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中国元素”与“设计·应用”领域结合的分析是基于什么是中国元素,二者的衔接能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中国元素进行美术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能否引起学生对中国优秀美术文化的持久兴趣。教材是最能体现美术课程的载体,本文对人美版的初中美术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与实践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国元素;初中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人美版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经上下五千年积淀,在时间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凝练出众多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中国元素。人类社会始终要面临的两个主题就是继承与发展,而学校教育则是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美术“设计·应用”领域重在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继承与发展中国经典文化的过程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国元素概念界定
成阳先生在《文艺争鸣》中提出“中国元素”是世界元素的一部分,是被中华文化圈及世界文化认同的,其本质是特有地域(中华文化圈)的国家民族文明,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2]。中国元素是经历代传承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元素并且不断发展呈日渐丰富的动态趋势,不仅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中国现代文化精髓,既包括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也包括形而下的物质载体,它们都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中的“中国元素”特指以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为主和具有代表性中国现代美术作品中提取出来的经典视觉图形,即有着象征性的造型也有積极正面的精神内涵。例如传统艺术形象(十二生肖、锦鲤、龙凤呈祥、京剧脸谱、书法印章、青花瓷、敦煌壁画等)、现代文化艺术形象(国徽、奥运会“福娃”、中国印、“鸟巢”知名企业品牌等)。
二、中国元素与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结合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国元素的经典视觉图形能够增强新一代青少年民族艺术文化的解读,通过了解其造型、特征、美学魅力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来帮助青少年正心养性,健全人格,熟识民族母体中国元素内容,使其成长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是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
(二)传承“中国元素”的精神内涵
继承是需要我们接受前人所留下来的各种有价值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美术本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认可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也要扩大对已发生的对人类社会极具价值的近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中国经典美术的持久兴趣从而自觉树立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志向。
(三)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的创新意识
在任何社会中创新能力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期望不断发展的社会,应该为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最佳环境[1]。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精华与糟粕,只继承不创新则是逆水行舟,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其不断发展的一种“活”的趋势,而这种流式的推动必然需要主体的参与,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引导一些对中国传统美术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艺术文化创新。
三、中国元素在初中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的现状分析
初中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标准的细化,是美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中介桥梁,更是中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重要载体,美术教材的编写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美术文化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初中美术教材(以下简称“人美版”)是初中美术教材适用地区最广的教材之一,它侧重美术领域专业方面的把控,在国家现行美术教科书中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有利于学生对美术专业的整体认识。
本文以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例,分析教材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有关“中国元素”的内容,从选材、结构、“中国元素”的呈现方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
(一)选材内容分析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元素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学习中国元素美术造型种类的同时又了解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利用中国元素进行再创造的思考方式和基本的动手能力。
第一,重视体现中国传统美术的寓意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图案造型重视体现吉祥和美好的寓意,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如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大家动手做条龙》的第一幅配图选用了清代时期设计的九龙壁局部造型,在文字说明部分也详细介绍“龙”气势雄健和承载亢奋的民族精神;八年级下册第12课《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中敦煌飞天图案象征着古人热爱自由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同课时配图龙凤呈祥、祥云环绕的糖盒设计等,都旨在传达吉祥寓意的设计理念。
第二,教材内容选取的中国元素种类丰富,也涉及到中国现代美术。如在七年级上册第11课《吉祥物的设计》中出现的以熊猫为原型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晶晶”、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等流行中国元素;九年级下册;第6课《体育场馆设计》中的例图国家体育场“鸟巢”体现出的现代建筑设计。使青少年认识到中国元素就在身边,进而多去关注生活中的中国元素,感受和发现以中国元素为原型进行设计的艺术魅力。
第三,培养青少年对中国元素进行创造的能力。在当今,以中国元素为设计原型出现在各类设计作品之中,教材上也选取了相应的图例使学生吸取灵感进行创意实践。例如九年级下册《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中象形字为载体设计的体育“小人”,经过艺术的夸张,变化为各类运动的典型动作,有着极强的写意和概括特点。
(二)编排结构分析
1.体系编排结构
第一,就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体系编排来看是以单课式编排为主,巧妙结合四个领域,每课内容看似孤立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横向逻辑联系。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出单元式的编排。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设计·应用”领域中第3课《大家动手做条龙》中的练一练中的学习建议中要求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设计制作一条龙和第4课《生肖的联想》中的要求是学生以生肖为主题设计一件作品,两课时虽然没有明确安排为一个单元,但其实它们之间是有着包涵关系;在九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第9课《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中运用各类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特点设计制作工艺品或生活用品和“设计·应用”领域第10课《民间工艺品制作》中出现的各类民间泥玩具、布玩具的设计,两课前后衔接得当,前后呼应,在理解民间美术色彩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去学习实物设计的制作方法,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2.内容编排结构
在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是呈现螺旋结构的,在教材中的体现的是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在后面以一种更广更深的方式出现。例如在设计应用领域中九年级上册第7课《从二维到三维》提到了基础的立体造型雕塑设计,在九年级下册第4课时《环境雕塑设计》和第6课时《体育场馆设计》中已经过渡到了环境雕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其中设计到的知识与技法是更为丰富的,难度呈现螺旋结构;再如九年级上册设计应用领域中第10课时《民间工艺品制作》涉及到的民间泥塑制作和九年级下册第7课时《陶艺制作》中的中国不同时期陶艺作品设计,其中的内涵和技艺呈现一定的细化和加深。
(三)呈现方式分析
第一,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虽然对四个学习领域有标注划分,但它不是绝对的,中国元素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呈现除了在本身领域,在“综合·实践”领域和“造型表现”领域也是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1课时《吉祥物的设计》中的“福娃”和“海宝”设计、12课时《面具的设计和制作》中的藏戏面具“和13课时《展示设计》中的戏曲人偶设计和青花瓷展示设计均有展示出中国元素的创意设计,而这三个课时分别被划分在“综合·探索”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
第二,教材涉及中国元素的设计部分有的是以单独单元的形式出现,也有一部分以图例或者结合其他内容一起出现的,从对中国元素设计的展现方式进行切入,对学生提出一定设计要求同时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四)现存问题评分析
第一,中国元素设计的选材问题。缺少与现代前沿设计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案例,不能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教材中中国元素的配图整体较为经典保守,其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当今对中国元素的设计已经涌现出众多杰出和突破性优秀作品,这些在教材中没有呈现,会造成学生对有关中国元素设计的认识停留在早些年的发展状况,无法开阔学生视野,不能对基于中国元素的设计有全面认识。
第二,中国元素的结构编排问题。教材对整个初中学段中国元素的设计部分内容分配不均匀,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也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递进规律,在对相关中国元素的分类上也没有清晰的逻辑顺序,比如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等,整体和分类上显得较为混乱。
第三,中国元素的创造性运用问题。教材中有些图例没有筛选出能体现中国元素精髓的创造性作品,仅是把中国元素视为一个图形或者符号简单地仿照叠加,这样直接传递给青少年的结果是如同浮光掠影不能触及他们心灵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冲击力。
四、中国元素在初中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的改进建议
(一)增加单元式的课程设计
从欣赏评述到设计应用均在一个主题下进行,让学生对中国元素有从宏观到细节的认识,且不局限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或者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以选择青少年感興趣的动画设计进行引导。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一个大的主题来设计专门的相关课时。例如以近年流行动画片《大鱼海棠》作为主题单元,里面运用大量中国元素造型:《山海经》、“女娲补天”、福建土楼——承启楼、以及人物服饰和各类妖怪等传统的中国元素造型,在对动画原作进行鉴赏基础上,观察其中各类传统元素是如何通过再创造应用到动画场景中,再灵活运用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元素进行创造,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美术学习效率。
(二)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教材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内容不能只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造型色彩和制作工艺方面进行介绍说明,还应该更新前沿设计配图和对一些相关设计理念介绍,能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与时俱进,凸显中国元素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时尚服装设计,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以传统纹样图案为素材的产品设计等融入教材吸引学生目光,对于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快速接受新事物能力的青少年,学习的内容也要引起其兴趣,契合审美需要,才能有益于中国艺术乃至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三)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元素”
可以借鉴“原型启发”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实践。运用到美术实践意在训练学生学会注意留心身边的事物,总结其属性得到创造性的启发,来创作出“新”的美术作品。教材收集一些经典中国元素造型图案,对其中涉及到的素材进行分析和提取,学会灵活使用中国元素进行再创造,在授课时导入参与式的与初中生兴趣点密切结合的经典图像以及表现形式的内容以“原型启发”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关键要义是教会学生理解这些传统美术作品背后的内涵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习如何重组这些元素的原理和方法,创作出新颖富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编排相关内容
选择中国元素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量体裁衣,在初中学段,应按照不同年级的学龄段安排深度不同的中国元素内容,难度从七年级到九年呈阶梯状上升,一方面使教材编排有章法规律可循,另一方面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此外,在呈现的中国元素设计内容要体现出内在本质精髓也要确保积极向上。
综上在初中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的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再创造,让青少年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其造型原理、特征。美术魅力和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在熟悉基本的设计方法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拓展思维将继承和新时代的创造结合起来,深入体验“中国元素”和“设计·应用”学习过程,养成对中国美术的持久兴趣,逐步树立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志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4]白琨.古今融合与创新: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研究[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7.
[5]吴延玉.中国元素与工业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6]郭有献.郝东恒,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杜希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况分析与建议[D].广州:广州大学,2017.
[8]赵佳铭.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在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应用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9]成阳.“中国元素”论[J].文艺争鸣,2010(12):6l-64.
[10]钱初熹.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J].艺术教育研究,2012(1):0055-08.
作者简介:
王静怡(1990.6—),女,汉族,山西大同人,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中国元素;初中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人美版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经上下五千年积淀,在时间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凝练出众多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中国元素。人类社会始终要面临的两个主题就是继承与发展,而学校教育则是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美术“设计·应用”领域重在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继承与发展中国经典文化的过程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国元素概念界定
成阳先生在《文艺争鸣》中提出“中国元素”是世界元素的一部分,是被中华文化圈及世界文化认同的,其本质是特有地域(中华文化圈)的国家民族文明,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2]。中国元素是经历代传承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元素并且不断发展呈日渐丰富的动态趋势,不仅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中国现代文化精髓,既包括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也包括形而下的物质载体,它们都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中的“中国元素”特指以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为主和具有代表性中国现代美术作品中提取出来的经典视觉图形,即有着象征性的造型也有積极正面的精神内涵。例如传统艺术形象(十二生肖、锦鲤、龙凤呈祥、京剧脸谱、书法印章、青花瓷、敦煌壁画等)、现代文化艺术形象(国徽、奥运会“福娃”、中国印、“鸟巢”知名企业品牌等)。
二、中国元素与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结合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中国元素的经典视觉图形能够增强新一代青少年民族艺术文化的解读,通过了解其造型、特征、美学魅力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来帮助青少年正心养性,健全人格,熟识民族母体中国元素内容,使其成长为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是青少年获得全面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
(二)传承“中国元素”的精神内涵
继承是需要我们接受前人所留下来的各种有价值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美术本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认可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也要扩大对已发生的对人类社会极具价值的近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中国经典美术的持久兴趣从而自觉树立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志向。
(三)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的创新意识
在任何社会中创新能力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期望不断发展的社会,应该为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提供最佳环境[1]。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精华与糟粕,只继承不创新则是逆水行舟,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其不断发展的一种“活”的趋势,而这种流式的推动必然需要主体的参与,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引导一些对中国传统美术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艺术文化创新。
三、中国元素在初中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的现状分析
初中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标准的细化,是美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中介桥梁,更是中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重要载体,美术教材的编写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美术文化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初中美术教材(以下简称“人美版”)是初中美术教材适用地区最广的教材之一,它侧重美术领域专业方面的把控,在国家现行美术教科书中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有利于学生对美术专业的整体认识。
本文以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为例,分析教材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有关“中国元素”的内容,从选材、结构、“中国元素”的呈现方式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
(一)选材内容分析
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元素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学习中国元素美术造型种类的同时又了解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利用中国元素进行再创造的思考方式和基本的动手能力。
第一,重视体现中国传统美术的寓意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图案造型重视体现吉祥和美好的寓意,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如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大家动手做条龙》的第一幅配图选用了清代时期设计的九龙壁局部造型,在文字说明部分也详细介绍“龙”气势雄健和承载亢奋的民族精神;八年级下册第12课《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中敦煌飞天图案象征着古人热爱自由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同课时配图龙凤呈祥、祥云环绕的糖盒设计等,都旨在传达吉祥寓意的设计理念。
第二,教材内容选取的中国元素种类丰富,也涉及到中国现代美术。如在七年级上册第11课《吉祥物的设计》中出现的以熊猫为原型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晶晶”、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等流行中国元素;九年级下册;第6课《体育场馆设计》中的例图国家体育场“鸟巢”体现出的现代建筑设计。使青少年认识到中国元素就在身边,进而多去关注生活中的中国元素,感受和发现以中国元素为原型进行设计的艺术魅力。
第三,培养青少年对中国元素进行创造的能力。在当今,以中国元素为设计原型出现在各类设计作品之中,教材上也选取了相应的图例使学生吸取灵感进行创意实践。例如九年级下册《体育题材的美术作品》中象形字为载体设计的体育“小人”,经过艺术的夸张,变化为各类运动的典型动作,有着极强的写意和概括特点。
(二)编排结构分析
1.体系编排结构
第一,就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体系编排来看是以单课式编排为主,巧妙结合四个领域,每课内容看似孤立其实存在着一定的横向逻辑联系。
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出单元式的编排。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设计·应用”领域中第3课《大家动手做条龙》中的练一练中的学习建议中要求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设计制作一条龙和第4课《生肖的联想》中的要求是学生以生肖为主题设计一件作品,两课时虽然没有明确安排为一个单元,但其实它们之间是有着包涵关系;在九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第9课《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中运用各类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特点设计制作工艺品或生活用品和“设计·应用”领域第10课《民间工艺品制作》中出现的各类民间泥玩具、布玩具的设计,两课前后衔接得当,前后呼应,在理解民间美术色彩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去学习实物设计的制作方法,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2.内容编排结构
在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内容编排来看是呈现螺旋结构的,在教材中的体现的是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在后面以一种更广更深的方式出现。例如在设计应用领域中九年级上册第7课《从二维到三维》提到了基础的立体造型雕塑设计,在九年级下册第4课时《环境雕塑设计》和第6课时《体育场馆设计》中已经过渡到了环境雕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其中设计到的知识与技法是更为丰富的,难度呈现螺旋结构;再如九年级上册设计应用领域中第10课时《民间工艺品制作》涉及到的民间泥塑制作和九年级下册第7课时《陶艺制作》中的中国不同时期陶艺作品设计,其中的内涵和技艺呈现一定的细化和加深。
(三)呈现方式分析
第一,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虽然对四个学习领域有标注划分,但它不是绝对的,中国元素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呈现除了在本身领域,在“综合·实践”领域和“造型表现”领域也是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1课时《吉祥物的设计》中的“福娃”和“海宝”设计、12课时《面具的设计和制作》中的藏戏面具“和13课时《展示设计》中的戏曲人偶设计和青花瓷展示设计均有展示出中国元素的创意设计,而这三个课时分别被划分在“综合·探索”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
第二,教材涉及中国元素的设计部分有的是以单独单元的形式出现,也有一部分以图例或者结合其他内容一起出现的,从对中国元素设计的展现方式进行切入,对学生提出一定设计要求同时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四)现存问题评分析
第一,中国元素设计的选材问题。缺少与现代前沿设计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案例,不能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教材中中国元素的配图整体较为经典保守,其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但当今对中国元素的设计已经涌现出众多杰出和突破性优秀作品,这些在教材中没有呈现,会造成学生对有关中国元素设计的认识停留在早些年的发展状况,无法开阔学生视野,不能对基于中国元素的设计有全面认识。
第二,中国元素的结构编排问题。教材对整个初中学段中国元素的设计部分内容分配不均匀,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也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递进规律,在对相关中国元素的分类上也没有清晰的逻辑顺序,比如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等,整体和分类上显得较为混乱。
第三,中国元素的创造性运用问题。教材中有些图例没有筛选出能体现中国元素精髓的创造性作品,仅是把中国元素视为一个图形或者符号简单地仿照叠加,这样直接传递给青少年的结果是如同浮光掠影不能触及他们心灵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冲击力。
四、中国元素在初中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的改进建议
(一)增加单元式的课程设计
从欣赏评述到设计应用均在一个主题下进行,让学生对中国元素有从宏观到细节的认识,且不局限于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或者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以选择青少年感興趣的动画设计进行引导。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一个大的主题来设计专门的相关课时。例如以近年流行动画片《大鱼海棠》作为主题单元,里面运用大量中国元素造型:《山海经》、“女娲补天”、福建土楼——承启楼、以及人物服饰和各类妖怪等传统的中国元素造型,在对动画原作进行鉴赏基础上,观察其中各类传统元素是如何通过再创造应用到动画场景中,再灵活运用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元素进行创造,有效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美术学习效率。
(二)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现代设计相结合
教材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内容不能只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造型色彩和制作工艺方面进行介绍说明,还应该更新前沿设计配图和对一些相关设计理念介绍,能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与时俱进,凸显中国元素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时尚服装设计,新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以传统纹样图案为素材的产品设计等融入教材吸引学生目光,对于具有敏锐观察力和快速接受新事物能力的青少年,学习的内容也要引起其兴趣,契合审美需要,才能有益于中国艺术乃至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三)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中国元素”
可以借鉴“原型启发”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实践。运用到美术实践意在训练学生学会注意留心身边的事物,总结其属性得到创造性的启发,来创作出“新”的美术作品。教材收集一些经典中国元素造型图案,对其中涉及到的素材进行分析和提取,学会灵活使用中国元素进行再创造,在授课时导入参与式的与初中生兴趣点密切结合的经典图像以及表现形式的内容以“原型启发”的形式进行头脑风暴。关键要义是教会学生理解这些传统美术作品背后的内涵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学习如何重组这些元素的原理和方法,创作出新颖富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作品。
(四)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编排相关内容
选择中国元素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量体裁衣,在初中学段,应按照不同年级的学龄段安排深度不同的中国元素内容,难度从七年级到九年呈阶梯状上升,一方面使教材编排有章法规律可循,另一方面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此外,在呈现的中国元素设计内容要体现出内在本质精髓也要确保积极向上。
综上在初中美术教材“设计·应用”领域的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再创造,让青少年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其造型原理、特征。美术魅力和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在熟悉基本的设计方法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拓展思维将继承和新时代的创造结合起来,深入体验“中国元素”和“设计·应用”学习过程,养成对中国美术的持久兴趣,逐步树立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志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4]白琨.古今融合与创新: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研究[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7.
[5]吴延玉.中国元素与工业设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6]郭有献.郝东恒,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杜希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况分析与建议[D].广州:广州大学,2017.
[8]赵佳铭.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在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应用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9]成阳.“中国元素”论[J].文艺争鸣,2010(12):6l-64.
[10]钱初熹.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J].艺术教育研究,2012(1):0055-08.
作者简介:
王静怡(1990.6—),女,汉族,山西大同人,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