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因曾为官柳州,人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同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永贞元年(805)九月,因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同年十一月再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其忘情于山水,并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小石潭记》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写景与抒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常言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最富有感情的学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把握情感,从而感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此同时,指导学生积累材料、领会语言技巧,正确地使用语言表达情感,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小石潭记》的语言,真可谓字字玑珠,如空山回响,袅袅不绝,那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伤与无奈更增添了文章的凄然之美,充分表现了柳宗元对语言的超常的驾驭能力。正如明朝人张岱所评价的:“古人记山水者,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这种评价是公允而恰当的。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该怎样感悟作者的情怀呢?无疑应该从作品词句、文本语言入手,同时参考作者身世经历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类文章,更是如此。如何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的情感?我的办法是:看词语的冷暖色调、看文中有无点睛的句子以及对细节进行想象、延伸。
初遇小石潭,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那丁当做响的水声“如鸣佩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心乐之”。对小石潭的描写也极为细致:岸边石头的形状:“为坻、为屿、为、为岩”;环合四周的“青树翠蔓”是“蒙落摇缀”四种姿态;潭中的鱼儿一会“影布石上”,如同悬于空中,一会又“往来翕忽”;水流的上游则是“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开篇伊始便对环境及心情作了工笔细描,给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的感觉。这一部分不但写出了小石潭的形貌,而且写出了它的神韵,既有声音的摹写,又有色彩的描绘,真可谓是精雕细刻。
“移步换景”是游记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具体做法是:随着视点的改变和地点的转移,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所看到事物进行叙述和说明,同时加以描写和抒情,也可加以适当的议论,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文中除写景描写的句子之外,直抒胸臆的句子也是有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此地此景,作者无不感到凄凉、孤独、悲伤。而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细节描写,表面写鱼儿的自由与欢乐,恣意畅游,无拘无束,实际上却给人一种极为感伤、抑郁的感觉。《小石潭记》“移步换景”手法的成功运用,浓墨重彩的精心描绘,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有效衬托,都是为了表达一个“静”字,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接近小石潭是“伐竹取道”而入,因为“四面竹树环合”,这充分说明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所在。悄然不动的鱼儿,丁冬作响的流水,翩然摇动的树叶都衬托出环境的幽寂:山静、潭静、鱼静,就连作者也是临潭自照,形单影只,人也是静的。但心却是不平静的。作者写周围的静,写对周围寂静的切身感受,正说明了自己内心难以排遣的忧愁和无奈。作者是被贬到永州的,仕途的失意使他产生了抑郁、寂寞、孤独的情绪,反映在《小石潭》的便是那令人可怕的静。作者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远离喧嚣尘世,寄情青山绿水,无非是排遣内心的愤懑,暂时忘却心中的忧伤。虽然他看到来来往往的鱼儿,也曾想到是“与游者相乐”,然而那清澈见底的潭水犹如一面镜子,还是照映出了作者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缕缕忧寂和阵阵伤痛。正如古人所言:借酒消愁愁更愁。在作者的视线当中,那葱郁的草木,水晶般的泉水,怪异的山石,畅然的游鱼仿佛都受过迫害,都有着同自己一样的遭遇,同样带有抑郁、沉闷的感情色彩。这正体现了在忧郁的心境下反观事物,在幽静的观照中生发意趣的复杂的心理。这种情趣的体现是在对比中表现出来的。鱼儿的怡然自乐同作者的郁郁寡欢,周围环境的宁静与作者内心的激愤相互映衬,互为比照,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寄情山水的短暂快乐也随同鱼儿“
尔远逝”。因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触景生情,感受到的只能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无法久留,这是他政治上失意之后孤独、寂寞心情的真实写照。昔日的欢乐不过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尽的忧伤欲说还休,风景虽好却无心留恋,无奈中只好“记之而去”。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精雕细刻,容情入景,把个人哀怨、孤独、寂寥的心情融入到凄清的画面之中,造成了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诸如“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空游”“翕忽”“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大量冷色调的词语,渲染的是冷清孤寂的意境,毫无欢快的喜色。虽有“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句,但瞬间的“乐”很快就被凄清淹埋。在这大片冷色中加入一点喜色,无非是以喜写悲。这样的意境让人神往而又叫人感叹,神往大自然的美好,感叹人生的无常。正如他人所说:“是凄凉的秋月,稀疏的竹影,冷墨点染的独幅。犹如一杯清清的苦茶,欲说还休。”
柳宗元清新隽美的山水游记,在当时的文坛可谓独领风骚:优美的意境、动态的描写,精炼而不饰雕琢、精美而不显华丽的语言,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成为思想感情与自然人文画面融为一体的精美篇章。言为心声,作者的感情肯定融在作品语言中。我们只有设法让学生学会从作品语言中把握作者的情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妙,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临沂第二十三中学)
常言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最富有感情的学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把握情感,从而感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此同时,指导学生积累材料、领会语言技巧,正确地使用语言表达情感,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小石潭记》的语言,真可谓字字玑珠,如空山回响,袅袅不绝,那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忧伤与无奈更增添了文章的凄然之美,充分表现了柳宗元对语言的超常的驾驭能力。正如明朝人张岱所评价的:“古人记山水者,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这种评价是公允而恰当的。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该怎样感悟作者的情怀呢?无疑应该从作品词句、文本语言入手,同时参考作者身世经历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抒情类文章,更是如此。如何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的情感?我的办法是:看词语的冷暖色调、看文中有无点睛的句子以及对细节进行想象、延伸。
初遇小石潭,作者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那丁当做响的水声“如鸣佩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而“心乐之”。对小石潭的描写也极为细致:岸边石头的形状:“为坻、为屿、为、为岩”;环合四周的“青树翠蔓”是“蒙落摇缀”四种姿态;潭中的鱼儿一会“影布石上”,如同悬于空中,一会又“往来翕忽”;水流的上游则是“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开篇伊始便对环境及心情作了工笔细描,给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的感觉。这一部分不但写出了小石潭的形貌,而且写出了它的神韵,既有声音的摹写,又有色彩的描绘,真可谓是精雕细刻。
“移步换景”是游记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具体做法是:随着视点的改变和地点的转移,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所看到事物进行叙述和说明,同时加以描写和抒情,也可加以适当的议论,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文中除写景描写的句子之外,直抒胸臆的句子也是有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此地此景,作者无不感到凄凉、孤独、悲伤。而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细节描写,表面写鱼儿的自由与欢乐,恣意畅游,无拘无束,实际上却给人一种极为感伤、抑郁的感觉。《小石潭记》“移步换景”手法的成功运用,浓墨重彩的精心描绘,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有效衬托,都是为了表达一个“静”字,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作者接近小石潭是“伐竹取道”而入,因为“四面竹树环合”,这充分说明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所在。悄然不动的鱼儿,丁冬作响的流水,翩然摇动的树叶都衬托出环境的幽寂:山静、潭静、鱼静,就连作者也是临潭自照,形单影只,人也是静的。但心却是不平静的。作者写周围的静,写对周围寂静的切身感受,正说明了自己内心难以排遣的忧愁和无奈。作者是被贬到永州的,仕途的失意使他产生了抑郁、寂寞、孤独的情绪,反映在《小石潭》的便是那令人可怕的静。作者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远离喧嚣尘世,寄情青山绿水,无非是排遣内心的愤懑,暂时忘却心中的忧伤。虽然他看到来来往往的鱼儿,也曾想到是“与游者相乐”,然而那清澈见底的潭水犹如一面镜子,还是照映出了作者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缕缕忧寂和阵阵伤痛。正如古人所言:借酒消愁愁更愁。在作者的视线当中,那葱郁的草木,水晶般的泉水,怪异的山石,畅然的游鱼仿佛都受过迫害,都有着同自己一样的遭遇,同样带有抑郁、沉闷的感情色彩。这正体现了在忧郁的心境下反观事物,在幽静的观照中生发意趣的复杂的心理。这种情趣的体现是在对比中表现出来的。鱼儿的怡然自乐同作者的郁郁寡欢,周围环境的宁静与作者内心的激愤相互映衬,互为比照,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寄情山水的短暂快乐也随同鱼儿“
尔远逝”。因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触景生情,感受到的只能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无法久留,这是他政治上失意之后孤独、寂寞心情的真实写照。昔日的欢乐不过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尽的忧伤欲说还休,风景虽好却无心留恋,无奈中只好“记之而去”。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精雕细刻,容情入景,把个人哀怨、孤独、寂寥的心情融入到凄清的画面之中,造成了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诸如“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空游”“翕忽”“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大量冷色调的词语,渲染的是冷清孤寂的意境,毫无欢快的喜色。虽有“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句,但瞬间的“乐”很快就被凄清淹埋。在这大片冷色中加入一点喜色,无非是以喜写悲。这样的意境让人神往而又叫人感叹,神往大自然的美好,感叹人生的无常。正如他人所说:“是凄凉的秋月,稀疏的竹影,冷墨点染的独幅。犹如一杯清清的苦茶,欲说还休。”
柳宗元清新隽美的山水游记,在当时的文坛可谓独领风骚:优美的意境、动态的描写,精炼而不饰雕琢、精美而不显华丽的语言,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成为思想感情与自然人文画面融为一体的精美篇章。言为心声,作者的感情肯定融在作品语言中。我们只有设法让学生学会从作品语言中把握作者的情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妙,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临沂第二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