,根部发育不良还会降低其对土壤的抓取力,在遇到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植株容易倒伏,无法正常成长,直接影响玉米的实际产量。
1.2.3 土壤肥力、pH值问题
玉米生长需要的养分大部分是从土壤中吸取的。因此,土壤的结构、施肥量的高低、施肥时期直接关系到玉米的良好生长及产量。其中,施肥量的高低和施肥时期对玉米栽培更为重要,但许多生产者对这点认识并不充分,缺乏深入的了解,大多按照以往习惯施肥,导致施肥缺乏科学、合理性,影响了玉米肥料吸收效果,如单一的使用氮肥,会造成土壤中氮含量超标,养分不均衡,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引起烧苗现象。
另外,土壤的酸碱度也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盐碱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玉米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5~8。
1.2.4 种植密度不合理
在玉米栽培期间,玉米种植密度的不合理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其他粮食作物,玉米的叶片较大,不同品种间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所需的空间较难掌握,只能根据以往经验来确定种植密度,造成种植密度不合理,引起玉米产量的降低。
2 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想实现玉米栽培技术的优质、高效和安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包括。
2.1 品种的选择
购买玉米时,要对各品种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异品种,从种源上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具体操作:首先,结合当地的农艺、气候环境等实际情况,从众多玉米品种中针对性的选择最合适栽培的品种类型,如多风的地区,应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其次,良种选择时,在同等条件或条件接近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抗病能力强、枝叶收敛的品种,以减少后期病害防治工作,减少每株占据的耕地面积,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玉米产量。
2.2 准备田块
为保障玉米根系的茁壮成长,耕地环节必须做好前期的土壤处理。首先,在土壤选择上,适宜玉米生长的最佳土壤条件为:pH值6.5~7.0、容重1.1~1.3 g/cm3、有机质充足、耕层深厚,要尽量按照此原则或靠近此原则选择玉米种植土地。其次,在土壤的深耕中,耕深应控制在18~22 cm,且土壤中无直径过大的土块,保持土壤的疏松通气、改善其物理性质、促进土壤的熟化,以加强对肥料、水分的保持能力[2]。
2.3 适宜的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会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后期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也十分必要。在播种时间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玉米品种的特性、栽培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确定,以预防不利因素降低种子发芽率。具体来说,在平原地区,由于日均温相对较高,地温稳定在11 ℃以上,最适宜选择在初春时节播种;在丘陵地区,日均温相对较低,不宜采取早播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温室育苗、地膜覆盖等方式来解决,以确保植株的成活率、发芽率,为最终玉米产量提供良好保障。 2.4 加强苗期管理
苗期的管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查苗、间苗、定苗及生长剂施用几个方面工作。其中,查苗是对玉米幼苗进行检查,及时去除其中的病苗、弱苗,并进行补苗。
间苗和定苗是调整植株密度的重要措施,应分别在3~4叶和5~6叶阶段开展,其工作原则为就近留苗、做水补种和浸种催苗。对于不同的品种,植株密度也有差异,如糯玉米是紧凑型植株,种植密度以6.75~7.50万株/hm2为宜,甜玉米是平展型植株,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
在生长剂施用方面,出苗期施用的生长剂为40%的阿特拉津胶悬剂或750 g水混合50%的乙酸铵乳油;拔苗期应及时将玉米基部的分蘖去除,做好除草工作,以免养分被分散,影响到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3]。
2.5 控施肥
肥料施用是土壤中养分充足的重要保障,应尽量加大有机肥料的使用,适当降低化学化肥的用量。在施用过程中,还要做好不同元素之间的平衡,其中,氮、磷、钾的比例应控制在10∶4∶5;同时,要补足铁、锰、铜等微量元素,避免某种元素缺乏给玉米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2.6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玉米容易发生的病虫害有许多种,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生物防治、化学药剂和毒土播撒等。其中,生物防治是最为生态、环保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喷洒雌性、雄性激素或者利用声波等将害虫吸引聚集后处理。
在玉米苗期容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是矮花叶病,可以使用150 mL浓度1%苦参碱混合750 kg水向叶面喷雾来解决;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蝼蛄、蚜虫、黏虫和地老虎等,可以将杀虫剂与土壤混合制成毒土,顺垄均匀撒播,消灭土壤中的各种害虫。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容易发生的病害有大、小斑病和黑粉病,可以使用浓度50%的多菌灵,以7~8 d/次、750~1 120 kg/hm2来防治;容易发生的虫害主要是玉米螟,可以采取赤眼蜂生物防治方式。
3 结语
随着玉米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不足也会逐渐显现出来,给玉米生产的产量、质量等造成不良影响,降低玉米栽培的效益。玉米栽培技术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种植密度、抗病虫害能力、土壤肥力等方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玉米品质的优选,耕播过程的细化,增强病虫害抵抗能力,做好玉米栽培每一个环节的控制,提升整体栽培水平,实现玉米种植总产量的增加、种植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朝霞.优质、高效、节能、安全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2):89-90.
[2]王俊.玉米栽培技术的不足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5):98.
[3]高丽荣.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浅探[J].吉林农业,2014(11):40.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玉米;栽培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2
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国家对农业生产也越来越加重视,在政策扶持、经费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增加。玉米为我国第三位粮食作物,集粮、经、饲三种用途为一身,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前景是其他作物无法比拟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几次突破,玉米都起到至关重要的重要,因此,在生产中加强玉米栽培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实现玉米栽培的优质、高效、安全是农业工作者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
1 当前玉米栽培技术的现状
1.1 玉米栽培技术现状
现玉米栽培中,因人工、农资成本占比大、种植规模小等极大地限制了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因此,传统的人工栽培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规模化、批量化的玉米栽培才是今后发展的主要途径。
但在玉米栽培的规模化、批量化发展过程中,玉米栽培技术出现了许多问题,给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生产技术人员问题,包括工作疏忽、田间管理水平低、施肥不当等;二是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区位因素等。因此,要想提高玉米栽培的产量,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了解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以便寻找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改进玉米栽培技术。
1.2 玉米栽培技术不足
1.2.1 品种抗性较差
品种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品种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产量的高低,玉米也不例外。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水分、光照,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其中,每天日照应短于11 h,种子出芽适宜温度稳定在20~28 ℃,只有在气候条件优越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玉米的产量达到预定目标,反之,气候条件越恶劣,玉米产量越低[1]。
同时,连续多年种植玉米,耕地土壤当中会寄存大量的病虫害,如纹枯菌、大小斑病菌以及黑穗菌等,由于我国玉米品种大多坑病性和坑逆性不强,对病菌和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弱,极易受到病虫害等的影响,造成玉米减产,限制玉米品质的提高,因此,对玉米品种的种性进行改善十分重要。
1.2.2 翻耕深度不足
玉米生长是一种竖向、长硕形态,与其他低矮的普通农作物相比,在养分方面的需求量更大,根部作为其养分吸取的重要部位,需扎根土壤深层以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但由于我国当前玉米栽培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土壤的翻耕大多需要人力、畜力来完成,很难有深入的翻耕,有效耕层深度大多低于10 cm,深层土壤相对较硬,导致玉米根系难以有效深入到土壤之中,造成根系本身发育不良,且无法吸收足够的水分与养分以供应玉米生长,影响玉米的产量。同时,根部发育不良还会降低其对土壤的抓取力,在遇到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植株容易倒伏,无法正常成长,直接影响玉米的实际产量。
1.2.3 土壤肥力、pH值问题
玉米生长需要的养分大部分是从土壤中吸取的。因此,土壤的结构、施肥量的高低、施肥时期直接关系到玉米的良好生长及产量。其中,施肥量的高低和施肥时期对玉米栽培更为重要,但许多生产者对这点认识并不充分,缺乏深入的了解,大多按照以往习惯施肥,导致施肥缺乏科学、合理性,影响了玉米肥料吸收效果,如单一的使用氮肥,会造成土壤中氮含量超标,养分不均衡,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引起烧苗现象。
另外,土壤的酸碱度也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盐碱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玉米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为5~8。
1.2.4 种植密度不合理
在玉米栽培期间,玉米种植密度的不合理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其他粮食作物,玉米的叶片较大,不同品种间的差异也较大。因此,所需的空间较难掌握,只能根据以往经验来确定种植密度,造成种植密度不合理,引起玉米产量的降低。
2 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想实现玉米栽培技术的优质、高效和安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包括。
2.1 品种的选择
购买玉米时,要对各品种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异品种,从种源上保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具体操作:首先,结合当地的农艺、气候环境等实际情况,从众多玉米品种中针对性的选择最合适栽培的品种类型,如多风的地区,应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其次,良种选择时,在同等条件或条件接近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抗病能力强、枝叶收敛的品种,以减少后期病害防治工作,减少每株占据的耕地面积,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玉米产量。
2.2 准备田块
为保障玉米根系的茁壮成长,耕地环节必须做好前期的土壤处理。首先,在土壤选择上,适宜玉米生长的最佳土壤条件为:pH值6.5~7.0、容重1.1~1.3 g/cm3、有机质充足、耕层深厚,要尽量按照此原则或靠近此原则选择玉米种植土地。其次,在土壤的深耕中,耕深应控制在18~22 cm,且土壤中无直径过大的土块,保持土壤的疏松通气、改善其物理性质、促进土壤的熟化,以加强对肥料、水分的保持能力[2]。
2.3 适宜的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会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后期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也十分必要。在播种时间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玉米品种的特性、栽培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确定,以预防不利因素降低种子发芽率。具体来说,在平原地区,由于日均温相对较高,地温稳定在11 ℃以上,最适宜选择在初春时节播种;在丘陵地区,日均温相对较低,不宜采取早播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温室育苗、地膜覆盖等方式来解决,以确保植株的成活率、发芽率,为最终玉米产量提供良好保障。 2.4 加强苗期管理
苗期的管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查苗、间苗、定苗及生长剂施用几个方面工作。其中,查苗是对玉米幼苗进行检查,及时去除其中的病苗、弱苗,并进行补苗。
间苗和定苗是调整植株密度的重要措施,应分别在3~4叶和5~6叶阶段开展,其工作原则为就近留苗、做水补种和浸种催苗。对于不同的品种,植株密度也有差异,如糯玉米是紧凑型植株,种植密度以6.75~7.50万株/hm2为宜,甜玉米是平展型植株,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
在生长剂施用方面,出苗期施用的生长剂为40%的阿特拉津胶悬剂或750 g水混合50%的乙酸铵乳油;拔苗期应及时将玉米基部的分蘖去除,做好除草工作,以免养分被分散,影响到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3]。
2.5 控施肥
肥料施用是土壤中养分充足的重要保障,应尽量加大有机肥料的使用,适当降低化学化肥的用量。在施用过程中,还要做好不同元素之间的平衡,其中,氮、磷、钾的比例应控制在10∶4∶5;同时,要补足铁、锰、铜等微量元素,避免某种元素缺乏给玉米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2.6 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是造成玉米减产的重要因素,玉米容易发生的病虫害有许多种,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生物防治、化学药剂和毒土播撒等。其中,生物防治是最为生态、环保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喷洒雌性、雄性激素或者利用声波等将害虫吸引聚集后处理。
在玉米苗期容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是矮花叶病,可以使用150 mL浓度1%苦参碱混合750 kg水向叶面喷雾来解决;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蝼蛄、蚜虫、黏虫和地老虎等,可以将杀虫剂与土壤混合制成毒土,顺垄均匀撒播,消灭土壤中的各种害虫。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容易发生的病害有大、小斑病和黑粉病,可以使用浓度50%的多菌灵,以7~8 d/次、750~1 120 kg/hm2来防治;容易发生的虫害主要是玉米螟,可以采取赤眼蜂生物防治方式。
3 结语
随着玉米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不足也会逐渐显现出来,给玉米生产的产量、质量等造成不良影响,降低玉米栽培的效益。玉米栽培技术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种植密度、抗病虫害能力、土壤肥力等方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玉米品质的优选,耕播过程的细化,增强病虫害抵抗能力,做好玉米栽培每一个环节的控制,提升整体栽培水平,实现玉米种植总产量的增加、种植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朝霞.优质、高效、节能、安全玉米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2):89-90.
[2]王俊.玉米栽培技术的不足与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5):98.
[3]高丽荣.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浅探[J].吉林农业,2014(11):40.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