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莱斯利·里普森的《政治学的重大问题》从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的五个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入手,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现实透析对政治学进行了分析,有力的理清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阐述了政治制度的设计理念及运作原理,引人深思。作者把分析和研究政治的视野放在广阔的人类政治甚至是广义的社会史中研究而不是某一阶段,为我们今后学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政治学 重大问题 里普森 读后感
莱斯利·里普森(Leslie Lipson)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起长期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学系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研究专长为政治理论和比较政治。《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出版于1956年,多年来盛行不衰,多次修订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人文的和伦理的政治学著作中,作者从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的五个最基本问题入手,分十四章对政治学进行了分析:四五章阐述第一个问题即各种精英统治的构成同人类争取平等的基本努力的对比;六七章讨论了国家在社会中的一般作用和在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八九章阐述对独裁者运用的独裁主义政体同民主政体的比较;第十和十一章分析第四个问题即单一制及中央集权体制与联邦制模式及分权的对比;十二和十三章对从城邦、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政治单位的演化及其关系的分析。此外,里普森还对重要的现实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作为在美国有过修订再版六七次之多的经典的政治学教科书,《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视野广阔,做到了历史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将西方政治史、思想史与更为广阔的社会史背景相联系。本文将重点读介绍第十二章国家的规模及其相互关系和十三章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
在国家的规模及其关系一章中,作者从国家的领土基础和国家的最佳面积分析了国家的规模。通过罗马教廷梵蒂冈的建立,波兰的历史以及以色列的建立这三个例子,指出一个国家不论大小,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土这一观点。然而,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的建立常常是基于血缘关系而非领土。但当使得血缘关系成为政府组织可能或适当的基础不复存在时,政治组织就不得不寻求另外一种基础——领土。当领土取代血缘时,人们通过与土地的共同关系联系起来,于是土地的所有权、分配和使用都开始具备政治结果。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即国家管辖权下的土地的大小和形状问题。作者指出任何时候的最好政治单位,都是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实现人身上和军事上的安全以及物质上和经济上的繁荣这两个目标。在这种政治单位不足以让人们觉得安全,人们就会转向其他政治单位。
里普森还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历史上人类曾经经过城邦政治、帝国政治、民族国家政治的三种尝试。首先是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地中海沿岸地区政府组织的有特色的单位即城邦国家,作者用斯巴达、雅典以及希腊的历史分析阐述了这一问题。最终,城邦政治因为更大的聚合力量、无法再给人提供安全和物质满足而在历史当中黯然而退。由此,西方出现了通过军事征服和地中海世界的政治联合取得成就的罗马。由于扩张边防力量不济、无法容纳更为异质的民族文化带来的帝国边界的崩溃以及内部的经济危机、政体腐化、士气低落等缘故,帝国的大厦崩塌了。然而,在西方很长一段历史中,罗马帝国对后来的政治有着持续的影响,在中世纪,查里曼和奥图大帝做了效仿罗马帝国的尝试,但是,中世纪没能实现统一和世界化。封建贵族内部的争斗,要求更多商业机会的城市中心出现,西欧开始了第三次寻求国家理想规模的实验——民族国家。
接着,作者以建立美国民族和欧洲的问题为例分析了民族国家。指出民族国家需要一种民族情感在群体中激励起共同的归属感,而共同的东西则利于人们结成民族。美国为了构建共同的美利坚民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里普森还分析了民族主义和艺术的联系,他认为:“当一个民族在政治上达到巅峰时,也就是它的知识和艺术最熠熠生辉的时候。”
然而,正如以往的三种模式所遭遇的命运一样,里普森认为:“每一次尝试都探索着一种使人民安康的结构,而每一次尝试只在它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情况之下得到生存,到了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也就崩溃了。”在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一章中,作者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危机。作者认为民族国家与城邦政治和帝国政治一样,并没有成功达到它的预定目标。作者指出了民族国家面临的危机,而且里普森还提出,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纠缠不清。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为例子,分析了民族國家与主权理论之间的矛盾。总之,作者认为民族国家已经陷入了无休止的相互纷争的混乱之中。用里普森的话说:“主权学说的应用使得国内的稳定和国际的无政府状态缠结在一起。实质上,民族国家的历史是在重复早期城邦国家的经历,只是在规模上有了一些变化。国际关系类似于城邦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戏剧在现代的服装下重新被演绎。”作者在书中举出了十七、十八世纪以来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来说明这一观点。里普森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充分表明:随着一个全球社会的出现,民族国家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政治单位。
由于民族国家出现了危机,由此出现集体的不安全,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寻求补救的方法。他通过举出仲裁机构、国际联盟等组织的例子对历史上作出的几次尝试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联合国承担起了促进国家之间合作和维持和平的职责。像很多国际关系学者一样,里普森肯定联合国的价值及其活动,而且他也认为联合国的作用现今是有限的。从1945年诞生以来联合国更加趋近了普遍性这个最高的宗旨,当然,从产生之初联合国也遇到了许多障碍。作者认为联合国在民族国家濒于消亡,世界正在经历转型的时期扮演着一种核心角色,因此,垂死的民族国家体系阻碍了联合国的顺利成长。最后,作者指出一种政治单位取代另一种政治单位是罕见的和具有革命性、有阻力和压力的,更不会在短期内完成,但是,这个由二百多个独立国家组成却没有任何全面管理系统的世界是危险的,因此,作者认为民族国家的转型必须比先前从城邦到帝国和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型更为迅速。在十三章的最后,作者分析了形成中的区域国家,认为区域国家的出现时有助于民族国家转型的充满希望的新进展。总之,作者对于区域化组织也表示赞同但认为欧洲联盟之外,世界上不存在其他成功的例子。
总之,阅读里普森的《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收获颇多。首先,这本书从西方的政治传统出发,追本溯源,有力的理清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历史的阐发了政治制度的设计理念以及运作的原理。借助作者广阔、宏大的理论视野,使我明确的认识了各种政治理念和模式的演化和异同,从而有利于理解当今世界人类政治现象。此外,我认为作者把分析和研究政治的视野放在广阔的人类政治甚至是广义的社会史当中研究而不是某一阶段,这种方法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在探讨国际与国内政治时,作者寻求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领域的理论契合并不仅仅关注国际体系层面的运作,同时也将政治现象和权力为核心的研究深入各个空间,从而寻求更恰当的解释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这种研究思路对于我今后的学习有借鉴意义。当然,在里普森的《政治学的重大问题》中,作者的政治学理论框架和分析完全以西方历史和政治现象为背景,对于问题的探讨也倾向于“西方中心论”,所以他的某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分析和研究我国的政治现象。
作者简介:
和慧菊(1992-)女(纳西族)云南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政治与行政
张添甜 (1992-)女,汉族 ,河北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当代政府与政治
关键词:政治学 重大问题 里普森 读后感
莱斯利·里普森(Leslie Lipson)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起长期在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学系任教授,直至1987年退休。研究专长为政治理论和比较政治。《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出版于1956年,多年来盛行不衰,多次修订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有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人文的和伦理的政治学著作中,作者从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的五个最基本问题入手,分十四章对政治学进行了分析:四五章阐述第一个问题即各种精英统治的构成同人类争取平等的基本努力的对比;六七章讨论了国家在社会中的一般作用和在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八九章阐述对独裁者运用的独裁主义政体同民主政体的比较;第十和十一章分析第四个问题即单一制及中央集权体制与联邦制模式及分权的对比;十二和十三章对从城邦、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政治单位的演化及其关系的分析。此外,里普森还对重要的现实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作为在美国有过修订再版六七次之多的经典的政治学教科书,《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视野广阔,做到了历史与理论的完美结合,将西方政治史、思想史与更为广阔的社会史背景相联系。本文将重点读介绍第十二章国家的规模及其相互关系和十三章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
在国家的规模及其关系一章中,作者从国家的领土基础和国家的最佳面积分析了国家的规模。通过罗马教廷梵蒂冈的建立,波兰的历史以及以色列的建立这三个例子,指出一个国家不论大小,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土这一观点。然而,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的建立常常是基于血缘关系而非领土。但当使得血缘关系成为政府组织可能或适当的基础不复存在时,政治组织就不得不寻求另外一种基础——领土。当领土取代血缘时,人们通过与土地的共同关系联系起来,于是土地的所有权、分配和使用都开始具备政治结果。由此就产生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即国家管辖权下的土地的大小和形状问题。作者指出任何时候的最好政治单位,都是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实现人身上和军事上的安全以及物质上和经济上的繁荣这两个目标。在这种政治单位不足以让人们觉得安全,人们就会转向其他政治单位。
里普森还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历史上人类曾经经过城邦政治、帝国政治、民族国家政治的三种尝试。首先是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地中海沿岸地区政府组织的有特色的单位即城邦国家,作者用斯巴达、雅典以及希腊的历史分析阐述了这一问题。最终,城邦政治因为更大的聚合力量、无法再给人提供安全和物质满足而在历史当中黯然而退。由此,西方出现了通过军事征服和地中海世界的政治联合取得成就的罗马。由于扩张边防力量不济、无法容纳更为异质的民族文化带来的帝国边界的崩溃以及内部的经济危机、政体腐化、士气低落等缘故,帝国的大厦崩塌了。然而,在西方很长一段历史中,罗马帝国对后来的政治有着持续的影响,在中世纪,查里曼和奥图大帝做了效仿罗马帝国的尝试,但是,中世纪没能实现统一和世界化。封建贵族内部的争斗,要求更多商业机会的城市中心出现,西欧开始了第三次寻求国家理想规模的实验——民族国家。
接着,作者以建立美国民族和欧洲的问题为例分析了民族国家。指出民族国家需要一种民族情感在群体中激励起共同的归属感,而共同的东西则利于人们结成民族。美国为了构建共同的美利坚民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里普森还分析了民族主义和艺术的联系,他认为:“当一个民族在政治上达到巅峰时,也就是它的知识和艺术最熠熠生辉的时候。”
然而,正如以往的三种模式所遭遇的命运一样,里普森认为:“每一次尝试都探索着一种使人民安康的结构,而每一次尝试只在它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情况之下得到生存,到了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也就崩溃了。”在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一章中,作者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危机。作者认为民族国家与城邦政治和帝国政治一样,并没有成功达到它的预定目标。作者指出了民族国家面临的危机,而且里普森还提出,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纠缠不清。以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为例子,分析了民族國家与主权理论之间的矛盾。总之,作者认为民族国家已经陷入了无休止的相互纷争的混乱之中。用里普森的话说:“主权学说的应用使得国内的稳定和国际的无政府状态缠结在一起。实质上,民族国家的历史是在重复早期城邦国家的经历,只是在规模上有了一些变化。国际关系类似于城邦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戏剧在现代的服装下重新被演绎。”作者在书中举出了十七、十八世纪以来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来说明这一观点。里普森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充分表明:随着一个全球社会的出现,民族国家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政治单位。
由于民族国家出现了危机,由此出现集体的不安全,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寻求补救的方法。他通过举出仲裁机构、国际联盟等组织的例子对历史上作出的几次尝试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联合国承担起了促进国家之间合作和维持和平的职责。像很多国际关系学者一样,里普森肯定联合国的价值及其活动,而且他也认为联合国的作用现今是有限的。从1945年诞生以来联合国更加趋近了普遍性这个最高的宗旨,当然,从产生之初联合国也遇到了许多障碍。作者认为联合国在民族国家濒于消亡,世界正在经历转型的时期扮演着一种核心角色,因此,垂死的民族国家体系阻碍了联合国的顺利成长。最后,作者指出一种政治单位取代另一种政治单位是罕见的和具有革命性、有阻力和压力的,更不会在短期内完成,但是,这个由二百多个独立国家组成却没有任何全面管理系统的世界是危险的,因此,作者认为民族国家的转型必须比先前从城邦到帝国和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型更为迅速。在十三章的最后,作者分析了形成中的区域国家,认为区域国家的出现时有助于民族国家转型的充满希望的新进展。总之,作者对于区域化组织也表示赞同但认为欧洲联盟之外,世界上不存在其他成功的例子。
总之,阅读里普森的《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收获颇多。首先,这本书从西方的政治传统出发,追本溯源,有力的理清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历史的阐发了政治制度的设计理念以及运作的原理。借助作者广阔、宏大的理论视野,使我明确的认识了各种政治理念和模式的演化和异同,从而有利于理解当今世界人类政治现象。此外,我认为作者把分析和研究政治的视野放在广阔的人类政治甚至是广义的社会史当中研究而不是某一阶段,这种方法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在探讨国际与国内政治时,作者寻求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领域的理论契合并不仅仅关注国际体系层面的运作,同时也将政治现象和权力为核心的研究深入各个空间,从而寻求更恰当的解释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这种研究思路对于我今后的学习有借鉴意义。当然,在里普森的《政治学的重大问题》中,作者的政治学理论框架和分析完全以西方历史和政治现象为背景,对于问题的探讨也倾向于“西方中心论”,所以他的某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分析和研究我国的政治现象。
作者简介:
和慧菊(1992-)女(纳西族)云南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民族地区政治与行政
张添甜 (1992-)女,汉族 ,河北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当代政府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