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近医院的输血科,“血库重地,闲人免进”8个大字映入眼帘,透着一丝神秘,带着些许威严。
责任高于一切
输血科的工作,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血型不能错,鉴定结果不能错,配血不能错,发放不能错,姓名不能错,床号不能错……输血科的医务人员笑称自己每天带着强迫症工作。上班时,他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要崩得紧紧的,一遍又一遍地核对、确认。
输血治疗需要慎之又慎。血型非常复杂,目前所知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0个,而现在所做的血型只有两个系统,即ABO系统和RH抗原系统,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没有哪两个人的血型是完全一致的。输血就相当于进行一个组织移植,血液输入到体内,即使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同型相输,也只是红细胞部分血型抗原相同而已,红细胞上的其他抗原,以及其他成分的血型抗原都是不相同的。这些血型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机体会产生抗体,再次输血会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如血型鉴定、抗体筛选、交叉配血等。
信息化管理
输血科承担着供血、储血、血型鉴定、急诊用血配血等多项工作。为了杜绝人为差错,输血科联同计算机中心开发了全方位的输血信息化管理系统。血液出入库实行条码判读,每一袋血都有一个唯一的条型码,条型码上含有血液类型、入库时间等信息。如果一袋血的血型不符合或者已经过期,系统会自动拒绝读取条型码,这袋血就不会从输血科发出去。同时,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实现了血型检查标本条码自动判读、血型检测自动化、输血申请单电子化,大大减少了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患者的血型、用血记录和就诊卡的个人信息相互绑定,只要扫描就诊卡号,患者在医院就诊、用血的信息就会清楚显示。
尽管如此,输血科的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会用最原始的人工方法进行核对,尤其是血型鉴定,即使全部施行信息化管理,在鉴定的:过程中仍然会进行4~5次的人工核对。每一袋血都要来有影去有踪,追根溯源,保证有案可查。
储血室里,许老师正在接收核查早上血站刚送来的血,每袋血液都必须经计算机扫描后进入输血科库存。然后按照血液分型分别放到储血冰箱里。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各成分的储存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血液成分,需要不同的储存设备。冰箱上设置有很多不同的温度,红细胞的储存条件是4度,血浆则要储存在零下20度,而血小板则要放置在22度的温度中,且需要震荡保存。血小板震荡仪是专门为血小板准备的,仪器不断左右摇摆,使血小板的活性成分能够维持在最好状态。
在输血科工作了近30年的王老师负责接收标本,制订订血计划。每天早上血液数量都要进行清点和整理,查看日期,然后按照日期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
在忙碌中沟通
血型鉴定、配血等操作都需要戴上防护手套。为了避免麻烦,抓紧时间工作,输血科的人都会尽量少喝水,少上卫生间。往往忙忙碌碌一上午,都没有一个人喝一口水。
发血窗口和标本窗口是输血科对外沟通的门面,不时有人过来送标本,递交申请单。华老师刚刚做完一批配血,一批新的标本又送过来了。一次配血可以完成30个,一天大概要进行40次左右。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两侧均不凝集方可进行输血。
输血科是血站和医院病人用血之间的桥梁。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他们沟通着、协调着,紧张又小心谨慎地忙碌着。以自己的真情,为病危的患者送去一袋袋血液和生命的希望。
(编辑 林妙)
责任高于一切
输血科的工作,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血型不能错,鉴定结果不能错,配血不能错,发放不能错,姓名不能错,床号不能错……输血科的医务人员笑称自己每天带着强迫症工作。上班时,他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要崩得紧紧的,一遍又一遍地核对、确认。
输血治疗需要慎之又慎。血型非常复杂,目前所知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0个,而现在所做的血型只有两个系统,即ABO系统和RH抗原系统,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没有哪两个人的血型是完全一致的。输血就相当于进行一个组织移植,血液输入到体内,即使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同型相输,也只是红细胞部分血型抗原相同而已,红细胞上的其他抗原,以及其他成分的血型抗原都是不相同的。这些血型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机体会产生抗体,再次输血会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如血型鉴定、抗体筛选、交叉配血等。
信息化管理
输血科承担着供血、储血、血型鉴定、急诊用血配血等多项工作。为了杜绝人为差错,输血科联同计算机中心开发了全方位的输血信息化管理系统。血液出入库实行条码判读,每一袋血都有一个唯一的条型码,条型码上含有血液类型、入库时间等信息。如果一袋血的血型不符合或者已经过期,系统会自动拒绝读取条型码,这袋血就不会从输血科发出去。同时,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实现了血型检查标本条码自动判读、血型检测自动化、输血申请单电子化,大大减少了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患者的血型、用血记录和就诊卡的个人信息相互绑定,只要扫描就诊卡号,患者在医院就诊、用血的信息就会清楚显示。
尽管如此,输血科的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仍然会用最原始的人工方法进行核对,尤其是血型鉴定,即使全部施行信息化管理,在鉴定的:过程中仍然会进行4~5次的人工核对。每一袋血都要来有影去有踪,追根溯源,保证有案可查。
储血室里,许老师正在接收核查早上血站刚送来的血,每袋血液都必须经计算机扫描后进入输血科库存。然后按照血液分型分别放到储血冰箱里。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血液各成分的储存需求是不同的。不同的血液成分,需要不同的储存设备。冰箱上设置有很多不同的温度,红细胞的储存条件是4度,血浆则要储存在零下20度,而血小板则要放置在22度的温度中,且需要震荡保存。血小板震荡仪是专门为血小板准备的,仪器不断左右摇摆,使血小板的活性成分能够维持在最好状态。
在输血科工作了近30年的王老师负责接收标本,制订订血计划。每天早上血液数量都要进行清点和整理,查看日期,然后按照日期的先后顺序重新排列。
在忙碌中沟通
血型鉴定、配血等操作都需要戴上防护手套。为了避免麻烦,抓紧时间工作,输血科的人都会尽量少喝水,少上卫生间。往往忙忙碌碌一上午,都没有一个人喝一口水。
发血窗口和标本窗口是输血科对外沟通的门面,不时有人过来送标本,递交申请单。华老师刚刚做完一批配血,一批新的标本又送过来了。一次配血可以完成30个,一天大概要进行40次左右。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两侧均不凝集方可进行输血。
输血科是血站和医院病人用血之间的桥梁。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他们沟通着、协调着,紧张又小心谨慎地忙碌着。以自己的真情,为病危的患者送去一袋袋血液和生命的希望。
(编辑 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