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西拥有大量的林地,近年来林下养鸡产业得到较好发展。林下养鸡既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草、虫等资源,产出的鸡品质、风味较好,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行情较好,同时鸡粪作为优质肥料可促进林木生长。但在实际生产中,林下养鸡放养密度较难把握,有的密度过大严重破坏植被,甚至土壤无法消纳粪污导致环境污染;有的密度过小浪费林地资源,单位养殖效益较低。本试验选取川西林地中比例较大的竹林地进行鸡放养密度筛选,通过测定放养期育成情况、生长情况以及观察放养后场地植被恢复情况,综合判断较为适宜的放养密度,供林下养鸡场(户)参考。
一、材料和方法
1. 试验地点
在川西山地典型区域的雅安市行政辖区内选择4块竹林地(林地的海拔、水源、林下植被、通风、光照等自然条件相近,坡度均为15°左右)。
2. 试验时间
2010~2011年,每年两批次进行鸡放养工作,放养时间均为3个月,第一批次鸡从4月放养到7月结束;第二批次鸡从8月放养到11月结束。每块竹林地分为6个轮牧小区,每个轮牧小区放养15天。
3. 放养鸡种与群体数量
选择草科鸡(雅安地方优良鸡品种)作为放养鸡种,每个试验鸡群数量控制在500只左右(公、母各占50%),每块林地按放养密度20~25只/亩、50~55只/亩、80~85只/亩设置3个处理组。
4. 饲养管理
试验鸡先行育雏,25~30日龄脱温,转入放养鸡舍进行适应性饲养15~20天,45日龄开始进行林下放养,并进行必要的放养调教、补水、补料等饲养管理工作。育雏期和放养期采用的配合饲料均为同一厂家生产。
5. 观察和测定指标
①鸡生产性能的测定。记录试验鸡群林下放养期间死亡只数,计算育成率;测定试验鸡只放养开始和结束时的体重,计算放养期间的体增重;记录放养期间补料的数量,结合鸡体增重计算料重比。
②植被恢复情况。轮牧小区放养后30天,对地面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面积进行测定,评估生态修复情况。
二、试验结果
鸡放养密度对育成率的影响见表1,可知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育成率分别达到98.76%和98.54%,差异不显著(P
一、材料和方法
1. 试验地点
在川西山地典型区域的雅安市行政辖区内选择4块竹林地(林地的海拔、水源、林下植被、通风、光照等自然条件相近,坡度均为15°左右)。
2. 试验时间
2010~2011年,每年两批次进行鸡放养工作,放养时间均为3个月,第一批次鸡从4月放养到7月结束;第二批次鸡从8月放养到11月结束。每块竹林地分为6个轮牧小区,每个轮牧小区放养15天。
3. 放养鸡种与群体数量
选择草科鸡(雅安地方优良鸡品种)作为放养鸡种,每个试验鸡群数量控制在500只左右(公、母各占50%),每块林地按放养密度20~25只/亩、50~55只/亩、80~85只/亩设置3个处理组。
4. 饲养管理
试验鸡先行育雏,25~30日龄脱温,转入放养鸡舍进行适应性饲养15~20天,45日龄开始进行林下放养,并进行必要的放养调教、补水、补料等饲养管理工作。育雏期和放养期采用的配合饲料均为同一厂家生产。
5. 观察和测定指标
①鸡生产性能的测定。记录试验鸡群林下放养期间死亡只数,计算育成率;测定试验鸡只放养开始和结束时的体重,计算放养期间的体增重;记录放养期间补料的数量,结合鸡体增重计算料重比。
②植被恢复情况。轮牧小区放养后30天,对地面植被高度和草地覆盖面积进行测定,评估生态修复情况。
二、试验结果
鸡放养密度对育成率的影响见表1,可知放养密度为20~25只/亩和50~55只/亩的鸡群育成率分别达到98.76%和98.54%,差异不显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