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指+量+形”结构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176239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这”和“那”可以后加形容词,分别例如:
  ⑴他干起活儿来这猛啊,谁也比不上。
  ⑵他跑得那快呀,简直像阵风。
  学术界据此多认为“这/那”具有描述事物性状程度的语法意义,如吕叔湘(1980)、刘月华(1983)、吕叔湘(1985)、张伯江、方梅(1996)等。
  张伯江、方梅(1996)否定了吕叔湘(1980)的观点,后者认为,“这/那+形容词”并不是“这么/那么+形容词”的省略。本文赞同张、方论著的观点。
  与“这/那+形容词”相近的还有“这么/那么+形容词”、“这/那个+形容词”、“这/那叫个+形容词”等格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由于“这”和“那”的情况相似,本文主要以“那”作为分析对象,必要时论及“这”。
  
  一、“这/那+(个)+形容词”结构
  
  代词是根据其语用功能分出来的类别,指示代词是其中一个小类,它的功能在于指示和指称。根据莱昂斯(1977),指示是把话语跟其时间空间环境(即语境)联系起来的过程;指称是说话人通过概念意义,用词语实现与主观或客观事物的关系。“那个苹果”中“那”将“苹果”区分开来,其功能为指示;“那行不通吧?”中“那”指的是某一行为或建议,其完成的功能为指称。
  本文以下的论述将表明,“这/那”与其后加形容词之间并非描述和被描述的关系,而是指示和被指示的关系。以此为切入点认为,指称功能源于指示功能,或者从根本上说,“这/那”不具有指称功能。
  这/那+形容词”中,“这/那”的功能是指示。
  指示本身是一种心理活动,指示词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听话人完成某一特定的认识路径。该路径以说话人所在时空为参照点,以认识对象(言及对象)为终点。该过程可以分解为下图:
  


  图中a表示参照点,即说话人在发话时的时间和空间,b表示空间目标,c表示时间目标。空间目标是可见的,因此线段ab用实线表示,而时间不可见,用虚线表示。
  ab的例子,如“那个人”一定是跟说话人有特定空间距离的一个人;ac的例子,如“那时候”,也一定是跟说话相隔一定时间的某一时刻。ab一般出现在有身势语言辅助时,单纯的ac只出现在“那+时间词语”时,如“那时候”“那一刻”等等。
  从逻辑上说,时间和空间是密不可分的,即ab中也有时间,ac也经过空间。发话人说出“那件事”后,如果听话人要对其加以识解,必须还原到过去某一特定时刻特定空间中去。这个过程所形成的路径同ac一样,也是个主观路径,用ab&c来表示。
  无论是ab、ac还是ab&c,指示代词的作用都只在于将听话人的注意点引导至某一特定范围或者时空。在ab、ac、ab&c中,指示代词“这/那”的后加成分都是体词性的。体词性成分容易使听话人将其与特定时空的事物或者事件联系起来,但是如果不是体词性成分呢,而是形容词呢?如例⑴⑵,再如:
  ⑶那开心啊,乐得跟朵花似的。
  ⑷可别提去公园了,那倒霉啊,钱包给丢了。
  事实上,“这/那+形容词”中,“这/那”也只起指示作用,它引导听话人注意在特定时空内某人或者某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性状。以⑵为例,“他跑得快”是在过去某一时间和空间内表现出来的特征,说话人说出这句话目的就是使听话人注意这一性状,从而使得交际顺畅地进行下去。
  以往学者认为“这/那”用于描述性状,表示强调,但却尚未见到有人论及强调意义的来源。本文认为,“这/那+形容词”的强调义源自“这/那”的指示义。
  上文指出,“这/那”在后加形容词时仍表指示,只不过它指示的是特定时空中某人或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性状。从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这/那+形容词”用例来看,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均出现在过去某一特定时刻。也就是说,“这/那”的指示为穿越时空的ab&c式,即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是说话人回忆的产物。一般地说,凡是值得回忆并再次提及的必然,是具有质的优势或者量的优势的。“高兴”“倒霉”的形容词所体现的都是一般常见的性状,如果它们被再次提及,那一定是因为在量上显著,因此,“这/那+形容词”表示强调也就不难理解了。
  性状由人或事物表现出来,是一种抽象的表征。根据沈家煊(1995),形容词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无界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有界事物比无界事物更容易被看作完形,易于感知,因此,将无界事物有界化就成为认知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
  有界化的方式之一是在无界事物前加量成分。例如,“水”表示的事物是无界的,“一桶水”则是有界的;“米”是无界的,而“一把米”则是有界的。体词性无界成分有界化前加量成分既可以是“数+量”,也可以是“指+量”。“指+量”的例子如:
  水——一口水两瓶水这潭水那池水
  米——一把米两斤米这把米那袋米
  不仅体词性成分,形容词也可以通过前加数量成分的方式实现有界化,此时数量成分只能是“指+量”形式,其中“量”可以不出现,如例⑴⑵⑶⑷,如果出现则必须是“个”,如:
  ⑴’他干起活儿来这个猛啊,谁也比不上。
  ⑵’他跑得那个快呀,简直像阵风。
  ⑶’瞧他那个开心啊,乐得跟朵花似的。
  ⑷’可别提去公园了,那个倒霉啊,钱包给丢了。
  上述例句中,如果不使用“指+(量)”形式,“干起活来猛”“跑得快”“他开心”“(去公园)倒霉”虽然都是描述性状,但却总给人以言犹未尽的感觉,这是因为“猛”“快”“开心”“倒霉”所表示的性状都是无界的,不易把握,而实现为有界形式后,这些程度都有了量的优势。与之相关的,有界化的“指+(量)+形容词”形式可以单独成句,而光杆的形容词谓语句则是黏着的,试比较:
  ⑴’他干起活儿来这个猛啊,谁也比不上——他干起活儿来这个猛啊
  ⑴”他干起活儿来猛,谁也比不上——?他干起活儿来猛
  ⑵’他跑得那个快呀,简直像阵风——他跑得那个快呀
  ⑵”他跑得快,简直像阵风——?他跑得快
  ⑶’瞧他那个开心啊,乐得跟朵花似的——瞧他那个开心啊
  ⑶”?他开心,乐得跟朵花似的——?他开心
  ⑷’可别提去公园了,那个倒霉啊,钱包给丢了——可别提去公园了,那个倒霉啊
  ⑷”可别提去公园了,倒霉啊,钱包给丢了——?可别提去公园了,倒霉
  根据郭锐(1997),“不”可以看作是对谓词本身性质的否定,换句话说,“不+形容词”本身仍表示属性,因此,“那+(个)+不+形容词”也可以成立。例如:
  ⑸他这个不痛快啊!
  ⑹你看你这个不高兴啊!
  考察语言事实发现,既能进入“那+(个)+形容词”格式,又能前加否定词“不”进入“那+(个)+不+形容词”格式的形容词都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同类的形容词还有“开心”“明白”等等。一般的性质形容词则只能进入“那+(个)+形容词”格式,比较:
  那个红啊——*那个不红啊这个美啊——*这个不美啊
  那个饱啊——?那个不饱啊这个长啊——*这个不长啊
  动词受“不”否定之后也表示属性,如“不理解”“不停”,它们都用于描述性状。因此还存在“这/那+(个)+不+动词”格式,例如:
  ⑺他那个不(能)理解啊!
  ⑻雨下得这个不停啊!
  除此之外,能愿动词带宾语也能进入“这/那+(个)+能愿结构”格式,例如:
  ⑼他这个能吃啊!
  
  二、“那+叫(一)(个)+形容词”结构
  
  与“那+(个)+形容词”意义相近的格式是“那+叫+(一)+(个)+形容词”,二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指示代词“这/那”后面不能出现数词“一”,而后者可以。比如,可以说“那个快啊”,却不能说“那一个快啊”;而“那叫个快啊”和“那叫一个快啊”以及“那叫快啊”则都可以说。
  “叫个”有类似上述用法大概出现在清代,下面是《侠女奇缘》中的例子:
  ⑽安老爷此时才叫个“不胜诧异之至”,忙问……
  例句中“不胜诧异之至”是引用的一个言语片断,即说话人把它看作一个类似于名词的体词性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叫个‘不胜诧异之至’”是一个“一+量+名”结构做宾语的述宾结构。
  由于“不胜诧异之至”等也表示某种特定的性状,而且在交际中引号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这种“一+量+名”形式做宾语的述宾结构很容易就类推成为“一+量+形容词”结构。
  “那叫(一)(个)+不+形容词”“那叫(一)(个)+不+动词”以及“那叫(一)(个)+不+动词”格式也都存在,分别例如:
  ⑾那叫一个不(能)理解啊!
  ⑿雨下得那叫一个不停啊!
  ⒀他那叫一个能说啊!
  这两种格式与“这/那+(个)+不+形容词”和“这/那+(个)+不+动词”存在对应关系,兹不赘述。
  含“叫”的格式和不含“叫”的格式在意义上的差别很小,但在形式上却存在一定差异。含“叫”的格式中的谓词性结构可以是复杂形式,即容许较长的语言单位进入,而不含“叫”的格式则一般只要求使用光杆形容词。例如:
  ⒁那叫(一)个恶心死人不偿命啊!
  ⒁’?那个恶心死人不偿命啊!
  从例⒁和⒁’的对立来看,“这/那+(个)+谓词性结构”并不是由“这/那+叫+(个)+谓词性结构”省略“叫”而形成的。换言之,“叫(一)个”已经开始词汇化。
  
  三、“这/那么+形容词”结构
  
  无论是否含有“叫”,“指示代词+(数量成分)+形容词”结构总表示超出常态,即说话人未预料到某种性状的出现。一般来说,人们对出乎预料的事情易于发出感慨,因此,“指示代词+(数量成分)+形容词”结构经常负载感叹语气,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啊”“呀”等搭配。前文从例⑴至例⒁都出现了“啊”或“呀”等感叹词。
  指示代词“这么”和“那么”也都可以后加形容词,比如“这么红”“那么红”都可以说,那么“这么/那么+形容词”也存在有界化问题吗?
  本文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对“这么”和“那么”加以区分。
  “这么+形容词”和“那么+形容词”在形式上存在差异。
  首先,“这么+形容词”能后加感叹语气词“啊”,而“那么+形容词”则不可以加感叹词“啊”。例如:
  ⒂这么漂亮啊,我还是第一次见这种裙子呢!
  ⒂’*那么漂亮啊,我还是第一次见呢!
  其次,“这么+形容词”后加感叹词“啊”可以单独成句,而“那么+形容词”则不能单独成句。
  “这么”和“那么”在后加形容词形成结构的分布上的差异,正反映了二者在有界与无界上的不同。
  具体来说,“这么+形容词”是有界的,它的有界性化由指示义而来。“这么+形容词”中形容词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往往是说话人亲眼所见的,而且此时听话人也在场,但这时候说话人还使用含有“近”义的代词“这么”,这就说明该性状具有质或量的优势。“这么红”中,性状“红”在程度上具有高度优势,这种优势将其与一般所见到的“红”区别开来,因此,它是有界的,或者说具有较高的有界性。
  “那么+形容词”则是无界的,或者说具有较低的有界性。与“那”相似,“那么+形容词”也常常与过往特定时空中的性状相联系。换言之,听话人与该性状并不在同一时空, “那么红”所体现的量对于听话人而言是不确定的,因此是个无界的量或者说是有界性较低的量。
  
  参考文献:
  [1]郭 锐.过程与非过程[J].中国语文,1997,(3).
  [2]刘 弘.新型指称和指示[A].文教资料[C].2006,(30).
  [3]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6]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3).
  [7]张伯江 方 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王立伟 安 畏,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镇南学校)
其他文献
5月6日,公司陕西分局收到陕西省电力公司安康水力发电公司发来的中标通知书,公司中标安康水力发电厂表孔消力池底板修复处理工程中标金额为:3976万元。合同总工期10个月,施工准备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了湘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意义和优势,并对其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而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来推动湘西乃至湖南经济的
10月3日,公司承建的郑州市陇海路快速通道工程BT项目第一标段主线桥箱梁顺利实现贯通。日前,公司收到了中水电(郑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发来的贺信,对公司完成这一重大节点目标表示
由水电三局勘测设计研究院申报的《一种TBM掘进段锚杆抗拉拔检测试验装置》、《一种提高边坡相对密度检测效率的辅助工具》、《一种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离缝维修用灌浆嘴装置》
基于网闸的原理和信号完整性设计方法,提供了网闸系统仿真设计方案,并保证了系统设计的强壮性.其稳定的性能使之成为新一代网络安全控制模块有价值的候选者.
3月28日上午,水电三局第二分局老挝南公1水电站项目部举行首部施工桥通车仪式,业主、设计、监理、水电十局等相关代表受邀出席了仪式。
本次流行语分6个类目及6个专题,它们是:综合类、国际时政类、国内时政类、经济类、科技类、社会生活类;海峡两岸专题、四川地震专题、雪灾专题、民生专题、奥运专题和社会问题专
通过对盾叶薯蓣不同发育时期(花前、花期及花后)、不同叶片(功能叶和幼叶)的N,P,K,Zn,Fe,Cu,Mn,Mg等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揭示了盾叶薯蓣营养元素的分布及动态规律。结果表明所测
2月25日,集团暨股份公司召开2014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会上,水电三局有限公司
为了更直接、简单地显示容斥原理和色多项式的关系,利用自由阿贝尔群探讨组合中的计数问题,将容斥原理的群的形式直接用于计算简单图G的色多项式,导出了色多项式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