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广大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必须尽快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职业指导理论和职业指导模式,即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以人的身心、职业、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贯穿认知教育、能力培养和职业规划辅导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面向基层就业 导向
[作者简介]刘燕(1971- ),女,安徽枞阳人,安庆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安徽 安庆 246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服务基层与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的机制创新”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jyxm08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80-02
当前,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大学生和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相对于其他人群而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就业质量不高不是职业本身有高下之分,而是急功近利、盲目跟风、随遇而安的择业方式造成的。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设置,尤其是缺少与国家就业大政方针和人力资源现状相匹配的职业指导体系,使面向基层就业还停留在号召层面上。要实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战略目标,必须构建以面向基层为导向的高校职业指导模式。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校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发展缓慢,还没有从低层次的就业指导内容发展到“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心理咨询”以及“职业适应性辅导”等职业指导内容,这与日益增长的职业指导需求有着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职业指导内容陈旧、方式单一。浙江省高校就业指导情况调查显示,在职业指导内容上,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政策宣传”“择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发布”,而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心理咨询”以及“职业适应性辅导”,学校采用的频率很低,列末三位。在职业指导方法上,排在前四位的是“讲座和报告会”“校园招聘会”“个别咨询”和“就业指导课”;在被调查的21所高校中,只有3所(占14.2%)使用了“职业测评”指导方式,排列末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却呈现出与学校做法的不一致。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在职业指导内容上,“职业规划咨询”高居需求率榜首。广东省2000~2002年对13所高校近万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心理职业能力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服务项目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职业生涯设计”这一项目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平均在40.6%以上。虽然高校普遍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但有近六成的同学认为“一般”和“没有作用”,并且普遍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效果很一般。
造成职业指导不力的原因有二:一是就业率对高校的压力。就业率日趋成为高等教育的指挥棒,成为高校招生、评优、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因此以就业安置为主导的短期促销性质的功利型就业指导就不足为怪了。这种类型的指导没有重视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个体与职业、社会的和谐发展考虑不足,只要学生能谋取一份职业就达到目的。二是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尚未开设职业指导专业,未形成中国化的职业指导理论,有限的职业指导理论完全照搬国外,没有与我国农业大国的特点和人力资源丰富而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从业者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而且多是“半路出家”,专业化水平不高,是一种内容单一的经验型指导。
2.面向基层的就业指导处境尴尬。我校一项关于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然而最终80%的大学生都到了基层就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但到基层就业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目前,大学生普遍对基层了解不足,认为基层代表着落后、贫困、愚昧,到基层就业意味着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到基层就业是指毕业生在以下单位就业: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国家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地方项目(服务安徽基层计划;有关部门组织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部队、艰苦行业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从底层做起、从基层做起是职业生涯的重要一步,是迈向职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职业指导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面向基层,帮助学生分析到基层去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帮助其设计在基层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基层需要提升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职业能力。
同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习惯于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认为无业可就、能力低下的人,才会到基层就业;另外,职业指导工作没有与国情相结合。在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择业观念比较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职业指导指向以尊重人的个性为目标,带有强烈的人本化色彩。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相对薄弱、择业观念比较保守,更多的人希望职业能够一劳永逸,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就要较多地强调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需求的广阔空间在基层。
3.就业质量和职业满意度不容乐观。除了就业率外,衡量就业工作的另外两个标准是就业质量和职业满意度。高质量的就业,体现在就业人群在地域和行业上均匀分布,即学校要向各个地区、各个行业输送人才,扎堆在大城市、热门行业的就业,势必导致需要人才的地方要不到人,人才饱和的地方拼命往里挤,这种就业不均衡的现状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也很难按期实现。
职业满意度体现在从业者对职业的满意和雇佣者对聘用者的满意度上。2004年北森职业规划咨询公司与新浪网、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1/3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3/4①。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了从业者对职业的态度,满意者甚少。对于雇佣方而言,如果聘用者频繁跳槽,雇佣方只会是不胜其烦,如何还谈得上满意?
这些情况的发生,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毕业生个人的原因。就高校而言,对职业指导缺乏科学的定位和急功近利型的职业指导方法,使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眼前利益多于考虑未来发展,考虑自身利益多于考虑社会和集体利益。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性的择业观和对职业的长期规划,容易对职业失去兴趣。
二、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策略
1.充分理解职业指导的意义,拓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实现从就业安置指导向职业发展指导的战略转变。职业指导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就到业”,还在于帮助学生“就好业”;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事业,认识社会、奉献社会;在于让学生不仅在大学时期认清目标、积累素质,而且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能获得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达到合理就业、快乐从业、成功创业的目的。
反思二十年来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历史,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是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安置”工作。在学校有限的职业教育内容里,对“人职匹配理论”的片面理解给学生带来求职动机上的误区,致使学生相信“每种学位都有取得与资历相当的职业的权利,结果那些找不到与其资历相当的工作的毕业生就感到受骗了,他们宁愿失业,也不愿从事那种名声较低的技能,因为这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何况这个教育体系又没有教给他们这种技能”。② 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指导如何开展成为凸显的问题。改造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从教育整体功能所应承担的任务实现上审视就业指导的本质,要从借鉴和本土化构建两个方面拓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实现从就业安置指导向职业发展指导的战略转变。
具体来说,职业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施程序包括职业自我认知、认识职业世界、进行职业发展定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等阶段,注重解决学生的职业问题并注重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将职业规划辅导融入个体的自我发展、角色发展的进程中。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突出其实践性,通过实践体验帮助学生由对职业世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确立更加务实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在设计职业指导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事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学校职业指导必须找准定位,它的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品德,寻求个人与社会、国家需要的结合点,达到职业的要求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目的。它的起点是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它的落脚点,就是发展一种和谐的职业,力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以中国就业现实状况为基础,创造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在当前职业指导开始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职业指导都进行了本土化转换。日本在教育改革中明确就业指导改为进路指导,改变过去把职业指导作为就职指导或升学指导的倾向,明确进路指导的立场是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道路中如职业选择、适应以及生存方式的指导。前苏联把职业指导理解为“职业定向教育”,创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此外还有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等③。他们都是在借鉴转换的基础上重构的结果。我国的职业指导也应依托就业现实状况,创造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小城镇发展已成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国目前有2862个县级单位,41636个乡镇级单位。如果每个县能容纳2000个新增劳动力,全国就能解决5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造就和锻炼一代有为青年的必由之路,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到基层就业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政策,也是青年学子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锻炼成才的必由之路。
中国化的职业指导应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以人的身心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和谐为目标,贯穿认知教育(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学校、认知职业)、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咨询、职业测评、职业心理辅导)等内容或阶段的一种模式。
[注释]
①白雨.我国职业规划师缺口大[N].北京劳动就业报,2005-01-14.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
③孙震瀚.国外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65.
[参考文献]
[1]刘建昌.凤阳招村官应者寥寥[N].新安晚报,2007-07-07.
[2]胡先锋,吕运来,廖启新.论高等学校就业指导的社会化与专业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1).
[3]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2).
[4]金蕾莅,樊富珉,王志诚.北京高校及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的评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5]薛彪.广东省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3(2).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面向基层就业 导向
[作者简介]刘燕(1971- ),女,安徽枞阳人,安庆师范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安徽 安庆 246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服务基层与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的机制创新”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jyxm08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80-02
当前,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大学生和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相对于其他人群而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就业质量不高不是职业本身有高下之分,而是急功近利、盲目跟风、随遇而安的择业方式造成的。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当前的教育体系中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设置,尤其是缺少与国家就业大政方针和人力资源现状相匹配的职业指导体系,使面向基层就业还停留在号召层面上。要实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战略目标,必须构建以面向基层为导向的高校职业指导模式。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校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发展缓慢,还没有从低层次的就业指导内容发展到“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心理咨询”以及“职业适应性辅导”等职业指导内容,这与日益增长的职业指导需求有着突出的矛盾。
一方面,职业指导内容陈旧、方式单一。浙江省高校就业指导情况调查显示,在职业指导内容上,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就业政策宣传”“择业技巧指导”和“就业信息发布”,而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心理咨询”以及“职业适应性辅导”,学校采用的频率很低,列末三位。在职业指导方法上,排在前四位的是“讲座和报告会”“校园招聘会”“个别咨询”和“就业指导课”;在被调查的21所高校中,只有3所(占14.2%)使用了“职业测评”指导方式,排列末位。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却呈现出与学校做法的不一致。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在职业指导内容上,“职业规划咨询”高居需求率榜首。广东省2000~2002年对13所高校近万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心理职业能力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服务项目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职业生涯设计”这一项目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平均在40.6%以上。虽然高校普遍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但有近六成的同学认为“一般”和“没有作用”,并且普遍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效果很一般。
造成职业指导不力的原因有二:一是就业率对高校的压力。就业率日趋成为高等教育的指挥棒,成为高校招生、评优、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因此以就业安置为主导的短期促销性质的功利型就业指导就不足为怪了。这种类型的指导没有重视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个体与职业、社会的和谐发展考虑不足,只要学生能谋取一份职业就达到目的。二是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尚未开设职业指导专业,未形成中国化的职业指导理论,有限的职业指导理论完全照搬国外,没有与我国农业大国的特点和人力资源丰富而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从业者以行政人员和政工干部居多,而且多是“半路出家”,专业化水平不高,是一种内容单一的经验型指导。
2.面向基层的就业指导处境尴尬。我校一项关于毕业生就业观的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然而最终80%的大学生都到了基层就业。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到基层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但到基层就业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目前,大学生普遍对基层了解不足,认为基层代表着落后、贫困、愚昧,到基层就业意味着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到基层就业是指毕业生在以下单位就业: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国家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地方项目(服务安徽基层计划;有关部门组织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部队、艰苦行业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从底层做起、从基层做起是职业生涯的重要一步,是迈向职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职业指导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面向基层,帮助学生分析到基层去的现实性和合理性,帮助其设计在基层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基层需要提升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职业能力。
同时,“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习惯于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认为无业可就、能力低下的人,才会到基层就业;另外,职业指导工作没有与国情相结合。在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择业观念比较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职业指导指向以尊重人的个性为目标,带有强烈的人本化色彩。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相对薄弱、择业观念比较保守,更多的人希望职业能够一劳永逸,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就要较多地强调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需求的广阔空间在基层。
3.就业质量和职业满意度不容乐观。除了就业率外,衡量就业工作的另外两个标准是就业质量和职业满意度。高质量的就业,体现在就业人群在地域和行业上均匀分布,即学校要向各个地区、各个行业输送人才,扎堆在大城市、热门行业的就业,势必导致需要人才的地方要不到人,人才饱和的地方拼命往里挤,这种就业不均衡的现状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也很难按期实现。
职业满意度体现在从业者对职业的满意和雇佣者对聘用者的满意度上。2004年北森职业规划咨询公司与新浪网、劳动部开展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1/3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3/4①。这些数字充分表明了从业者对职业的态度,满意者甚少。对于雇佣方而言,如果聘用者频繁跳槽,雇佣方只会是不胜其烦,如何还谈得上满意?
这些情况的发生,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毕业生个人的原因。就高校而言,对职业指导缺乏科学的定位和急功近利型的职业指导方法,使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眼前利益多于考虑未来发展,考虑自身利益多于考虑社会和集体利益。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性的择业观和对职业的长期规划,容易对职业失去兴趣。
二、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指导策略
1.充分理解职业指导的意义,拓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实现从就业安置指导向职业发展指导的战略转变。职业指导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就到业”,还在于帮助学生“就好业”;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事业,认识社会、奉献社会;在于让学生不仅在大学时期认清目标、积累素质,而且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能获得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佳结合,达到合理就业、快乐从业、成功创业的目的。
反思二十年来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历史,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是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安置”工作。在学校有限的职业教育内容里,对“人职匹配理论”的片面理解给学生带来求职动机上的误区,致使学生相信“每种学位都有取得与资历相当的职业的权利,结果那些找不到与其资历相当的工作的毕业生就感到受骗了,他们宁愿失业,也不愿从事那种名声较低的技能,因为这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何况这个教育体系又没有教给他们这种技能”。② 在这种背景下,职业指导如何开展成为凸显的问题。改造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从教育整体功能所应承担的任务实现上审视就业指导的本质,要从借鉴和本土化构建两个方面拓展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实现从就业安置指导向职业发展指导的战略转变。
具体来说,职业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实施程序包括职业自我认知、认识职业世界、进行职业发展定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计划等阶段,注重解决学生的职业问题并注重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将职业规划辅导融入个体的自我发展、角色发展的进程中。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突出其实践性,通过实践体验帮助学生由对职业世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确立更加务实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在设计职业指导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事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学校职业指导必须找准定位,它的着力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品德,寻求个人与社会、国家需要的结合点,达到职业的要求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目的。它的起点是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它的落脚点,就是发展一种和谐的职业,力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以中国就业现实状况为基础,创造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在当前职业指导开始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职业指导都进行了本土化转换。日本在教育改革中明确就业指导改为进路指导,改变过去把职业指导作为就职指导或升学指导的倾向,明确进路指导的立场是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道路中如职业选择、适应以及生存方式的指导。前苏联把职业指导理解为“职业定向教育”,创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此外还有英国模式、法国模式等③。他们都是在借鉴转换的基础上重构的结果。我国的职业指导也应依托就业现实状况,创造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指导模式。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小城镇发展已成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全国目前有2862个县级单位,41636个乡镇级单位。如果每个县能容纳2000个新增劳动力,全国就能解决5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造就和锻炼一代有为青年的必由之路,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到基层就业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政策,也是青年学子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锻炼成才的必由之路。
中国化的职业指导应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以人的身心发展、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和谐为目标,贯穿认知教育(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学校、认知职业)、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职业规划辅导(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咨询、职业测评、职业心理辅导)等内容或阶段的一种模式。
[注释]
①白雨.我国职业规划师缺口大[N].北京劳动就业报,2005-01-14.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7.
③孙震瀚.国外职业指导[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65.
[参考文献]
[1]刘建昌.凤阳招村官应者寥寥[N].新安晚报,2007-07-07.
[2]胡先锋,吕运来,廖启新.论高等学校就业指导的社会化与专业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1).
[3]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2).
[4]金蕾莅,樊富珉,王志诚.北京高校及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的评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5]薛彪.广东省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