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中天无限情,千古离殇诉婵娟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a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写月的诗词不胜枚举,可以思乡,可以怀人,产生了众多的诗人和词人。而苏轼写中秋之月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横空出世,余词尽废。这首古词写尽了千古离人心,写绝了兄弟相思的骨肉之情,明月圆中秋,朗朗照古今,照得无眠人,彻夜难息,辗转反侧,他们举头望明月,起舞弄清影,分不清天上人间。
  关键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月兄弟之情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笔者简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起体会词家的明月情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写此词时,苏轼与其弟已有七年不见了。苏氏兄弟情谊本就深厚,在月圆之夜,苏轼想到仕途不顺,又不能与亲人团聚,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中秋词。给读者一种“皓月中天无限情,千古离殇诉婵娟”的感慨,传诵至今,脍炙人口。
  下面笔者从原文入手,逐句探究,以供学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读序及词,兼及苏轼、苏辙的手足之情和其他唱和的诗词,笔者久久为其兄弟之情所感动。《宋史·苏辙传》中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艾,近古罕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第十章专列《手足情深》为之传世,《苏轼集》中留有与苏辙诗词唱和之作百余首,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引用苏轼熙宁四年(1071)到杭州赴任途中与弟弟相聚,又到阜阳拜见欧阳修期间的几首诗作,中有“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之句,苏轼又于熙宁七年(1074)知密州,是朝中应他自己的要求给予任命的,而他要求知密州的真正原因,就是兄弟二人可以离得近一些。苏辙在《超然台赋序》中说:“子瞻既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苏轼在《密州谢表》中也说:“携孥上国,预忧桂玉之不克,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
  综合考察上述材料不难判断,这首词是苏氏兄弟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了苏轼对子由(苏辙)的思念之情。
  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清晰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表明写作时间和目的,领起全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闕,今夕是何年。”这两句意思为:明亮的圆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端着酒杯询问苍天,不知道月中宫阙里,今晚是哪一年。表达作者望月问天,写词人月下饮酒时的联想和想象,寄托了作者在天上和人间的矛盾以及其徘徊的情感。
  屈原《天问》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李白《把酒问月》开篇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此处的诗意与前二者有化成关系,豪迈洒脱,气度不凡。面对中秋明月,人们往往想起玉兔嫦娥与广寒宫的故事,词人正是如此,世人常慨叹,天上方几日,世上已千年,人间今夕亦如此美好,天上仙府一定更为美妙,作者带着醉意,神思迷离,对天上宫阙充满了无限的神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意思为:我想驾着长风回天上去,又担心那美玉砌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禁受不住清寒。表达作者想要飞天入月的心情,为什么说“归去”呢?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作者出世思想的反映,但同时作者又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他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实际上寄寓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风舞动,月宫里哪里比得上热闹的人间,作者给出最后的答案——还是人间更值得去珍惜、留恋,以此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句由出尘之思转入入世情怀。你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其乐何极,“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幸福就在今朝,人间即是天堂,人间有几人能领略这旷世之乐,仙界的快乐也不过如此吧!这便是神仙矣。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句意思为:夜渐渐深了,月光移动着,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穿过雕花的窗户,照到了房中迟迟不肯入眠的人。不眠者为何人?可见,从下片开始,作者对月怀人,由怀人到感悟人生哲理。这里对于苏轼“无眠”的解释历来说法有三:1.言苏轼未眠,因词中有“欢饮达旦”之语。2.言天下所有有心事的人难以入眠。3.言爱弟子由因思念手足之情难以入眠。笔者认为无眠之人应当指苏轼自己,“寸心千里目”,辗转难眠的自己仿佛也看到了弟弟子由也在此中秋之夜因思念兄长而辗转反侧,夜不能眠,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尤其是弟弟的思念之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此句的意思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这一问,显得至情至理,使人荡气回肠,令人感慨万千,天上的圆月,室内的月色,对于苏轼兄弟来讲,既亲近又遥远。月光既在身边,圆月远在中天,而对月思人,那心上的亲人,不也是既亲近又遥远吗?既远在天涯,又藏在心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人生在世不称意,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月有圆缺,天有阴晴,人有悲欢离合,亦有生老病死,此乃物理之常,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这是作者安慰弟弟子由,也是他的自我安慰。既然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作者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同时也劝慰着弟弟,以此减轻彼此的思念之苦。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人间离别难免,相聚暂时又不能如愿,只希望亲人岁岁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亮。你我兄弟虽然远在天边,但因为同赏一轮明月,也犹如咫尺相依,这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也是对兄弟的劝慰,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以孤篇压倒全唐。”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被历代词家推崇备至。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将它推为中秋词的绝唱,书中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出,余词尽废。”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风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借茱萸写出了对兄弟的相思之情,《三国演义》中,“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直道兄弟之情的坚贞,而苏轼另辟蹊径,借中秋的皓月中天诉尽了兄弟之间的思念祝福,道出了千古离人心,减轻了天下离人的相思之苦,显示出作者旷达的胸襟,成为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高创,男,本科,甘肃宁县宁江初中,中学一级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阅读教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艺术及其相关的批评领域所遭遇到的合法性危机是现代性总体合法性危机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何摆脱危机处境,成为当下文艺理论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清代叶燮所著的《原诗》为研究对象,试图厘清叶燮诗歌理论的合法性基础。  关键词:《原诗》 合法性 书写性情 因时递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文论在批评实践上所体现出的有效性一直让中国文艺理论界唯其马首是瞻。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文艺理论家自身主体意
期刊
摘要:实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可以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让总馆的阅读资源通过各个分馆辐射更多的读者,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均衡发展,这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本文以张掖市甘州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为例,探索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思考。通过总分馆建设的有序推进,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 总分馆制
期刊
摘要:“悲剧”这个词语来自西方,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引起了学者的广泛讨论。本文将中国古典戏剧作品《窦娥冤》和古希腊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进行比较,通过人物的塑造、悲剧的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不同,来分析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  关键词:悲剧 《窦娥冤》 《俄狄浦斯王》  王国维将西方的“悲剧”概念引入中国后,国内很多学者严格用西方悲剧的概念来衡量中国的戏剧,而得出中国自古无悲剧的说法。实质上中国也有自己
期刊
摘要:谢德林通过描写“模范主人”地主普斯托捷洛夫在农奴制下的生存、奋斗、衰亡,揭示了19世纪后期俄罗斯农奴制度的残忍,宣告了农奴制度和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  关键词:俄罗斯农奴制 灭亡 赏析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没落走向衰亡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些由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精英”。他们的挣扎、不甘,都向人们昭示了这种制度终将腐朽的命运。19世纪中后期,随着农奴制的崩溃,俄罗斯文学中产生了大量描写这一过
期刊
摘要:《智取威虎山》作为一种文化文本,从小说到电影历经数次多形态的艺术改编。作为超级互文本的《智取威虎山》,每次改编均呈现出了不同的逻辑构建和谐社会语境。2015年徐克版《智取威虎山》是一个具有杂糅特色和娱乐效果的“红色经典”文本。这一具有革命传奇化色彩的电影文本蕴含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因素,其中的政治历史文本书写和言语方式对“红色经典”改编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红色经典” 叙事
期刊
摘要:在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人的传统文化意识越来越薄弱,书法、武术、中医、京剧、剪纸、刺绣等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书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十大国粹之首。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书法艺术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馆作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引导群众学习书法、热爱书法、弘扬书法。本文以文化馆为传
期刊
摘要: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取代了封建贵族,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荷兰美术逐渐迈入黄金时期,绘画种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出现了肖像画、风俗画、静物画、风景画等。随着市民购买力的增强,绘画也趋于向商业化发展。在这样人人发现“美”的时代下,有一批善于用画笔记录生活的荷兰画家,其中有一位画家,他创造了一幅幅展现市民淳朴生活的场景。他的画面中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展现了一个个伟大而又静谧的独特生命力。他
期刊
摘要:西班牙内战后,弗朗哥的专制独裁以及严格的书刊审查制度,导致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流亡海外,西班牙文坛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20世纪40年代,西班牙文学逐渐复苏,60年代初《沉寂的年代》的出版打破了以现实主义为主的西班牙小说。本文将分析《沉寂的年代》的写作手法,通过探究人物来了解西班牙战后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西班牙战后文学 西班牙历史 实验性小说 《沉寂的年代》  20世纪50年代,在西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分析苏童的短篇小说创作,以“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为例,从叙事视角、结构、语言、节奏等方面入手,探讨在中外文学共同影响之下形成的叙事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显示出的主题的多层次性特征。  关键词:苏童 短篇小说 “香椿树街” 叙事特征  米希尔·布托说过:“小说是绝妙的现象学领地,是研究显示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或者可能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绝妙场所,所以小说是叙述
期刊
摘要:色彩是电影艺术风格的重要来源,影片中色彩的呈现形式与效果往往是创作者主观情绪的表达。蒂姆·波顿是好莱坞独树一帜的鬼才导演,他的代表作《剪刀手爱德华》创新使用了两极色彩差异的对比来进行叙事。在以黑色为主的哥特色调下,导演利用明艳饱和的色彩进行叙事,通过控制叙事节奏来烘托影片情感氛圍,在隐喻导演自身情感寄托的同时,达到观众视觉、心理层面上审美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色彩叙事 蒂姆·波顿 叙事节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