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无论是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社会体验,还是认知特点,也都在时时变化。这便要求教师的英语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时转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标准》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多渠道开展师生互动,多角度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才能让学生心动,使课堂生动,也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所赋予的内涵。本文拟谈谈本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若干理性思考。
一、变单纯的语言能力教学为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语言能力教学地位被无限扩大,几乎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英语教师似乎成了语言知识的仓库,其使命就是精确地输出各种语音、词汇、句型、用法等,而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成为存入“货物”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教育观念。
1. 创设语境,使课堂活动交际化
情境是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的必要因素,交际化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地利用和创设情境来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如问路、看病、购物、聚会、打电话等各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中所需要的恰当的语言,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的良好效果,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学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7有关shopping的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对话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百货实物,把教室装扮得象商店,请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用所学的句型“Can I help you? ” “Yes, please. I want a...”“What color/size do you want? ”“How many/much do you want?” “How much is it/are they?”“I’ll take it/them. Thank you. ”等在商店进行的活动,既是游戏,又是课堂实践,趣味盎然。学生们加深了购物用语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的书本知识,懂得了如何用英语进行购物,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结合实际,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而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托马斯(Thomas)指出: “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 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 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 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学完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以下问题,“What do you do?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Why?What do your parents do?How many hours do they work a day?What do they want to be?Why?”同时要告诉学生,可以询问他人的职业,但不能问收入,因为对西方人来说那是不礼貌的。通过结合实际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更能体会到什么是地道的、流畅的、连贯的英语,从而提高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变单边教学为双边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共同发展。要立足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双主体”作用,即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介;而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介。因此教师不仅是课标与计划的执行者,而且是根据课标与计划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决策者。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教学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5 I’m watching TV时,我在卡片上写上几个词组,如:play basketball, sweep the floor, sing an English song, draw some pictures等,让学生们随便拿一张,不要把卡片给其他同学看,把卡片上的词用动作表达出来。他们一边做动作,一边问:What am I doing?其他同学回答You are playing basketball/ sweeping the floor... .等。再叫其他同学问:What is he/ she doing?学生们回答:He/ She is playing basketball/ sweeping the floor...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们清楚地了解如何描述正在做的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变威严教育为愉悦教育
以往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学科的真实社会体验,一切的最初经验皆来自教师与书本。因此教师也常常无形中成了权威的化身。而我们一些英语教师也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实施专家报告式的“威严教学”,表面上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屏声静气、课堂秩序井然,实则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缺乏互动式的交流,要知道,教师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要改变上述状况,就要求教师改变“威严教育”的旧观念,导入“愉悦教育”的观念。通过营造愉快欢乐的育人环境,引导培养学生愉悦学习、善待人生。实施愉悦教育,教师就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确立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交际合作者”“创造者”和“心理治疗者”,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英语教师要掌握不同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善于把握不同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营造出一个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不拘一格、游刃有余地转变与创新教学观念,设计和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一、变单纯的语言能力教学为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语言能力教学地位被无限扩大,几乎成了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英语教师似乎成了语言知识的仓库,其使命就是精确地输出各种语音、词汇、句型、用法等,而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成为存入“货物”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的教育观念。
1. 创设语境,使课堂活动交际化
情境是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的必要因素,交际化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地利用和创设情境来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如问路、看病、购物、聚会、打电话等各种语言情景,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角色,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中所需要的恰当的语言,达到“用中学、学中用”的良好效果,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教学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7有关shopping的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对话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百货实物,把教室装扮得象商店,请学生分组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用所学的句型“Can I help you? ” “Yes, please. I want a...”“What color/size do you want? ”“How many/much do you want?” “How much is it/are they?”“I’ll take it/them. Thank you. ”等在商店进行的活动,既是游戏,又是课堂实践,趣味盎然。学生们加深了购物用语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的书本知识,懂得了如何用英语进行购物,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 结合实际,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而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托马斯(Thomas)指出: “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 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 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 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学完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以下问题,“What do you do?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Why?What do your parents do?How many hours do they work a day?What do they want to be?Why?”同时要告诉学生,可以询问他人的职业,但不能问收入,因为对西方人来说那是不礼貌的。通过结合实际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更能体会到什么是地道的、流畅的、连贯的英语,从而提高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变单边教学为双边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共同发展。要立足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双主体”作用,即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介;而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介。因此教师不仅是课标与计划的执行者,而且是根据课标与计划选择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决策者。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教学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5 I’m watching TV时,我在卡片上写上几个词组,如:play basketball, sweep the floor, sing an English song, draw some pictures等,让学生们随便拿一张,不要把卡片给其他同学看,把卡片上的词用动作表达出来。他们一边做动作,一边问:What am I doing?其他同学回答You are playing basketball/ sweeping the floor... .等。再叫其他同学问:What is he/ she doing?学生们回答:He/ She is playing basketball/ sweeping the floor...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们清楚地了解如何描述正在做的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变威严教育为愉悦教育
以往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学科的真实社会体验,一切的最初经验皆来自教师与书本。因此教师也常常无形中成了权威的化身。而我们一些英语教师也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实施专家报告式的“威严教学”,表面上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屏声静气、课堂秩序井然,实则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缺乏互动式的交流,要知道,教师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要改变上述状况,就要求教师改变“威严教育”的旧观念,导入“愉悦教育”的观念。通过营造愉快欢乐的育人环境,引导培养学生愉悦学习、善待人生。实施愉悦教育,教师就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确立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们觉得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交际合作者”“创造者”和“心理治疗者”,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上平等,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英语教师要掌握不同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善于把握不同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营造出一个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不拘一格、游刃有余地转变与创新教学观念,设计和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