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和动力的作用。学生接受德育不仅在课堂上、书本里,而且在社会和学校环境中也会耳濡目染。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从全局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和校情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符合实际的德育活动,不断优化德育过程,做到科学育人,努力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和谐向上的集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呢?笔者认为,必须关注细节,用“心”管理,做到“两坚持”、“三重视”。
一、坚持“爱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的教育”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动:学校花园里开出了一朵少见的大玫瑰花,全校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前来观赏。这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径直到花园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拿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这一幕恰巧被正在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他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叫住小女孩,并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怯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选择了“爱心”的培育,他告诉小女孩这就是爱,于是将“爱”在她心中定格;他用另一朵玫瑰来奖励小女孩的爱的行为,于是将“爱”在她心中放大。就这样,一朵爱的玫瑰可能在小女孩心中永不凋谢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才是真与善的开始;爱,才是塑造高尚人格的基石。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给孩子“一朵最好的玫瑰”。
真诚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重视自己、了解自己,是值得信赖的,这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在所有教育规律中,应该把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视作教师和校长工作的金科玉律。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学生,善于理解和沟通,就有了大量的第一手教育资料,就能够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能够进一步地对一些问题和现象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也许就会成为一个专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教育的专业人士。
二、坚持“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人人都有教育学生的义务和责任。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有义务进行纠正,否则学生会得到错误的暗示:认为老师不管,就是赞许我的行为,或认为我的行为没有什么问题。班主任、任课教师应及时处理学生犯下的错误,也不是只有班主任才能管,一些老师都把学生抓给班主任。当学生做坏事,扔下一张纸、讲粗话脏话,任何老师都应该及时制止教育。教师应该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也只有当所有老师都参与德育工作时,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才更明显。
管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对德育工作有不少启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半旧轿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街区。在街区的那辆,车牌被他摘掉了,顶棚也被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他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受到这个实验的启发,政治学家威尔逊、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一个窗户玻璃,而破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护,别人就可能受此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从而给人混乱无序的感觉。久而久之,混乱无序的环境,在公众麻木不仁中将成为滋生犯罪的诱因。在学校里,学生中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果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变成被“默许”的行为而通过“破窗效应”蔓延开来,最后影响到学校的校风。例如,一个班级里,上课有个别人在讲话、做小动作,任课教师不制止,容忍这种行为的存在,久而久之,讲话、做小动作的人就多起来,整个班级的风气就会变得很不好,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这个效应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要关注细节,防病胜于治病。对校园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漏洞,应该及时予以解决和处理。也就是要落实“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人人有教育学生的义务和责任”这样一种理念。二是校园之美可以养学生之情。要创造一种优美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养成文明之习惯,看见那么优美的环境,当你要想吐这口痰的时候,你自己也感到吐不下去。在美的氛围中可以推进善的教育。
三、重视“三会教育”
“三会”课(即早会、班会、队会)是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教育课程,作为校级常规德育教育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三会”课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小小晨会内容多,满满感悟从中获。学校、班级要认真落实“三会”课教育,精心组织。每周早会课、一节班队会要切实上好上扎实,不得随意挪用、挤占,若能坚持,持之以恒,每周对班级学生的情况及时总结,及时强调要求,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学生的偏差,真正用心于班级的管理,融入到学生集体中,真正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班集体。学校要把“三会”课教育化为自觉行动,落实学校制定的《每周早会教育重点内容安排表》,坚持早会教育,立足班级实际,使用《早会教育》校本教材进行有效教育,及时做好教育记录和总结。班主任要善于培养班干部、小助手,发挥作用。用人所长、知人善任,培养他们辅助管理班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通过组织班队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切实发挥班干部的助手作用。
四、重视“德育点评”
学校要认真落实“德育点评”制度,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而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可以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等课程,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加强学生品德、法纪、安全、心理等教育,增强课堂育人的实效性。落实“德育点评”制度,就是要扎实做好学校点评、年段点评和班级点评。学校实行分级管理,指定点评负责人。学校点评主要借助教师会和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来落实;年段点评由年段领导(值日行政)对每天教师值日检查情况进行汇总,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班级;班级点评由班主任对全班各学生一天的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在次日上午(早读或早会)进行反馈,促使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五、重视“校园活动”
学校是教育的天地,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个班级具有凝聚力、向心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与责任感,学校把养成教育寓各项活动之中,重视校园活动,以少先队为主阵地,深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例如,每逢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学校要定期举办文艺汇演、演讲、画展等活动;学校让学生自愿组成活动小组,到村敬老院开展“学雷锋、见行动”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从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还举行教学大比拼活动,在一节节精彩的课堂上,一个个教学能手脱颖而出。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懂得爱祖国、知荣辱,培育了优良的校风班风。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要用一颗平常心,注重细节,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定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县金谷中心学校)
一、坚持“爱心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的教育”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动:学校花园里开出了一朵少见的大玫瑰花,全校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前来观赏。这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径直到花园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拿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这一幕恰巧被正在散步的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他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叫住小女孩,并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怯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选择了“爱心”的培育,他告诉小女孩这就是爱,于是将“爱”在她心中定格;他用另一朵玫瑰来奖励小女孩的爱的行为,于是将“爱”在她心中放大。就这样,一朵爱的玫瑰可能在小女孩心中永不凋谢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才是真与善的开始;爱,才是塑造高尚人格的基石。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给孩子“一朵最好的玫瑰”。
真诚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正重视自己、了解自己,是值得信赖的,这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在所有教育规律中,应该把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视作教师和校长工作的金科玉律。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学生,善于理解和沟通,就有了大量的第一手教育资料,就能够尽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能够进一步地对一些问题和现象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也许就会成为一个专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教育的专业人士。
二、坚持“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人人都有教育学生的义务和责任。作为老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有义务进行纠正,否则学生会得到错误的暗示:认为老师不管,就是赞许我的行为,或认为我的行为没有什么问题。班主任、任课教师应及时处理学生犯下的错误,也不是只有班主任才能管,一些老师都把学生抓给班主任。当学生做坏事,扔下一张纸、讲粗话脏话,任何老师都应该及时制止教育。教师应该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也只有当所有老师都参与德育工作时,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才更明显。
管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对德育工作有不少启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半旧轿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街区。在街区的那辆,车牌被他摘掉了,顶棚也被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他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受到这个实验的启发,政治学家威尔逊、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一个窗户玻璃,而破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护,别人就可能受此暗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从而给人混乱无序的感觉。久而久之,混乱无序的环境,在公众麻木不仁中将成为滋生犯罪的诱因。在学校里,学生中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果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变成被“默许”的行为而通过“破窗效应”蔓延开来,最后影响到学校的校风。例如,一个班级里,上课有个别人在讲话、做小动作,任课教师不制止,容忍这种行为的存在,久而久之,讲话、做小动作的人就多起来,整个班级的风气就会变得很不好,甚至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这个效应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要关注细节,防病胜于治病。对校园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漏洞,应该及时予以解决和处理。也就是要落实“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人人有教育学生的义务和责任”这样一种理念。二是校园之美可以养学生之情。要创造一种优美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养成文明之习惯,看见那么优美的环境,当你要想吐这口痰的时候,你自己也感到吐不下去。在美的氛围中可以推进善的教育。
三、重视“三会教育”
“三会”课(即早会、班会、队会)是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教育课程,作为校级常规德育教育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三会”课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小小晨会内容多,满满感悟从中获。学校、班级要认真落实“三会”课教育,精心组织。每周早会课、一节班队会要切实上好上扎实,不得随意挪用、挤占,若能坚持,持之以恒,每周对班级学生的情况及时总结,及时强调要求,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学生的偏差,真正用心于班级的管理,融入到学生集体中,真正营造积极向上和谐的班集体。学校要把“三会”课教育化为自觉行动,落实学校制定的《每周早会教育重点内容安排表》,坚持早会教育,立足班级实际,使用《早会教育》校本教材进行有效教育,及时做好教育记录和总结。班主任要善于培养班干部、小助手,发挥作用。用人所长、知人善任,培养他们辅助管理班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通过组织班队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切实发挥班干部的助手作用。
四、重视“德育点评”
学校要认真落实“德育点评”制度,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而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可以利用品德与生活、社会等课程,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加强学生品德、法纪、安全、心理等教育,增强课堂育人的实效性。落实“德育点评”制度,就是要扎实做好学校点评、年段点评和班级点评。学校实行分级管理,指定点评负责人。学校点评主要借助教师会和每周一“国旗下讲话”来落实;年段点评由年段领导(值日行政)对每天教师值日检查情况进行汇总,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班级;班级点评由班主任对全班各学生一天的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在次日上午(早读或早会)进行反馈,促使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五、重视“校园活动”
学校是教育的天地,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为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个班级具有凝聚力、向心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与责任感,学校把养成教育寓各项活动之中,重视校园活动,以少先队为主阵地,深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例如,每逢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学校要定期举办文艺汇演、演讲、画展等活动;学校让学生自愿组成活动小组,到村敬老院开展“学雷锋、见行动”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从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校还举行教学大比拼活动,在一节节精彩的课堂上,一个个教学能手脱颖而出。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懂得爱祖国、知荣辱,培育了优良的校风班风。
总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要用一颗平常心,注重细节,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定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县金谷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