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纲要》与中学历史之间在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与联系。《纲要》课任课教师要重视了解中学历史教材及大学生在中学历史学习的状况,可以有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学历史;衔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自2007春开课以来到现在,任课教师普遍感觉到的一个困惑就是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和中学历史课程重复较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文科学生觉得浅显,理科学生学起来吃力。因此《纲要》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熟悉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了解《纲要》与中学历史教学区别与联系,以便更好的开展《纲要》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
1 《纲要》与中学历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课程性质上来看:中学历史是一门历史学科,《纲要》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历史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发展的一般史实,加强其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纲要》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教学目的上来看,中学历史分初中及高中两个阶段,初中阶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培养对人类历史的兴趣,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教学目的是扩大学生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纲要》课是希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发展线索与规律的探讨,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课程是以历史发展的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精选一些基本的、具体的、生动的历史事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高中历史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以专题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选修部分以模块的形式反映人类的和平、民主、改革文化等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纲要》是提纲挈领地介绍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探索史、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当前我们中国的来之不易。
中学历史是《纲要》的基础,《纲要》是中学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积累与提升。中学阶段偏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是普及、打基础的工作。《纲要》课程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充分掌握史实的基础上的提高,它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理解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而且也强调教师着重于理论的讲解和深层次的解读,使学生能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两者虽然都有史有论,史论结合,但中学历史课重心在史,以史推论,而《纲要》课则重在论,以史佐论。
2 加强《纲要》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的对策
首先任课教师要了解中学历史教材,比较其与《纲要》的差异,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任课教师需要将高中历史教材与《纲要》教材认真比较分析,了解两者之间的重复、待深化和脱节部分,对于高中历史已经讲清楚的内容,《纲要》教学中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如果基本史实高中已经讲过了,《纲要》课就没有必要重复,但可以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加以补充一些史料,避免简单化、概念化。只有如此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繁简得当,恰如其分。
其次任课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在中学历史学习的状况,做到因材施教。青少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历史的认知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以记忆历史知识,应付高考为主,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全面,能力、认知方面比较欠缺,还不会用历史的眼光,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问题。文科生理科生差异明显,文、理科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也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理科生在高一下半学期就不再学习历史,很多历史课改上作业课或自习课,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这就要求《纲要》任课教师要依据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异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以及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
再次要加强高校与中学的交流合作,促进《纲要》任课教师同中学历史教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双方各自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加深双方的了解与合作。通过多种交流合作形式,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不仅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繁杂,而且可以有的放矢的提高学生历史理论、认识及情感教育方面的水平。
3 小结
总之,高校《纲要》与中学历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与联系。《纲要》课任课教师要重视了解中学历史教材及大学生在中学历史学习的状况,可以有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进.大学和中学衔接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2,13:20-23+39.
[2]袁尔纯.《纲要》教学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01:91-94.
[3]莫志斌,余柏青.衔接·深化·创新——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教学之比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03:105-108.
[4]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86-90.
[5]黄娟,刘翔.高校《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可行性探索[J].学理论,2011,36:276-277.
[6]王万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J].黑河学刊,2014,10:124-125+134.
作者单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1200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学历史;衔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自2007春开课以来到现在,任课教师普遍感觉到的一个困惑就是这门课在教学内容上和中学历史课程重复较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文科学生觉得浅显,理科学生学起来吃力。因此《纲要》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熟悉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了解《纲要》与中学历史教学区别与联系,以便更好的开展《纲要》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
1 《纲要》与中学历史的区别与联系
从课程性质上来看:中学历史是一门历史学科,《纲要》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历史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发展的一般史实,加强其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纲要》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教学目的上来看,中学历史分初中及高中两个阶段,初中阶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培养对人类历史的兴趣,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的教学目的是扩大学生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纲要》课是希望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发展线索与规律的探讨,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课程是以历史发展的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精选一些基本的、具体的、生动的历史事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高中历史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以专题的形式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选修部分以模块的形式反映人类的和平、民主、改革文化等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纲要》是提纲挈领地介绍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探索史、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当前我们中国的来之不易。
中学历史是《纲要》的基础,《纲要》是中学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积累与提升。中学阶段偏重于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是普及、打基础的工作。《纲要》课程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充分掌握史实的基础上的提高,它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理解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而且也强调教师着重于理论的讲解和深层次的解读,使学生能透过历史现象看到本质。两者虽然都有史有论,史论结合,但中学历史课重心在史,以史推论,而《纲要》课则重在论,以史佐论。
2 加强《纲要》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的对策
首先任课教师要了解中学历史教材,比较其与《纲要》的差异,在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任课教师需要将高中历史教材与《纲要》教材认真比较分析,了解两者之间的重复、待深化和脱节部分,对于高中历史已经讲清楚的内容,《纲要》教学中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如果基本史实高中已经讲过了,《纲要》课就没有必要重复,但可以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加以补充一些史料,避免简单化、概念化。只有如此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繁简得当,恰如其分。
其次任课教师要了解大学生在中学历史学习的状况,做到因材施教。青少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历史的认知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以记忆历史知识,应付高考为主,知识点掌握的比较全面,能力、认知方面比较欠缺,还不会用历史的眼光,全面客观的分析历史问题。文科生理科生差异明显,文、理科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性也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理科生在高一下半学期就不再学习历史,很多历史课改上作业课或自习课,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这就要求《纲要》任课教师要依据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异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以及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
再次要加强高校与中学的交流合作,促进《纲要》任课教师同中学历史教师之间的交流,了解双方各自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加深双方的了解与合作。通过多种交流合作形式,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不仅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繁杂,而且可以有的放矢的提高学生历史理论、认识及情感教育方面的水平。
3 小结
总之,高校《纲要》与中学历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与联系。《纲要》课任课教师要重视了解中学历史教材及大学生在中学历史学习的状况,可以有效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宋进.大学和中学衔接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2,13:20-23+39.
[2]袁尔纯.《纲要》教学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01:91-94.
[3]莫志斌,余柏青.衔接·深化·创新——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学历史教学之比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03:105-108.
[4]康沛竹.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86-90.
[5]黄娟,刘翔.高校《纲要》课程与《中学历史》教学衔接的可行性探索[J].学理论,2011,36:276-277.
[6]王万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高中历史教学衔接[J].黑河学刊,2014,10:124-125+134.
作者单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