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疆“十一五”期间战略调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方位开放战略、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论述资源转换战略的路径主要是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只有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坚定不移地走这两条路径才能使新疆的资源优势转换成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关键词:优势资源;资源转换
第一章 新疆优势资源概况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国土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分类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新疆优势资源转换问题,首先按照资源的是否再生性将新疆的主要优势资源进行分类:

资源优势在新疆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经济优势。新疆虽然有着其他省市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但与此极不相称的是新疆经济至今仍然靠国家财政“输血”维持,财政自给率42%左右,全区尚有1/3的县市要靠财政拨款度日。全区贫困人口52万人,占全区人口的3.5% ,贫困县31个,占全区县市的26%以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很低,基础薄弱,与全国东南沿海及发达省区相比,属贫困落后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只在开采和初加工方面体现出一些价值,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也只停留在产业链的上游。粗犷式的资源利用手段,不仅没有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不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前些年,新疆的资源优势转换战略简单的又被归结为“一黑一白”战略,由此在新疆也重点发展了石油化工和棉花——棉纺两大支柱产业,这样一种过于单一化的发展稍稍遇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必然会遭受极大的挫折。[1]
第二章 新疆优势资源转换的困境
丰富的资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只有其基础性的作用,是天然的有利条件,但优势的发挥要依赖与该地区资金、人才、技术、经济制度、经济运作机制、区域政策目标、市场环境以及社会条件、周边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等综合因素的协调。新疆虽具有资源优势,但优势赖以发挥的这些诸多因素均处于相对劣势,而这些劣势大多是短期内难以克服或难以把握的。
(一)资源转换与资源转移
从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角度来讲,国家的目标是力求资源开发利用的配置结构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平衡,使地区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国家的经济优势,衡量的标准是国家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西气东输”战略转移就是一例。从微观即资源型地区来看,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使本地区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区域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新疆虽然是资源丰富的地区,但资源转换的中介因素与媒介大多都很薄弱,特别是人才、资金技术短缺,市场容量有限,有些只能等靠国家援助,等靠国家资源开发战略目标的确定和转移后方可付诸实施。[2]
(二)优势资源转换需要改善投融资环境
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资源转换的先导,是资源转换的平台。优势资源需要经过“开发”、“加工”、“运输”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之后,资源的经济价值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这些环节的有效运行必须要有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参与。如何改善投融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劳动力加入新疆优势资源的转换是问题的关键。如烧碱工业,根据成本边际递减规律,厂商的保本产量需达到5万吨/年。新疆只有天业、中泰少数化工企业达到规模效益产量。其他资源富裕区如精河、哈密等地,要兴建烧碱工业,就面临着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管理体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劣势,难以规模化发展。所以改变现有状况,无论是从宏观政策层面的完善,还是从微观中介因素的改善,都将为新疆投融资环境变化带来深远影响,这也为资源转换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第三章 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解决路径
3. 1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新疆经济增长方式
(一)新型工业化优化新疆产业结构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结构因素是重要的增长源泉,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异。新疆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过渡阶段,未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的拉动。除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外,南疆、东疆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步伐仍旧不快。南疆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一产比重甚至超过了50%,说明产业结构处于低级化阶段,农业在区域经济中还处于主导地位。相比发达地区产业演进仍可持续,工业化发展是这些地区的出路。
(二)能源工业开创工业化新局面
工业化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优势资源的转换。现如今,新疆涌现了一批能源工业新亮点,其中以石油产品、煤炭化工、盐化工最为突出。
1、石油工业成为新疆第一大支柱产业。国家在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的同时,加快了新疆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步伐,建成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三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泽普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基地,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生产基地。[3]
2.煤炭工业优势凸显。目前已形成了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克州康苏、拜城铁力克、库车俄霍布拉克、塔城铁厂沟等一大批中小型矿区。200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和大量资金的推动下,新疆煤炭开发和煤电基地建设不断提速,神华集团、新汶矿业、山东鲁能、徐矿集团等十几家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纷纷抢滩新疆,规划资金逾千亿元,开始在新疆从事煤炭勘探和煤电基地建设。
3. 新疆盐化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泰化学公司已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离子膜电解法生产高纯度烧碱的企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石河子天业集团在20万吨电石法聚氯乙烯树脂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后,100万吨聚氯乙烯建设项目又开始启动。新疆盐碱集团公司,年产轻质纯碱已突破12万吨。
3.2 农业产业化改变盈利模式
(一)棉花是我区农业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之一。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逐步提高,棉花产业对新疆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棉花及其相关产业为自治区直接提供的税收占自治区地方财政收入的1/6(南疆主产棉县,棉花加工、销售提供的利税占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植棉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依托棉花资源发展起来的棉纺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重组整合,也正在形成基础比较雄厚的棉纺工业体系,现有规模以上独立核算的棉纺企业88家,棉纺能力达到280万锭左右,位居西部十二省(区、市)之首。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以上。已形成以棉纺产业为主,集毛纺、麻纺、丝绸、化纤、针织、服装等产业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二)特色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林果生产已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并逐步由数量型扩张向以提高品质、效益为主的转变。涌现出一批林果生产的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县,诞生了像阿克苏红富士苹果、哈密大枣、克州木纳格葡萄、轮南白杏、和田皮亚曼石榴等一批新的知名品牌。屯河果业、新天酒业、香梨股份、拓普果品等从事林果加工、贮运、保鲜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带动了基地建设,开拓了市场,推动了林果产业化加快发展,从而使林果业成为优化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三)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历史性跨越。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资源、区域和传统优势。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带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紧紧围绕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牛羊肉、牛奶和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发展较为迅速,进一步扩大饲草、饲料生产规模,畜牧业已逐步向规模化、工厂化、家庭牧场化方向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畜牧龙头企业不断崛起,带动了畜产品基地建设。金牛、维维、西域春、麦趣尔、盖瑞等十多家大型奶类、肉类、饲料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几年来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新疆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自治区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看到,新疆今后依然要加快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探索和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集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农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等服务为一体的支农企业集团,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
新疆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必须在改善投融资环境的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以工促农,才能使农牧民尽可能多地在农牧业产业链的扩展中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新疆日报》,《新疆区情介绍66》2005.8.5
[2] 蒲春玲,《新疆资源优势转换问题的思考》,《新疆建设与投资》,2000年2期
[3] 陈德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发展战略获历史性突破》,人民网
关键词:优势资源;资源转换
第一章 新疆优势资源概况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国土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分类是分析的基础,分析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新疆优势资源转换问题,首先按照资源的是否再生性将新疆的主要优势资源进行分类:

资源优势在新疆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经济优势。新疆虽然有着其他省市不可复制的自然资源,但与此极不相称的是新疆经济至今仍然靠国家财政“输血”维持,财政自给率42%左右,全区尚有1/3的县市要靠财政拨款度日。全区贫困人口52万人,占全区人口的3.5% ,贫困县31个,占全区县市的26%以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很低,基础薄弱,与全国东南沿海及发达省区相比,属贫困落后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只在开采和初加工方面体现出一些价值,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也只停留在产业链的上游。粗犷式的资源利用手段,不仅没有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不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前些年,新疆的资源优势转换战略简单的又被归结为“一黑一白”战略,由此在新疆也重点发展了石油化工和棉花——棉纺两大支柱产业,这样一种过于单一化的发展稍稍遇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必然会遭受极大的挫折。[1]
第二章 新疆优势资源转换的困境
丰富的资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只有其基础性的作用,是天然的有利条件,但优势的发挥要依赖与该地区资金、人才、技术、经济制度、经济运作机制、区域政策目标、市场环境以及社会条件、周边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等综合因素的协调。新疆虽具有资源优势,但优势赖以发挥的这些诸多因素均处于相对劣势,而这些劣势大多是短期内难以克服或难以把握的。
(一)资源转换与资源转移
从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角度来讲,国家的目标是力求资源开发利用的配置结构在全国范围内达到平衡,使地区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国家的经济优势,衡量的标准是国家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西气东输”战略转移就是一例。从微观即资源型地区来看,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使本地区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区域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新疆虽然是资源丰富的地区,但资源转换的中介因素与媒介大多都很薄弱,特别是人才、资金技术短缺,市场容量有限,有些只能等靠国家援助,等靠国家资源开发战略目标的确定和转移后方可付诸实施。[2]
(二)优势资源转换需要改善投融资环境
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资源转换的先导,是资源转换的平台。优势资源需要经过“开发”、“加工”、“运输”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之后,资源的经济价值才能够真正得到体现。这些环节的有效运行必须要有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参与。如何改善投融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劳动力加入新疆优势资源的转换是问题的关键。如烧碱工业,根据成本边际递减规律,厂商的保本产量需达到5万吨/年。新疆只有天业、中泰少数化工企业达到规模效益产量。其他资源富裕区如精河、哈密等地,要兴建烧碱工业,就面临着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管理体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较低等劣势,难以规模化发展。所以改变现有状况,无论是从宏观政策层面的完善,还是从微观中介因素的改善,都将为新疆投融资环境变化带来深远影响,这也为资源转换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第三章 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解决路径
3. 1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新疆经济增长方式
(一)新型工业化优化新疆产业结构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结构因素是重要的增长源泉,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异。新疆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过渡阶段,未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的拉动。除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外,南疆、东疆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步伐仍旧不快。南疆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一产比重甚至超过了50%,说明产业结构处于低级化阶段,农业在区域经济中还处于主导地位。相比发达地区产业演进仍可持续,工业化发展是这些地区的出路。
(二)能源工业开创工业化新局面
工业化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优势资源的转换。现如今,新疆涌现了一批能源工业新亮点,其中以石油产品、煤炭化工、盐化工最为突出。
1、石油工业成为新疆第一大支柱产业。国家在勘探开发石油资源的同时,加快了新疆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步伐,建成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吐哈盆地三大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泽普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产品加工基地,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生产基地。[3]
2.煤炭工业优势凸显。目前已形成了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此外还有克州康苏、拜城铁力克、库车俄霍布拉克、塔城铁厂沟等一大批中小型矿区。200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和大量资金的推动下,新疆煤炭开发和煤电基地建设不断提速,神华集团、新汶矿业、山东鲁能、徐矿集团等十几家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纷纷抢滩新疆,规划资金逾千亿元,开始在新疆从事煤炭勘探和煤电基地建设。
3. 新疆盐化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中泰化学公司已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离子膜电解法生产高纯度烧碱的企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石河子天业集团在20万吨电石法聚氯乙烯树脂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后,100万吨聚氯乙烯建设项目又开始启动。新疆盐碱集团公司,年产轻质纯碱已突破12万吨。
3.2 农业产业化改变盈利模式
(一)棉花是我区农业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产品之一。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逐步提高,棉花产业对新疆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棉花及其相关产业为自治区直接提供的税收占自治区地方财政收入的1/6(南疆主产棉县,棉花加工、销售提供的利税占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植棉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依托棉花资源发展起来的棉纺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重组整合,也正在形成基础比较雄厚的棉纺工业体系,现有规模以上独立核算的棉纺企业88家,棉纺能力达到280万锭左右,位居西部十二省(区、市)之首。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以上。已形成以棉纺产业为主,集毛纺、麻纺、丝绸、化纤、针织、服装等产业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
(二)特色林果业成为农民增收亮点。林果生产已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并逐步由数量型扩张向以提高品质、效益为主的转变。涌现出一批林果生产的专业村、专业乡和专业县,诞生了像阿克苏红富士苹果、哈密大枣、克州木纳格葡萄、轮南白杏、和田皮亚曼石榴等一批新的知名品牌。屯河果业、新天酒业、香梨股份、拓普果品等从事林果加工、贮运、保鲜的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带动了基地建设,开拓了市场,推动了林果产业化加快发展,从而使林果业成为优化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三)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历史性跨越。新疆是我国第二大牧区,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资源、区域和传统优势。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带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紧紧围绕牲畜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产业化、防疫体系网络化、产品营销市场化。牛羊肉、牛奶和细羊毛三大主导产品发展较为迅速,进一步扩大饲草、饲料生产规模,畜牧业已逐步向规模化、工厂化、家庭牧场化方向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畜牧龙头企业不断崛起,带动了畜产品基地建设。金牛、维维、西域春、麦趣尔、盖瑞等十多家大型奶类、肉类、饲料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几年来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区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新疆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自治区政府的十一五规划中我们看到,新疆今后依然要加快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探索和创新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集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农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等服务为一体的支农企业集团,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
新疆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必须在改善投融资环境的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新型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以工促农,才能使农牧民尽可能多地在农牧业产业链的扩展中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新疆日报》,《新疆区情介绍66》2005.8.5
[2] 蒲春玲,《新疆资源优势转换问题的思考》,《新疆建设与投资》,2000年2期
[3] 陈德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发展战略获历史性突破》,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