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某型号发动机试制过程中,出现了马氏体不锈钢(1Cr11Ni2W2MoV和1Cr12Ni2WMoVNb)氮化后,经检验:渗层深度合格、组织合格、硬度和脆性合格的情况下,经下工序精磨后,在磨削面出现黑点或边缘掉块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解剖俄原型机与我们生产的零件对照分析原因、办理实验卡片优化渗氮工艺、与主制分厂协商磨削余量等措施,生产出了经氮化磨削后表面没有缺陷的氮化零件,最终使氮化质量满足了设计图要求。
[关键词]不锈钢、氮化、磨削、黑点、掉块
中图分类号:TG5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9-0006-01
一、引言
氮化即渗氮是把氮渗入零件表面,以获得高氮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渗氮件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红硬性以及抗咬合性。不锈钢氮化有其特有的特点:由于不锈钢含有大量的铬,一般情况下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Cr2O3,即钝化膜),在渗氮时它阻碍氮原子渗入,因此,在零件渗氮前必须去除掉。我们采用的吹砂方式去除。不锈钢材料还由于含合金元素较多,会阻碍氮原子的扩散,渗氮速度较慢,因而渗氮时间较长,会造成大量的氮原子在渗层表面堆积,使渗层表面脆性较大。大部分氮原子的扩散沿晶界进行,因此表层晶界的脆性更大。金相显示氮化表层0.05mm深度范围内有沿晶裂纹,在磨削时会产生剥落开裂,因而磨削后表面有麻点现象。
本文通过对不锈钢渗氮后,磨削表层剥落的现象,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有效的解决了该技术问题。
二、正文
1.不锈钢表面渗氮后,磨削表面剥落现象的原因分析
表面剥落和沿晶界微裂纹均与晶粒度大小和表层氮浓度高低有关系。晶粒愈粗大,表层氮浓度愈大,表层应力愈容易集中,而在表层的径向往往出现拉应力,导致剥落和微裂纹。渗氮过程中:氮和许多元素都能形成稳定的金属氮化物,以Ti、Al、V、W、Mo、Cr、Mn、Fe为序,这些弥散的合金氮化物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又具有高的抗腐蚀能力。氮在α-Fe铁中达到饱和后,便形成金属氮化物:α相之后继续渗氮时,才依次形成γ’相、ε相。不锈钢渗氮后,由于表面集氮,在表层形成一层富氮层:ε层,此层不易蚀显,在金相显微镜下很容易发现外表这一亮层即白亮层(简称白层),主要是ε层。一般情况下,ε相很脆,易于剥落,除抗蚀氮化外,以硬化为目的的氮化不允许有ε相存在,但也有文献表明,不锈钢的ε相反而降低抗腐蚀能力,所以,不锈钢此层必须去除,多采用的去除方法是氮化后磨削去除掉。俄设计图要求氮化层磨削0.03-0.08mm。通过对俄原型机的解剖发现完全去除了白层。而我们生产出的零件,白层超过了0.08mm,按设计图要求磨削0.03-0.08mm后,未完全磨掉该层,最终导致磨削后出现黑点或麻点(图1,图2)。
2.措施
2.1 防止晶粒粗大
防止晶粒粗大的方法有:一、严格控制锻造工艺,始锻温度不能过高,锻造变形量应避开临界变形区;二、严格控制淬火温度和时间。因热表分厂主要负责调质和化学处理,所以淬火时采用标准要求的下限温度和下限时间,控制晶粒度在6级以上,减少剥落可能性。
2.2 增加氮化表面磨削量
办理实验卡片,对我分厂生产出的零件进行超过设计图要求磨量的磨削:发现磨削0.12mm后,可以去除表面缺陷,表面未见黑点和麻点,实验结果表明,以热表分厂现有的设备,生产出的零件,只能控制白层在0.12mm左右,超过了俄罗斯零件磨削最大0.08mm的要求。针对上述实验,又办理了另一实验卡片,实验内容是:增加渗层深度,提高0.04-0.05mm,并磨削0.12mm-0.13mm后,检验零件表面硬度、渗层组织是否符合设计图要求。我们通过增长渗氮时间,将以前的30h延长到40h,增加了渗层深度0.05mm,并通过磨削0.12mm后打硬度,证明可以满足设计图对渗层深度和表面硬度的要求。但在后面实际试制零件的过程中,发现:增加了深度的渗层,由于表面富氮层氮浓度过高,导致零件在磨削时,尖角处出现掉快。(氮化零件尖角处容易因尖角效应,出现网状氮化物,增加脆性。)虽然解决了麻点和黑点等表面缺陷,却又出现了新的掉块问题,最终未采用此措施改进。
2.3 调整氮化前机加形状
由于上述尖角效应,与主制分厂协商了氮化前尺寸,主要调整了氮化过渡区形状,通过增加倒角,使原有的容易产生尖角效应的锐角变成钝角,减少掉块倾势。
2.4 优化氮化技术要求和工艺参数
控制渗层表面氮浓度:不锈钢含有大量形成氮化物的合金元素,渗氮速度较慢。对渗氮层厚度要求过深,往往要大大延长渗氮时间,造成表面氮浓度偏高。增加白层厚度,磨削时易导致黑点。因而在满足设计图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渗氮层厚度。采用减少变形的措施可以减少加工余量,从而也可以降低对渗氮层深度的要求。所以,重新与主制分厂协商,按照原设计图磨削量磨削,不用增加磨削量而导致渗氮深度加深。并注意零件摆放位置、采用平整托板、缓慢升降温等方式,控制变形,减少后续磨削量。并缩短渗氮时间,采用设计图下限渗层深度,减低表面氮浓度。增加退氮工艺,在确保渗层深度后,增加了段退氮工艺:提高氨分解率到90%以上,使表面氮浓度下降,降低脆性。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渗氮后零件渗层深度为设计图中下限,硬度、组
织。经过主制车间按设计图要求磨量0.03-0.08磨削后,表面未见黑点或麻点和掉块现象,有效的解决了此技术问题。
2.讨论
渗氮工艺参数主要取决于:温度、时间和氮势。而氮势的控制影响了零件最终金相组织和脆性,现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可控氮势的设备,可以生产出无白层和无尖角效应的渗氮层,希望公司调研,引进现代化新设备。
参考文献
[1] 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热处理.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418-420页.
[2] 金属学及热处理.科學出版社.1977.328-333页.
[3] 提高不锈钢渗氮质量.北京机床研究所.沈云亚.
[关键词]不锈钢、氮化、磨削、黑点、掉块
中图分类号:TG5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9-0006-01
一、引言
氮化即渗氮是把氮渗入零件表面,以获得高氮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渗氮件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红硬性以及抗咬合性。不锈钢氮化有其特有的特点:由于不锈钢含有大量的铬,一般情况下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Cr2O3,即钝化膜),在渗氮时它阻碍氮原子渗入,因此,在零件渗氮前必须去除掉。我们采用的吹砂方式去除。不锈钢材料还由于含合金元素较多,会阻碍氮原子的扩散,渗氮速度较慢,因而渗氮时间较长,会造成大量的氮原子在渗层表面堆积,使渗层表面脆性较大。大部分氮原子的扩散沿晶界进行,因此表层晶界的脆性更大。金相显示氮化表层0.05mm深度范围内有沿晶裂纹,在磨削时会产生剥落开裂,因而磨削后表面有麻点现象。
本文通过对不锈钢渗氮后,磨削表层剥落的现象,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有效的解决了该技术问题。
二、正文
1.不锈钢表面渗氮后,磨削表面剥落现象的原因分析
表面剥落和沿晶界微裂纹均与晶粒度大小和表层氮浓度高低有关系。晶粒愈粗大,表层氮浓度愈大,表层应力愈容易集中,而在表层的径向往往出现拉应力,导致剥落和微裂纹。渗氮过程中:氮和许多元素都能形成稳定的金属氮化物,以Ti、Al、V、W、Mo、Cr、Mn、Fe为序,这些弥散的合金氮化物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同时又具有高的抗腐蚀能力。氮在α-Fe铁中达到饱和后,便形成金属氮化物:α相之后继续渗氮时,才依次形成γ’相、ε相。不锈钢渗氮后,由于表面集氮,在表层形成一层富氮层:ε层,此层不易蚀显,在金相显微镜下很容易发现外表这一亮层即白亮层(简称白层),主要是ε层。一般情况下,ε相很脆,易于剥落,除抗蚀氮化外,以硬化为目的的氮化不允许有ε相存在,但也有文献表明,不锈钢的ε相反而降低抗腐蚀能力,所以,不锈钢此层必须去除,多采用的去除方法是氮化后磨削去除掉。俄设计图要求氮化层磨削0.03-0.08mm。通过对俄原型机的解剖发现完全去除了白层。而我们生产出的零件,白层超过了0.08mm,按设计图要求磨削0.03-0.08mm后,未完全磨掉该层,最终导致磨削后出现黑点或麻点(图1,图2)。
2.措施
2.1 防止晶粒粗大
防止晶粒粗大的方法有:一、严格控制锻造工艺,始锻温度不能过高,锻造变形量应避开临界变形区;二、严格控制淬火温度和时间。因热表分厂主要负责调质和化学处理,所以淬火时采用标准要求的下限温度和下限时间,控制晶粒度在6级以上,减少剥落可能性。
2.2 增加氮化表面磨削量
办理实验卡片,对我分厂生产出的零件进行超过设计图要求磨量的磨削:发现磨削0.12mm后,可以去除表面缺陷,表面未见黑点和麻点,实验结果表明,以热表分厂现有的设备,生产出的零件,只能控制白层在0.12mm左右,超过了俄罗斯零件磨削最大0.08mm的要求。针对上述实验,又办理了另一实验卡片,实验内容是:增加渗层深度,提高0.04-0.05mm,并磨削0.12mm-0.13mm后,检验零件表面硬度、渗层组织是否符合设计图要求。我们通过增长渗氮时间,将以前的30h延长到40h,增加了渗层深度0.05mm,并通过磨削0.12mm后打硬度,证明可以满足设计图对渗层深度和表面硬度的要求。但在后面实际试制零件的过程中,发现:增加了深度的渗层,由于表面富氮层氮浓度过高,导致零件在磨削时,尖角处出现掉快。(氮化零件尖角处容易因尖角效应,出现网状氮化物,增加脆性。)虽然解决了麻点和黑点等表面缺陷,却又出现了新的掉块问题,最终未采用此措施改进。
2.3 调整氮化前机加形状
由于上述尖角效应,与主制分厂协商了氮化前尺寸,主要调整了氮化过渡区形状,通过增加倒角,使原有的容易产生尖角效应的锐角变成钝角,减少掉块倾势。
2.4 优化氮化技术要求和工艺参数
控制渗层表面氮浓度:不锈钢含有大量形成氮化物的合金元素,渗氮速度较慢。对渗氮层厚度要求过深,往往要大大延长渗氮时间,造成表面氮浓度偏高。增加白层厚度,磨削时易导致黑点。因而在满足设计图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渗氮层厚度。采用减少变形的措施可以减少加工余量,从而也可以降低对渗氮层深度的要求。所以,重新与主制分厂协商,按照原设计图磨削量磨削,不用增加磨削量而导致渗氮深度加深。并注意零件摆放位置、采用平整托板、缓慢升降温等方式,控制变形,减少后续磨削量。并缩短渗氮时间,采用设计图下限渗层深度,减低表面氮浓度。增加退氮工艺,在确保渗层深度后,增加了段退氮工艺:提高氨分解率到90%以上,使表面氮浓度下降,降低脆性。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渗氮后零件渗层深度为设计图中下限,硬度、组
织。经过主制车间按设计图要求磨量0.03-0.08磨削后,表面未见黑点或麻点和掉块现象,有效的解决了此技术问题。
2.讨论
渗氮工艺参数主要取决于:温度、时间和氮势。而氮势的控制影响了零件最终金相组织和脆性,现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可控氮势的设备,可以生产出无白层和无尖角效应的渗氮层,希望公司调研,引进现代化新设备。
参考文献
[1] 航空制造工程手册热处理.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418-420页.
[2] 金属学及热处理.科學出版社.1977.328-333页.
[3] 提高不锈钢渗氮质量.北京机床研究所.沈云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