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他把同一窝生下的两只健壮的羊羔安排在相同的条件下生活,惟一不同的是,在一只羊羔的稍远处拴了一只狼,这只狼由于被牢牢拴住并不能对羊羔作出实际的伤害,它只是清晰地出现在小羊羔的视野里,而另一只羊羔却看不到那只狼。最终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只小羊羔在狼的可怕威胁下,本能地处于极度恐惧中;它不吃东西,逐渐瘦弱下去,不久就死了。而另一只羊羔虽然客观上也有狼的威胁,但由于它看不到狼而没有恐惧之感,所以一直生活得很好。
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中,一位独自穿行大沙漠的旅行者迷失了方向,四周荒无人烟,一片迷茫,更可怕的是他丢失了干粮和水,翻遍了所有的口袋,只找到了一只泛青的苹果。他惊喜地摸着这只苹果,开始艰难地在大漠中寻找出路。一天一夜过去了,他仍然走不出空阔的大漠,饥饿和干渴一起涌来,他甚至有一些绝望,但看到手中摸着的苹果,他安慰自己说,“我还有一个苹果。”就这样,他抿抿干裂的嘴唇,继续挣扎着向前挪动,每当他快支撑不住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我还有一个苹果,还有一个苹果……”
3天过去了,他终于走出了大漠,但他始终没有咬过那只青苹果,它已经干瘪得不成样子了,但正是这只小小的苹果,给予了他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求生愿望,将他拉出了死亡的大漠。
这就是精神与意念的力量,它对人们生理的影响显而易见。对精神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关注,自古就有。早在公元前200年,就有希腊学者报道忧郁妇女易患乳腺癌的现象。中医理论更以整体观为基础,强调“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认为人的生理与心理密切相关,还与天、地环境有关。中国历代医家、养生家、哲人无不重视精神调养,且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庄子曾说过:“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与天地为一。”就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心理豁达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
但是精神与心理因素究竟是怎样影响身心健康的呢?为了揭开精神状态与身心健康关系之谜,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420位志愿者每人填写过去一年内所经历的引起精神紧张的主要生活事件,以及应付日常事务的自我感受、消极情绪的出现率。调查表按“应激反应”水平,由低至高分成四组;然后给394名受试者滴进含有小剂量感冒病毒的鼻剂,另26人滴盐水调剂。经过观察表明,精神紧张程度高的受试者,90%的人被感染,几乎一半都严重感冒;而紧张程度低的受试者,只有25%的人出现轻微的流鼻涕症状,75%的人产生了抵御病毒的抗体。这个实验说明,精神状态的好坏与人体免疫力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是行为因素影响健康状态的中介机制。
20世纪初,国外报刊有过这样的报道:研究者用一束纸做的玫瑰花,使花粉过敏者出现典型的过敏反应,用一幅秋天景色的草原图画,使一些枯草热患者发作哮喘病。而这些病人并没有与花粉、尘螨及兽毛等过敏原接触,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与免疫有关的病理现象。这充分说明,平时人们在紧张、恐惧、疼痛、环境变化等应激刺激情况下,也能使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反应是人体生理反应的重要环节,受控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在困境中精神颓废的人,可反馈性地使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减少,且抑制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病情恶化。比如,二战期间,由于受紧张、恐惧和悲哀等情绪影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高于和平时期数倍。美国专家对经过统考学生的调查发现,那些易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情绪的学生免疫功能明显降低了,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增殖及天然杀伤细胞等多项指标发生变化。
相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进而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等中介分泌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使抗病能力大大提高。信心能极大地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的细胞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活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毅力、信心还能有效和充分地调动机体的巨大潜在能力,通过调整、代替、补偿使组织、细胞的功能、结构与代谢正常,各器官重新趋于协调,建立新的平衡,使机体适应新的特殊环境。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情绪与免疫功能具有相关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即NK细胞。NK细胞在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由于具有抗肿瘤细胞的作用,特别是对淋巴瘤和白血病细胞作用更为明显,因而被视为是抗瘤免疫系统的第一线细胞。但是这种细胞是否具有活性并发挥作用,却与病人的情绪有着极大的联系。研究者发现,NK细胞是否具有活性,与其细胞内存在的颗粒有密切关系。活性增强时,颗粒中所存的分泌系统分泌出一种物质,此物质覆盖于靶细胞(如癌细胞)上才能发挥其杀伤作用。这种与NK细胞活性相关的分泌系统,受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控制。当情绪处于低潮时,人每天郁郁寡欢、愁肠百结,则NK细胞分泌系统功能被抑制,从而降低了它们的杀伤作用(据测试NK细胞活性可下降20%以上)。但是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乐观地生活,欢欣鼓舞,无忧无虑,那么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据称,癌症自然消退与NK细胞活性升高有着重要关系。近年研究发现,一些战胜癌症的“抗癌明星”,虽然他们体内NK细胞并不一定很多,但非常活跃,而癌症日趋恶化的患者,体内NK细胞并不一定少,但其活性几乎接近零。由此看来,精神与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还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嫉妒可能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
正是鉴于精神与免疫的密切关系,西方创立了一门新医学分支——精神免疫学。目前,它正得到迅速的发展。精神免疫学认为,精神能够通过免疫系统调整人体健康。人的精神活动如紧张、恐惧、悲伤、乐观、偷悦等,可使神经纤维释放出特定的化学信息,作用于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许多科学家对精神与免疫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验证。丹麦心理学家约多·贝克曼在观察了374人的状况后认为,心理因素确实对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很大影响。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中间那些不受过错折磨、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心情乐观和对周围的人充满爱心的人,流感、咽炎、伤风和其他的毛病不是从其身边绕过去,就是很快痊愈,不会变得复杂和复发。相反有下列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的人,例如固执己见、自怨自艾,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持否定态度、悲观多疑、心胸狭窄、记仇,缺乏自信、神经过敏,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同时,这些人还可能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人类愈来愈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躯体本身,还与心理密切相关,这使得心理治疗正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领域。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合理行为干预”疗法,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情绪。
可以确信的是,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与之相应的心理治疗也会成为继外科手术和发现抗生素之后的又一次医学革命。
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沙暴中,一位独自穿行大沙漠的旅行者迷失了方向,四周荒无人烟,一片迷茫,更可怕的是他丢失了干粮和水,翻遍了所有的口袋,只找到了一只泛青的苹果。他惊喜地摸着这只苹果,开始艰难地在大漠中寻找出路。一天一夜过去了,他仍然走不出空阔的大漠,饥饿和干渴一起涌来,他甚至有一些绝望,但看到手中摸着的苹果,他安慰自己说,“我还有一个苹果。”就这样,他抿抿干裂的嘴唇,继续挣扎着向前挪动,每当他快支撑不住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我还有一个苹果,还有一个苹果……”
3天过去了,他终于走出了大漠,但他始终没有咬过那只青苹果,它已经干瘪得不成样子了,但正是这只小小的苹果,给予了他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求生愿望,将他拉出了死亡的大漠。
这就是精神与意念的力量,它对人们生理的影响显而易见。对精神与身心健康关系的关注,自古就有。早在公元前200年,就有希腊学者报道忧郁妇女易患乳腺癌的现象。中医理论更以整体观为基础,强调“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认为人的生理与心理密切相关,还与天、地环境有关。中国历代医家、养生家、哲人无不重视精神调养,且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庄子曾说过:“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与天地为一。”就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心理豁达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
但是精神与心理因素究竟是怎样影响身心健康的呢?为了揭开精神状态与身心健康关系之谜,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420位志愿者每人填写过去一年内所经历的引起精神紧张的主要生活事件,以及应付日常事务的自我感受、消极情绪的出现率。调查表按“应激反应”水平,由低至高分成四组;然后给394名受试者滴进含有小剂量感冒病毒的鼻剂,另26人滴盐水调剂。经过观察表明,精神紧张程度高的受试者,90%的人被感染,几乎一半都严重感冒;而紧张程度低的受试者,只有25%的人出现轻微的流鼻涕症状,75%的人产生了抵御病毒的抗体。这个实验说明,精神状态的好坏与人体免疫力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免疫系统是行为因素影响健康状态的中介机制。
20世纪初,国外报刊有过这样的报道:研究者用一束纸做的玫瑰花,使花粉过敏者出现典型的过敏反应,用一幅秋天景色的草原图画,使一些枯草热患者发作哮喘病。而这些病人并没有与花粉、尘螨及兽毛等过敏原接触,这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与免疫有关的病理现象。这充分说明,平时人们在紧张、恐惧、疼痛、环境变化等应激刺激情况下,也能使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反应是人体生理反应的重要环节,受控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在困境中精神颓废的人,可反馈性地使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减少,且抑制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病情恶化。比如,二战期间,由于受紧张、恐惧和悲哀等情绪影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高于和平时期数倍。美国专家对经过统考学生的调查发现,那些易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情绪的学生免疫功能明显降低了,包括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增殖及天然杀伤细胞等多项指标发生变化。
相反,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张力,进而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等中介分泌皮质激素与脑啡肽类物质,使抗病能力大大提高。信心能极大地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的细胞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活力,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毅力、信心还能有效和充分地调动机体的巨大潜在能力,通过调整、代替、补偿使组织、细胞的功能、结构与代谢正常,各器官重新趋于协调,建立新的平衡,使机体适应新的特殊环境。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情绪与免疫功能具有相关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即NK细胞。NK细胞在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由于具有抗肿瘤细胞的作用,特别是对淋巴瘤和白血病细胞作用更为明显,因而被视为是抗瘤免疫系统的第一线细胞。但是这种细胞是否具有活性并发挥作用,却与病人的情绪有着极大的联系。研究者发现,NK细胞是否具有活性,与其细胞内存在的颗粒有密切关系。活性增强时,颗粒中所存的分泌系统分泌出一种物质,此物质覆盖于靶细胞(如癌细胞)上才能发挥其杀伤作用。这种与NK细胞活性相关的分泌系统,受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控制。当情绪处于低潮时,人每天郁郁寡欢、愁肠百结,则NK细胞分泌系统功能被抑制,从而降低了它们的杀伤作用(据测试NK细胞活性可下降20%以上)。但是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乐观地生活,欢欣鼓舞,无忧无虑,那么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据称,癌症自然消退与NK细胞活性升高有着重要关系。近年研究发现,一些战胜癌症的“抗癌明星”,虽然他们体内NK细胞并不一定很多,但非常活跃,而癌症日趋恶化的患者,体内NK细胞并不一定少,但其活性几乎接近零。由此看来,精神与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
现代精神免疫学研究还揭示,脑和人体免疫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嫉妒可能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可引起人体内免疫系统的胸腺、脾、淋巴腺和骨髓的功能下降,造成人体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减少,因而使机体抵抗力大大降低。
正是鉴于精神与免疫的密切关系,西方创立了一门新医学分支——精神免疫学。目前,它正得到迅速的发展。精神免疫学认为,精神能够通过免疫系统调整人体健康。人的精神活动如紧张、恐惧、悲伤、乐观、偷悦等,可使神经纤维释放出特定的化学信息,作用于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许多科学家对精神与免疫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验证。丹麦心理学家约多·贝克曼在观察了374人的状况后认为,心理因素确实对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很大影响。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中间那些不受过错折磨、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心情乐观和对周围的人充满爱心的人,流感、咽炎、伤风和其他的毛病不是从其身边绕过去,就是很快痊愈,不会变得复杂和复发。相反有下列行为举止和性格特征的人,例如固执己见、自怨自艾,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持否定态度、悲观多疑、心胸狭窄、记仇,缺乏自信、神经过敏,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同时,这些人还可能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人类愈来愈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包括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躯体本身,还与心理密切相关,这使得心理治疗正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领域。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合理行为干预”疗法,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情绪。
可以确信的是,心理养生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与之相应的心理治疗也会成为继外科手术和发现抗生素之后的又一次医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