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草书是中国书法为最高境界的抒情艺术,宋代书家中黄庭坚独善草书,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元祐初年,经钱勰、王巩等指点后,感触极深,于是潜心钻研晋唐以来笔法,精研钟、王书法和张旭、怀素墨迹,渐知提按起倒和擒纵收放之理。绍圣初,于黄龙山中因参禅而顿悟草书之妙。后又在贬地四川见怀素草书剧迹《自叙帖》,由此打破桶底,草书艺术进入辉煌时期。
书法以草书为最高境界,其既有严格的规约,又具最大的自由度,书家非天资出众,且积学深厚,往往不能造次,故历来书家能以草书名世者为绝对少数。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黄庭坚草书的成就很高,而千年无匹,但历来知音稀少,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挖掘的领域。
一、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及草书渊源
(一)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二)草书的渊源
有大量的文字资料记录了黄庭坚对草书的论述,有对书家的、有对法书墨迹的。大量的跋文中,对张旭、怀素、颜真卿以及魏晋和秦汉的书家、书迹多次评论,表达了他对草书的看法。汉魏间的索靖、张芝、皇象、二王等书家,他或针对其书风、或具体作品,都有精彩的品评。许多著名的草书法帖也见于他的跋文。即使他没有临习这些作品,但从记录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深刻的认识。一些秦汉的碑版文字,跋文中也有提及。我们可以从黄庭坚草书作品找到有力的佐证,以显示出对它们的取法。
黄庭坚曾有一段学习草书的概括性自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字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由黄此自道可知,其学草首先是学时人周越的。周越的书法我们现在难以得见,不过从一些文献记载中还是可以想见其大概规模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黄庭坚草书作品无疑,山谷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
二、黄庭坚草书的特点及作品
(一)黄庭坚草书特点
1.学古创新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2.高古自然
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二)草书作品
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黄庭坚的狂草实乃是上承唐代张旭、怀素,下启明朝祝允明、王铎,是唐代之后传递狂草的重要黄庭坚的草书是随着他对草书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 1.早期
《花气诗帖》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早期所作。这件书作无款印,原是元祐二年(1087)附在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草书,纸本,纵30.7厘米,横4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篇字用笔顿挫分明,遒劲雅健,墨色浓枯变化相当自然。但作此书时,但用笔生硬,少圆转,结字缺乏生动,似乎尚未见到怀素《自叙帖》。还没形成驰毫骤墨,飞舞盘旋,谲怪恍惚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诗”字右旁写成“寸”,与“讨”字不分,这在草书中是不多见的。山谷素善雅谑,是否怪王诜一再送花催讨诗作,所以故意写成这样相戏?整幅字妙趣横生,是一件难得的小品。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嬾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诗中说:你送来的花香气袭人,彷佛使平日修行禅定的功夫都被扰乱了,但我毕竟已过了中年,今春欲写诗,思路艰涩,像在逆水的滩头行船一样。可知原诗是为王诜所作,确实有开玩笑的意思。
2.中期
《杜甫寄贺兰铦诗》帖,黄庭坚书,纸本,草书,纵34.7 cm,横69.6cm。北京故宫藏故宫博物院藏。
该帖系《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开。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尾“寄贺兰铦”四字写作行楷书,矫拔精健,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此诗帖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花气诗》帖堪称双美。《吴氏书画记》卷五、《平生壮观》卷二、《石渠宝笈初编》卷二著录。
3.晚期
独看黄庭坚的每个字,都不是正的,都东倒西歪,但正是这种歪,使字型有一种跌宕的节奏。他的很多字写得很内敛,向里缩,但由于每个字重心的变化,有摇荡的动感,有一个跌宕的整体,内敛的字不但不拘谨,反而显得很舒展。黄庭坚的用笔好像很随意,但通篇看来,字很精美。产生的原因是用笔的自如。黄庭坚非常随意的使用笔尖,正如苏轼所说的“点画信手烦推求”。方笔极少,直笔极少,遇到转折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旋转而过。尽管圆笔多,但笔画的圆都是不规则的,在黄庭坚这里,所有的圆弧都是不光滑的,不规则的。下笔直率,有落纸即行的掠笔,有落纸轻按的带笔,有重按的蹲笔,很少有回锋入笔。黄庭坚的行笔比较慢,所以不需要回锋以蓄其势。用笔很轻,没有剑拔弩张的笔画。章法是疏朗的,用笔是轻松的,线条是匀净的,节奏是自然的。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仿佛是一支悠扬而婉转的小夜曲,静静地读一遍,神清气爽。
三、黄庭坚草书的影响
黄庭坚草书在数百年间,经历了一个由不被理解重视,到渐渐接受,最后受到激赏的漫长过程。金元之后,山谷草书逐渐受到好评与重视。一时间王恽、王若虚、刘壎、陆文圭、吴师道等名贤皆有极高评价。《衍极》曰:“鲁直環变,刘涛诸人所不能及,而有长史之遗法。”作为元季重要的书法理论家,郑杓关于山谷草书的评价颇具代表意义。
关于黄庭坚草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笔法、章法等外在的形式,即势态;另一方面,从黄庭坚的草书理念及人文精神,即意蕴。而历来对后者的取法是占主要地位的,这恰恰与中国书法的传统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关系。
黄庭坚草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体现在他对草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他的草书在宋代书坛独树一帜,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座草书巅峰。宋代之后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对草书的贡献同时也表现在对后世的影响之中。黄庭坚草书对后世的影响远不及他的诗歌,如著名的江西诗派。与同时代的书法家相比,他不及苏、米对后世的影响广泛、深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书法史上有一个学习黄庭坚的草书群体。黄庭坚的草书,影响从他之后的南宋直至今天。
四、结论
北宋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朝代,经济文化繁荣,具体表现在书法上,宋代则是大兴刻帖的时代,如果从淳化秘阁法帖开始,则一时翻刻者继起且反复转刻许多都离本来面目太远。再加上士子们为了科举取士,常常“趋时贵书”,因而磨灭了很多士子的艺术个性。从宋代书法整体观之,有见地的书法家选择了最适应他们才情的行书,开始共同构造一个“尚意”的氛围。我们常常提起的苏、黄、米、蔡,即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多以行书为主要书体。而对于草书而言,黄庭坚在不同于前人的理解上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的一定的贡献。总之,在草书凋零的宋代,黄庭坚敢于独辟蹊径。他对草书情有独钟,他在实践古法的同时,记录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这些言论散见于书札、题跋和部分诗篇当中。这是他长期习草的经验总结、深切体会。这些看似零碎的议论,表达出了黄庭坚对草书的观念。这里,既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书法艺术家的自信,也反映了他对维护书法艺术精神,推动艺术进步与发展的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韩玉涛.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2]刘琳,李勇先,王蓉贵等.黄庭坚全集[G].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草书是中国书法为最高境界的抒情艺术,宋代书家中黄庭坚独善草书,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元祐初年,经钱勰、王巩等指点后,感触极深,于是潜心钻研晋唐以来笔法,精研钟、王书法和张旭、怀素墨迹,渐知提按起倒和擒纵收放之理。绍圣初,于黄龙山中因参禅而顿悟草书之妙。后又在贬地四川见怀素草书剧迹《自叙帖》,由此打破桶底,草书艺术进入辉煌时期。
书法以草书为最高境界,其既有严格的规约,又具最大的自由度,书家非天资出众,且积学深厚,往往不能造次,故历来书家能以草书名世者为绝对少数。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黄庭坚草书的成就很高,而千年无匹,但历来知音稀少,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挖掘的领域。
一、黄庭坚的生平简介及草书渊源
(一)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二)草书的渊源
有大量的文字资料记录了黄庭坚对草书的论述,有对书家的、有对法书墨迹的。大量的跋文中,对张旭、怀素、颜真卿以及魏晋和秦汉的书家、书迹多次评论,表达了他对草书的看法。汉魏间的索靖、张芝、皇象、二王等书家,他或针对其书风、或具体作品,都有精彩的品评。许多著名的草书法帖也见于他的跋文。即使他没有临习这些作品,但从记录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深刻的认识。一些秦汉的碑版文字,跋文中也有提及。我们可以从黄庭坚草书作品找到有力的佐证,以显示出对它们的取法。
黄庭坚曾有一段学习草书的概括性自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字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由黄此自道可知,其学草首先是学时人周越的。周越的书法我们现在难以得见,不过从一些文献记载中还是可以想见其大概规模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黄庭坚草书作品无疑,山谷对草书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当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的
二、黄庭坚草书的特点及作品
(一)黄庭坚草书特点
1.学古创新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2.高古自然
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二)草书作品
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黄庭坚的狂草实乃是上承唐代张旭、怀素,下启明朝祝允明、王铎,是唐代之后传递狂草的重要黄庭坚的草书是随着他对草书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这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 1.早期
《花气诗帖》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早期所作。这件书作无款印,原是元祐二年(1087)附在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草书,纸本,纵30.7厘米,横43.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篇字用笔顿挫分明,遒劲雅健,墨色浓枯变化相当自然。但作此书时,但用笔生硬,少圆转,结字缺乏生动,似乎尚未见到怀素《自叙帖》。还没形成驰毫骤墨,飞舞盘旋,谲怪恍惚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诗”字右旁写成“寸”,与“讨”字不分,这在草书中是不多见的。山谷素善雅谑,是否怪王诜一再送花催讨诗作,所以故意写成这样相戏?整幅字妙趣横生,是一件难得的小品。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嬾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诗中说:你送来的花香气袭人,彷佛使平日修行禅定的功夫都被扰乱了,但我毕竟已过了中年,今春欲写诗,思路艰涩,像在逆水的滩头行船一样。可知原诗是为王诜所作,确实有开玩笑的意思。
2.中期
《杜甫寄贺兰铦诗》帖,黄庭坚书,纸本,草书,纵34.7 cm,横69.6cm。北京故宫藏故宫博物院藏。
该帖系《宋元宝翰》册中的一开。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尾“寄贺兰铦”四字写作行楷书,矫拔精健,与前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此诗帖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庭坚《花气诗》帖堪称双美。《吴氏书画记》卷五、《平生壮观》卷二、《石渠宝笈初编》卷二著录。
3.晚期
独看黄庭坚的每个字,都不是正的,都东倒西歪,但正是这种歪,使字型有一种跌宕的节奏。他的很多字写得很内敛,向里缩,但由于每个字重心的变化,有摇荡的动感,有一个跌宕的整体,内敛的字不但不拘谨,反而显得很舒展。黄庭坚的用笔好像很随意,但通篇看来,字很精美。产生的原因是用笔的自如。黄庭坚非常随意的使用笔尖,正如苏轼所说的“点画信手烦推求”。方笔极少,直笔极少,遇到转折的地方,绝大部分都是旋转而过。尽管圆笔多,但笔画的圆都是不规则的,在黄庭坚这里,所有的圆弧都是不光滑的,不规则的。下笔直率,有落纸即行的掠笔,有落纸轻按的带笔,有重按的蹲笔,很少有回锋入笔。黄庭坚的行笔比较慢,所以不需要回锋以蓄其势。用笔很轻,没有剑拔弩张的笔画。章法是疏朗的,用笔是轻松的,线条是匀净的,节奏是自然的。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仿佛是一支悠扬而婉转的小夜曲,静静地读一遍,神清气爽。
三、黄庭坚草书的影响
黄庭坚草书在数百年间,经历了一个由不被理解重视,到渐渐接受,最后受到激赏的漫长过程。金元之后,山谷草书逐渐受到好评与重视。一时间王恽、王若虚、刘壎、陆文圭、吴师道等名贤皆有极高评价。《衍极》曰:“鲁直環变,刘涛诸人所不能及,而有长史之遗法。”作为元季重要的书法理论家,郑杓关于山谷草书的评价颇具代表意义。
关于黄庭坚草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笔法、章法等外在的形式,即势态;另一方面,从黄庭坚的草书理念及人文精神,即意蕴。而历来对后者的取法是占主要地位的,这恰恰与中国书法的传统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关系。
黄庭坚草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体现在他对草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他的草书在宋代书坛独树一帜,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座草书巅峰。宋代之后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对草书的贡献同时也表现在对后世的影响之中。黄庭坚草书对后世的影响远不及他的诗歌,如著名的江西诗派。与同时代的书法家相比,他不及苏、米对后世的影响广泛、深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书法史上有一个学习黄庭坚的草书群体。黄庭坚的草书,影响从他之后的南宋直至今天。
四、结论
北宋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朝代,经济文化繁荣,具体表现在书法上,宋代则是大兴刻帖的时代,如果从淳化秘阁法帖开始,则一时翻刻者继起且反复转刻许多都离本来面目太远。再加上士子们为了科举取士,常常“趋时贵书”,因而磨灭了很多士子的艺术个性。从宋代书法整体观之,有见地的书法家选择了最适应他们才情的行书,开始共同构造一个“尚意”的氛围。我们常常提起的苏、黄、米、蔡,即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多以行书为主要书体。而对于草书而言,黄庭坚在不同于前人的理解上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的一定的贡献。总之,在草书凋零的宋代,黄庭坚敢于独辟蹊径。他对草书情有独钟,他在实践古法的同时,记录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这些言论散见于书札、题跋和部分诗篇当中。这是他长期习草的经验总结、深切体会。这些看似零碎的议论,表达出了黄庭坚对草书的观念。这里,既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书法艺术家的自信,也反映了他对维护书法艺术精神,推动艺术进步与发展的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
【参考文献】
[1]韩玉涛.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2]刘琳,李勇先,王蓉贵等.黄庭坚全集[G].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