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准备】查找家乡的图片或本人在家乡生活的照片,通过网络或询问父母,了解家乡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
【教学理念】习作回归生活,习作回归儿童。
【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
导入:同学们都喜欢过节吗?你们都喜欢过什么节?你们知道昨天是什么节吗?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让我想起王维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能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投影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二、说家乡
1.引言:我们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我们每一位小游子,心总是牵挂着自己的家乡。这首诗也勾起了我们对自己家乡的怀念。
2.教师示范,说家乡。
(投影:说起家乡,我就想起我家乡的龙洲书院。它是我们古代著名的书院,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孕育了现代文坛名人周扬、周谷城、周立波等。我和我的爸爸都曾在那里读过书……)
3.引导学生打开习作选材思路:你的家乡在哪里?说起你的家乡,你会想到什么?你还记得你家乡的亲人和小伙伴吗?还记得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吗?还记得在家乡生活的情景吗?
(板书:小溪、果园,爷爷奶奶、童年伙伴,特产、美食,游戏、捉鱼……)
4.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具体:你为什么难忘?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组交流,之后代表汇报)
【评析】学生习作来自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先做原型示范,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内容,关注身边的人、事、物、景,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打开习作话题,描述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我心写我事,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想说啥就说啥,爱写啥就写啥。这样既降低了书面习作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悟写法
引言:在第二单元的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怀念家乡、赞美家乡的诗文,从中感受到了诗人和作家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眷念之情。(板书:故乡情)
1.回忆、交流课文学习中所悟的抒情方法: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篇、哪段?
(投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使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2.小结:这些诗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写事,有的写物,通过人、事、物、景,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由衷的赞美和深深的怀念。(板书:人、事、物、景)
3.交流课外“故乡主题”阅读中写法特别的片断。说说下面小诗中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
(投影:你是一片长满野草的草地,/和草地上绽放的几缕幽芳。/你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和小溪里流淌着的欢笑。/你是一片农田,/和农田里洒满汗水的喜悦。/你是电话那头的爷爷奶奶,/和爷爷奶奶怀里的撒欢。/你是一个甜美的梦,/和梦里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怀……)
【评析】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基础,但口头语言并不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带着很强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在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体会写法,让学生体会到作文应该这样选择生活中所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事情,在感悟中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其偶然的做法渐渐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在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
四、抒乡情
1.提出习作要求,动笔练习写片断。家乡多么美好、多么让人难忘啊!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交流与自己的印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拟定一个题目,记下自己对家乡的印象与感受;也可以展开想象,写未来家乡是什么样,或者二十年后你回家乡的情景,注意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
2.学生自主写作,独立完成作文。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教师展示自己的下水文,与学生交流。(投影:范文《“父子同堂”》)
4.同学交流、点评。
(1)自查自改: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美。
(2)邻座交流:与同桌或邻座交流作文,提出建议。
(3)小组评议:大家把作文交流一下,看看谁的习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谁的作文富有个性,推荐优秀作文在全班交流。
(4)全班点评:通过小组评议,每组都评出优秀习作。展示佳作,共同评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评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习作教学当然不例外。以新教材为中介,这堂习作教学,既完成了习作,又散发浓郁的人文气息。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评价者。教师是互动过程平等中的首席,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不仅仅在指导习作,同时也给学生以尊重和赞赏、帮助和引导、宽容和理解,从而实现师生智慧、潜能的开发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习作也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总评】习作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写什么,一是如何写。本次习作教学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感受生活。一方面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在本单元阅读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自己经历的生活。我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查找中,在爸爸妈妈的回忆里,在网络的辅助下,寻找他们在家乡生活的痕迹,加深对家乡的感受。
二是体会写法。学生习作主张真我的表达,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但真实表达不是不讲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之外,同时也学习如何表现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在阅读中让学生感悟文中是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情感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口语交流,让学生说自己的故乡的印象。
第三,设计了一个展示与交流。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习作写下来。再通过课堂展示,既进一步分享了对家乡的热爱,又体会了写法,让写得好的同学获得成功,让其他同学有再次学习、修改和提高的机会。(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秀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email protected]
【教学准备】查找家乡的图片或本人在家乡生活的照片,通过网络或询问父母,了解家乡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
【教学理念】习作回归生活,习作回归儿童。
【教学过程】
一、激兴趣
导入:同学们都喜欢过节吗?你们都喜欢过什么节?你们知道昨天是什么节吗?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让我想起王维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能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投影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二、说家乡
1.引言:我们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我们每一位小游子,心总是牵挂着自己的家乡。这首诗也勾起了我们对自己家乡的怀念。
2.教师示范,说家乡。
(投影:说起家乡,我就想起我家乡的龙洲书院。它是我们古代著名的书院,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孕育了现代文坛名人周扬、周谷城、周立波等。我和我的爸爸都曾在那里读过书……)
3.引导学生打开习作选材思路:你的家乡在哪里?说起你的家乡,你会想到什么?你还记得你家乡的亲人和小伙伴吗?还记得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吗?还记得在家乡生活的情景吗?
(板书:小溪、果园,爷爷奶奶、童年伙伴,特产、美食,游戏、捉鱼……)
4.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具体:你为什么难忘?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组交流,之后代表汇报)
【评析】学生习作来自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先做原型示范,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内容,关注身边的人、事、物、景,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打开习作话题,描述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我心写我事,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想说啥就说啥,爱写啥就写啥。这样既降低了书面习作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悟写法
引言:在第二单元的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怀念家乡、赞美家乡的诗文,从中感受到了诗人和作家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眷念之情。(板书:故乡情)
1.回忆、交流课文学习中所悟的抒情方法:谁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篇、哪段?
(投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使我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2.小结:这些诗文,有的写人,有的写景,有的写事,有的写物,通过人、事、物、景,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由衷的赞美和深深的怀念。(板书:人、事、物、景)
3.交流课外“故乡主题”阅读中写法特别的片断。说说下面小诗中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的?
(投影:你是一片长满野草的草地,/和草地上绽放的几缕幽芳。/你是一条清清的小溪,/和小溪里流淌着的欢笑。/你是一片农田,/和农田里洒满汗水的喜悦。/你是电话那头的爷爷奶奶,/和爷爷奶奶怀里的撒欢。/你是一个甜美的梦,/和梦里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怀……)
【评析】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基础,但口头语言并不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带着很强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在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的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体会写法,让学生体会到作文应该这样选择生活中所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事情,在感悟中运用这些写作技巧,其偶然的做法渐渐变成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在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
四、抒乡情
1.提出习作要求,动笔练习写片断。家乡多么美好、多么让人难忘啊!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交流与自己的印象,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拟定一个题目,记下自己对家乡的印象与感受;也可以展开想象,写未来家乡是什么样,或者二十年后你回家乡的情景,注意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
2.学生自主写作,独立完成作文。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教师展示自己的下水文,与学生交流。(投影:范文《“父子同堂”》)
4.同学交流、点评。
(1)自查自改:文章写完后,朗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的习作初稿写得更完美。
(2)邻座交流:与同桌或邻座交流作文,提出建议。
(3)小组评议:大家把作文交流一下,看看谁的习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谁的作文富有个性,推荐优秀作文在全班交流。
(4)全班点评:通过小组评议,每组都评出优秀习作。展示佳作,共同评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评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习作教学当然不例外。以新教材为中介,这堂习作教学,既完成了习作,又散发浓郁的人文气息。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评价者。教师是互动过程平等中的首席,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教师不仅仅在指导习作,同时也给学生以尊重和赞赏、帮助和引导、宽容和理解,从而实现师生智慧、潜能的开发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习作也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总评】习作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写什么,一是如何写。本次习作教学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感受生活。一方面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在本单元阅读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自己经历的生活。我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查找中,在爸爸妈妈的回忆里,在网络的辅助下,寻找他们在家乡生活的痕迹,加深对家乡的感受。
二是体会写法。学生习作主张真我的表达,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但真实表达不是不讲方法,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之外,同时也学习如何表现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在阅读中让学生感悟文中是如何表达对故乡的情感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口语交流,让学生说自己的故乡的印象。
第三,设计了一个展示与交流。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习作写下来。再通过课堂展示,既进一步分享了对家乡的热爱,又体会了写法,让写得好的同学获得成功,让其他同学有再次学习、修改和提高的机会。(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秀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