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你为邻
一考生
城市里,有匆匆忙忙的脚步声,有一闪而过的脸庞。也有忧愁抑郁的目光。生活中的快节奏在机器的喧嚣中沉积,人的精神也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中变得空虚。但倘若能够在纷繁中建造一间自己的精神小屋,便能吟叹“心远地自偏”了。
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那些真善美的人为邻。与他们为邻,我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我想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情。
透过左边的窗子。我看到了与清茶为伴、与书籍为伴的季老。季老,您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术泰斗”,是“国宝”。可是您把这三顶帽子都辞掉了,您说:“环顾周遭学问之深者大有人在。国学大师岂不折煞老身?”作为您的邻居,我了解您的淡薄,明白您睿智的目光背后所经历的沧桑。不过是想专心致志地翻译《罗摩衍那》,不过是想尽心尽力地保护一些经典文化,您却在文革中屡遭打击。是天欲摧人吗?我抱着疑问,却从您巍然的笑中找到了答案。是啊!当上天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季老,您知道吗?以您为邻。我受益匪浅。您是我精神的邻居,您用自己一生的淡然与执著告诉了我什么是淡泊,又告诉了我“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真谛。真的。我想谢谢您!
透过右边的窗子,我看见了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的您——莫里老人。莫里老人。请容我像您的学生一样喊您一声“师傅”。您虽身息重病,但作为您的邻居。我知道您并不会自怨自艾,也不会自我放纵、自我绝望。您在昔日曾那般疯狂地随歌舞蹈,舞出您的生命奇迹:您在得知病症消息时仍那么珍惜生命,坚持以乐观旷达的情绪感染身边每个人——其中就包括了我。您知道吗?曾经让绿叶嘲笑颓废的我因与您为邻,受您的乐观熏染,我也勇敢地面对阳光了。谢谢您!
在我心里,还铭记着泰戈尔的哲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与您为邻。我学会了很多;与您为邻,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终于,在喧嚣的城市中,我找到了属于我的蓝天!
与你为邻,与真善美的人为邻!
[点评]命题作文的难点在于审题,在于如何在标题的框架内展现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虚拟了一间“精神小屋”,以此为载体,统领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通过第一段的铺垫。作者在第二段开始就写道:“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那些真善美的人为邻。”在作文中设计这么一间“精神小屋”,将无形的“邻”(即精神层面的“邻”),转化为有形的“邻”。真可谓独辟蹊径,别具匠心。然后,透过“左边的窗子”以及“右边的宙子”,带出两个实例,再以“在我心里。还铭记着泰戈尔的哲言”补充文意,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文章内涵丰富,选材典型(国学大师季羡林和蔓圆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施瓦茨两则论据各有侧重,前者学习其淡泊,后者学习其乐现;后一例还很有新意)。
与你为邻
一考生
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
你迟疑地停下脚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是的,我喊的就是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虽然你我为邻已久,但我知道你并不习惯被我这样的城市人关注。请恕我冒昧,听我真心实意地讲完这番话。
你来自遥远的农村,为了谋生,来到了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与我为邻。你我并不相识。更从未有过交往。但您拿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地为我建设着我的家。阳光晒黑了你的脸,汗水打湿了你的衣裳,但你从来不喊苦不喊累。在你勤劳的手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间间工厂高速运作。一条条马路连南引北,一个个公园横空出世……没有你。这个城市将不再美丽;没有你。我也没有今天的舒适生活!我感激你,我可爱的邻居。我可爱的农民工兄弟!
然而。为什么在人群中我没能看清你的脸?你慢点走,不必躲躲闪闪,城市是我的家,同时也是你的家。你为这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我们是邻居。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不是吗?可是,为什么你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默默忍受着那些化学药剂和粉尘对你们身体和心灵的侵害,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患了病?为什么你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为什么要用“开胸验肺”那样血淋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你遇上了不顺心的事,为什么不找我倾诉?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用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我为邻,无法回避,但城市人大多数是友好和善良的,你为什么不试着选择善良的城市人为邻呢?城市是你和我的,城市会保护你和你的家人的。你应该像个城市的主人翁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让我为你喝彩。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
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你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
[点评]这是一篇表达作者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文中的“邻”不是某个特定的邻居,而是作者“左邻右里”的“农民工”。作者选取城市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倾诉自己对“农民工”的看法与建议。作者对“邻”的概念理解较为准确。全文也以“你”为倾诉对象,完全符合“与你为邻”的题意。不似某些考生摆脱不了备考材料,生硬地与李白、陶潜“为邻”,甚至写与自己的父母“为邻”。文中既赞扬了“农民工”的贡献,又对“农民工”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表示同情和不平,更呼吁他们“应该像个城市的主人翁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情真意切,内容充实。这说明作者平时比较关心身边的事情。文章语言平实。没有那种华丽典雅却言不及义的文字。开头一句“你等等,我有话想时你说”,极为平常。却给人一种倾诉的迫切感;随后分层道来,如倾如诉。不虚张声势。给人一种亲切感。
与你为邻
一考生
你,我的同桌,我最好的朋友。
此前,我从来没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里,一起在公交站台等车,一起在绿茵场上驰骋。一起倾听啦啦队女生的尖叫,一起讨论巴萨vs国米;一起研究编程算法,一起约好报考深大计算机专业,一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共同开发的网站像youtube那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你高大健硕。眉宇间透出一股俊秀,班上的女生悄悄给你取了个外号“小柏原崇”,而我却只得了个“许三多”的美称。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嫉妒。你的学习成绩虽然在班上不是最好的,但在球队你是最好的,教练经常拿你当作榜样来训斥其他队员,用他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说:“要想踢比赛,首先学习成绩要好,进入大学里,会有更多的比赛机会。”末了总不忘补上一句:“像某某同学那样,踢球学习两不 误。”
我最忘不了的是去年那件让我烦恼的事:我生病了,尿血,是你旷课把我送到深圳友谊医院的结石科去的。当时,数学课正上到复数这一章节,这是期末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每天下课之后,你都会来医院看我,把你做好的课堂笔记给我看。第一次翻开你的笔记的时候我很感动。从没见你这么认真地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
直到高考前最紧张的那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按规定。考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你说会放弃报考深大,因为深大在你老家的招生人数较少。另外,安徽的学习环境、使用的教材与深圳不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今天,我们会同时走进考场,为自己的明天书写一份答卷,不同的是,我在深圳,而你在陌生的老家。
我知道,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和所有深圳人一样,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推动着城市发展。他们同样拥有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彼此为邻。相互依存。然而。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更多。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成为“高考移民”的一员。并为此放弃心仪的学校。使梦想走得更远……
我祝福你,我的朋友,我们的邻居。那些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
[点评]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选材独特,立意不俗。作者关注的“高考移民”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广泛存在。且引人深思。文章以独特的视角精准地诠释题意,不仅叙述了“你”的遭遇。在篇末处又想到“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更多”,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全文的思想价值。二是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文章前半篇由“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里”发散开来,时日常生活中众多场景的描述,融入了年轻人的个性色彩(如“一起倾听啦啦队女生的尖叫,一起讨论巴萨vs国米”、“一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共同开发的网站像youtube那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嫉妒”);“从没见你这么认真地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这笔细节描写,更是笔端含情,感人至深。三是不平铺直叙,而是有悬念、有转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此前。我从来没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直到高考前最紧张的那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这两个句子上。
与你为邻
一考生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
——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藩篱。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自然是后者。
近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不约而同地,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里的一员。而且都经过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当蓝天在他们面前倒塌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们的邻居。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帮助他们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觅了。以往一份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最近一份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与陌生人的一切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人”。我们究竟向他们传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待人方式,让他们修炼成了一个个“小治安员”?
“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赵作海案”、“余祥林案”……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自身的自由、安全的法理正受到强烈质疑。
“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不屑地一笑。但有些网友则默默地帮助他的弟弟与他团聚。没有错,“犀利哥”们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时,收获的将是每一个邻居的微笑。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点评]这是2010年广东卷标杆卷1号卷,是一篇公认的一类卷优秀议论文。文章开篇不同凡响,援引纪伯伦的名言,巧妙切合了“邻居”的特质;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提出“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需要“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切合题意且观点鲜明。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结合“杀童案”及“相关调查”等热点话题,材料新鲜,针对性很强。收尾三段,进一步将“邻居”的范围扩大到弱势群体的其他方面。在对比后建设性地提出“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的中心思想。文章观点新颖,用例鲜活,结构严谨,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与你为邻——给书本的一封信
一考生
亲爱的书本:
不知不觉。你与我为邻已有18个年头了。我人生的岁月中,身边的许多东西都在变。但你却一直陪伴着我。高尔基曾说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对我来说,你更像是与我为邻的朋友。
早在我的童年时期,在妈妈的指引下,我已与你为邻。那时候的你,是童话书和故事书。每天晚上,在妈妈轻柔的声音中,你身上的故事飘入我的耳朵,进入我的心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姿多彩的故事。我的童年充满了乐趣。我可以与善良的白雪公主交朋友,也可以结识勤劳的灰姑娘。她们身上的美好品格,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
而在我的少年时期,身边的你换成了一本本名著。我学会了在空闲时候,与你为邻。感受你身上的沧桑和你渊博的学识。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我认识到美国曾经的奴隶制度多么可恶;在《哈姆雷特》中,我认识到仇恨可以带来如此多的灾难;在《简·爱》中,我认识到自尊和自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你不仅让我知道了过去不曾涉猎的历史,令我的视野不仅停留在现在而且追溯过往,还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道理。塑造了我最初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而到了现在,我身边的你,变成了关注时事、反映时事的书本。已经成人的我开始学会了将自己的目光放远到社会乃至世界,而与你为邻,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机 会。《货币战争》令我对现今世界经济有了初步的认识;《驻京办主任》让我对驻京办这一机构有了一定的认知;《常识》让我从梁文道的角度去窥探、认识社会中种种被忽视的“常识”。因为与你为邻,我对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身边事有了新的认识。你令成年的我学会了关注社会,而不只是顾影自怜。
亲爱的书本,这十八年来与你为邻,我一直获益匪浅。在我以后的人生中,我也会继续请你陪伴在我身边。继续教会我更多、更多。
祝
事事顺意!
你的朋友
2010年6月7日
[点评]面对“与你为邻”,能最便捷地点出“与你”的文体,自然是书信。该考生熟练使用书信体。开门见山地点出与书为邻,接着一转,引高尔基的话。暗示与书的关系有许多种;再一转,点明“对我来说。你更像是与我为邻的朋友”。从“进步的阶梯”到“为邻的朋友”。既是进一步点题,又明确了自己对书所取的更加亲密平等的态度。“十八年来与你为邻”,“你”“我”之间的关系是更新的、发展的。作者先写“我”在妈妈的指引下,与书为邻,点出那时为邻乃是出于被动。少年时。为邻之书“换成了一本本名著”。选择之意已蕴其中。成年后,“我开始学会了将自己的目光放远到社会乃至世界”,于是。与“我”为邻为友的书便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我”主观能动地选择的意思更加显豁。如此处理。如层层剥笋,将“为邻”的情况揭示得层次分明。
与你为邻
一考生
某小区的网站论坛上新发一帖,引起热议,小区居民们纷纷发表意见,特摘录部分帖子如下:
帖名:《与你为邻,共建和谐》
发帖人:小区的各位住友们,咱们在这个小区住了快十年了,从咱们陆续搬进这里之后,也拥有了咱们小区的网站。这些年可谓风风雨雨,现在我发出这个新帖,就是想让大家讨论讨论。回味回味这些年的事儿。各位踊跃发言吧!
一楼网友A君:
楼主真是有心了。说真的,自打一住进咱小区,我就觉得挺脏的!你看那路灯下随处可见的垃圾,还有的挂在了花园上,走过路过都得掩住鼻子,甭提多难受了!但是,我在论坛发个帖晒晒之后,咱小区竟渐渐变干净啦,道路也都冲洗过,花园也飘着清香。所以咱不得不说。咱小区是好样的!居民们也是好样的!咱小区论坛也功不可没!
二楼网友B君:
原来那时候那帖是A君你发的啊。值得表扬!原先咱小区是挺散的,各家只顾各家,有人扔垃圾,别人也跟着扔,书上把这叫“破窗理论”。当时我也扔过几次。但是看了A君那帖,才明白过来,咱小区的卫生也直接表现咱们的形象,更关乎我们的健康,所以我逢垃圾便捡,扔垃圾简里。这要感谢A君呐,让我成了咱区的“优秀居民模范”。
三楼网友C君:
跟大家住一起。咱就有责任爱护咱区嘛!我虽然工作忙,每天很少跟大伙接触。但是出入遇人总能亲密地打招呼,让我心里也暖乎乎地。以前住巷子里头,虽然出门不见抬头见,但那里人们脸都绷着,没有邻居的样子,谁也不认识谁,也不想认识谁。所以才逼得我搬走。要不还不闷死在那里头了!
四楼居委会主任:
大伙都在啊,楼主这帖发得好啊!论坛就需要大家出来发发言。就是别把坏的掖着,拿出来大伙一起研究才是。接下来我通知个事儿,居委会讨论决定给咱小区换个名,大伙有啥好建议,欢迎发E-mail到居委会的电子邮箱。
五楼网友B君:
主任说得对。咱们的小区需要咱们一起来建设嘛!
六楼网友D君:
嗯。看你们说得有道理,改天我也发个帖反映反映!
七楼楼主:
大伙现在来想想咱小区改名的事儿,一个个都积极发言啊!
几天后,该小区换上了崭新的牌子。上面有几个闪亮的大字——“和谐小区”。
[点评]本文紧扣“与你为邻”这个题目,以居民区的卫生环境和人际关系改善为话题,采用网站发帖的形式,运用时下人们常用的网络交流语言,表达了邻里间渴望相互理解、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心愿,勾画出一幅小区居民相互交流、融洽相处的生活图景。全文中心突出,贴近现实。富有生活气息;构思巧妙,形式新颖时尚。语言真切朴实且有个性。文章体现出该考生对当下社会人们的变流方式有较真切的观察,也对网上交流的语言有较熟练的掌握。本文可看作网络新文体写作的范例。
与你为邻
一考生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孟家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大喊道。哟!孟子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吧!这回不知道孟氏将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是可以选择的。”这次孟母搬家,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孟母曾去申诉道:“与你为邻,我们众人深受污染,这方圆几里地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搬离?”但一直没有结果,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经过自己再次深思考虑后,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于是一探究竟,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孟子与他们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劳方面嘛,由你开价。”甲说。“这个嘛,好说!只要你心中有数就可以了。”孟子这一番话,可吓着了孟母!呜呼!她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势利、如此看重金钱。
这回,孟母再一次带着孟子远离中国到国外去了。
谁知到美国定居后。孟母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孟子在此惊慌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与他为邻,伤我孩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孩身体。到底是为何?难道找一个好点的‘你’做邻居,就这样难吗?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想要廉洁的人?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
孟母三次搬家寻邻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院里住下。他们的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风霜高洁、不畏强暴的人。好像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陶潜先生(李白先生),与你为邻。真好!看我们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少……”
[点评]此文最出彩之处。在于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将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古典故事改缡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据文章内容。也可说是“四迁”)。现代孟母“三迁其址”,并非只为孟子的学习环境担忧,还涉及环境污染与身体健康、拜金主义与人格健全、恐怖主义与身心安宁这样一些现实问题。也就是说,该考生在有限的篇幅内,针砭时弊,比较深刻地表达了对人们已无法生存在一个和谐、温馨、和平环境中的忧思。收篇处(后两段)的处理,看似荒诞而寓意深刻(有反讽意味),不能不引人深思。文中“还记得孟母说过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是可以选择的。’”等表述,也颇见“嬉笑怒骂”的素养。
一考生
城市里,有匆匆忙忙的脚步声,有一闪而过的脸庞。也有忧愁抑郁的目光。生活中的快节奏在机器的喧嚣中沉积,人的精神也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中变得空虚。但倘若能够在纷繁中建造一间自己的精神小屋,便能吟叹“心远地自偏”了。
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那些真善美的人为邻。与他们为邻,我受益匪浅。借此机会。我想向他们表达我的感情。
透过左边的窗子。我看到了与清茶为伴、与书籍为伴的季老。季老,您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术泰斗”,是“国宝”。可是您把这三顶帽子都辞掉了,您说:“环顾周遭学问之深者大有人在。国学大师岂不折煞老身?”作为您的邻居,我了解您的淡薄,明白您睿智的目光背后所经历的沧桑。不过是想专心致志地翻译《罗摩衍那》,不过是想尽心尽力地保护一些经典文化,您却在文革中屡遭打击。是天欲摧人吗?我抱着疑问,却从您巍然的笑中找到了答案。是啊!当上天赐给你荒野时,意味着他要你成为高飞的鹰。季老,您知道吗?以您为邻。我受益匪浅。您是我精神的邻居,您用自己一生的淡然与执著告诉了我什么是淡泊,又告诉了我“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真谛。真的。我想谢谢您!
透过右边的窗子,我看见了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的您——莫里老人。莫里老人。请容我像您的学生一样喊您一声“师傅”。您虽身息重病,但作为您的邻居。我知道您并不会自怨自艾,也不会自我放纵、自我绝望。您在昔日曾那般疯狂地随歌舞蹈,舞出您的生命奇迹:您在得知病症消息时仍那么珍惜生命,坚持以乐观旷达的情绪感染身边每个人——其中就包括了我。您知道吗?曾经让绿叶嘲笑颓废的我因与您为邻,受您的乐观熏染,我也勇敢地面对阳光了。谢谢您!
在我心里,还铭记着泰戈尔的哲言:“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与您为邻。我学会了很多;与您为邻,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终于,在喧嚣的城市中,我找到了属于我的蓝天!
与你为邻,与真善美的人为邻!
[点评]命题作文的难点在于审题,在于如何在标题的框架内展现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虚拟了一间“精神小屋”,以此为载体,统领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通过第一段的铺垫。作者在第二段开始就写道:“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与那些真善美的人为邻。”在作文中设计这么一间“精神小屋”,将无形的“邻”(即精神层面的“邻”),转化为有形的“邻”。真可谓独辟蹊径,别具匠心。然后,透过“左边的窗子”以及“右边的宙子”,带出两个实例,再以“在我心里。还铭记着泰戈尔的哲言”补充文意,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文章内涵丰富,选材典型(国学大师季羡林和蔓圆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施瓦茨两则论据各有侧重,前者学习其淡泊,后者学习其乐现;后一例还很有新意)。
与你为邻
一考生
你等等,我有话想对你说。
你迟疑地停下脚步,用惊奇的目光打量着我。是的,我喊的就是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虽然你我为邻已久,但我知道你并不习惯被我这样的城市人关注。请恕我冒昧,听我真心实意地讲完这番话。
你来自遥远的农村,为了谋生,来到了这样一座陌生的城市与我为邻。你我并不相识。更从未有过交往。但您拿着微薄的薪水,起早贪黑地为我建设着我的家。阳光晒黑了你的脸,汗水打湿了你的衣裳,但你从来不喊苦不喊累。在你勤劳的手中。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间间工厂高速运作。一条条马路连南引北,一个个公园横空出世……没有你。这个城市将不再美丽;没有你。我也没有今天的舒适生活!我感激你,我可爱的邻居。我可爱的农民工兄弟!
然而。为什么在人群中我没能看清你的脸?你慢点走,不必躲躲闪闪,城市是我的家,同时也是你的家。你为这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你理应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我们是邻居。我们应该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不是吗?可是,为什么你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保持沉默不语。默默忍受着那些化学药剂和粉尘对你们身体和心灵的侵害,而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患了病?为什么你不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为什么要用“开胸验肺”那样血淋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你遇上了不顺心的事,为什么不找我倾诉?为什么要接二连三地用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你我为邻,无法回避,但城市人大多数是友好和善良的,你为什么不试着选择善良的城市人为邻呢?城市是你和我的,城市会保护你和你的家人的。你应该像个城市的主人翁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让我为你喝彩。
与你为邻,我懂得了“奋斗”的含义;与你为邻,我看尽了辛酸和血泪;与你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
你我为邻,你离不开我,我更离不开你。我亲爱的农民工兄弟,但愿你在城市里能找到你真正的归宿。真正对这城市产生归属感。长久地与我为邻。
[点评]这是一篇表达作者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文中的“邻”不是某个特定的邻居,而是作者“左邻右里”的“农民工”。作者选取城市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倾诉自己对“农民工”的看法与建议。作者对“邻”的概念理解较为准确。全文也以“你”为倾诉对象,完全符合“与你为邻”的题意。不似某些考生摆脱不了备考材料,生硬地与李白、陶潜“为邻”,甚至写与自己的父母“为邻”。文中既赞扬了“农民工”的贡献,又对“农民工”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表示同情和不平,更呼吁他们“应该像个城市的主人翁一样,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路上”。情真意切,内容充实。这说明作者平时比较关心身边的事情。文章语言平实。没有那种华丽典雅却言不及义的文字。开头一句“你等等,我有话想时你说”,极为平常。却给人一种倾诉的迫切感;随后分层道来,如倾如诉。不虚张声势。给人一种亲切感。
与你为邻
一考生
你,我的同桌,我最好的朋友。
此前,我从来没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里,一起在公交站台等车,一起在绿茵场上驰骋。一起倾听啦啦队女生的尖叫,一起讨论巴萨vs国米;一起研究编程算法,一起约好报考深大计算机专业,一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共同开发的网站像youtube那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你高大健硕。眉宇间透出一股俊秀,班上的女生悄悄给你取了个外号“小柏原崇”,而我却只得了个“许三多”的美称。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嫉妒。你的学习成绩虽然在班上不是最好的,但在球队你是最好的,教练经常拿你当作榜样来训斥其他队员,用他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说:“要想踢比赛,首先学习成绩要好,进入大学里,会有更多的比赛机会。”末了总不忘补上一句:“像某某同学那样,踢球学习两不 误。”
我最忘不了的是去年那件让我烦恼的事:我生病了,尿血,是你旷课把我送到深圳友谊医院的结石科去的。当时,数学课正上到复数这一章节,这是期末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每天下课之后,你都会来医院看我,把你做好的课堂笔记给我看。第一次翻开你的笔记的时候我很感动。从没见你这么认真地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
直到高考前最紧张的那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按规定。考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你说会放弃报考深大,因为深大在你老家的招生人数较少。另外,安徽的学习环境、使用的教材与深圳不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今天,我们会同时走进考场,为自己的明天书写一份答卷,不同的是,我在深圳,而你在陌生的老家。
我知道,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和所有深圳人一样,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推动着城市发展。他们同样拥有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彼此为邻。相互依存。然而。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更多。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成为“高考移民”的一员。并为此放弃心仪的学校。使梦想走得更远……
我祝福你,我的朋友,我们的邻居。那些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
[点评]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选材独特,立意不俗。作者关注的“高考移民”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广泛存在。且引人深思。文章以独特的视角精准地诠释题意,不仅叙述了“你”的遭遇。在篇末处又想到“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更多”,这就进一步提升了全文的思想价值。二是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文章前半篇由“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里”发散开来,时日常生活中众多场景的描述,融入了年轻人的个性色彩(如“一起倾听啦啦队女生的尖叫,一起讨论巴萨vs国米”、“一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共同开发的网站像youtube那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嫉妒”);“从没见你这么认真地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这笔细节描写,更是笔端含情,感人至深。三是不平铺直叙,而是有悬念、有转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此前。我从来没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直到高考前最紧张的那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这两个句子上。
与你为邻
一考生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
——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藩篱。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自然是后者。
近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不约而同地,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里的一员。而且都经过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当蓝天在他们面前倒塌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们的邻居。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帮助他们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觅了。以往一份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最近一份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与陌生人的一切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人”。我们究竟向他们传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待人方式,让他们修炼成了一个个“小治安员”?
“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赵作海案”、“余祥林案”……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自身的自由、安全的法理正受到强烈质疑。
“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不屑地一笑。但有些网友则默默地帮助他的弟弟与他团聚。没有错,“犀利哥”们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时,收获的将是每一个邻居的微笑。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点评]这是2010年广东卷标杆卷1号卷,是一篇公认的一类卷优秀议论文。文章开篇不同凡响,援引纪伯伦的名言,巧妙切合了“邻居”的特质;然后结合现实生活,提出“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需要“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切合题意且观点鲜明。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结合“杀童案”及“相关调查”等热点话题,材料新鲜,针对性很强。收尾三段,进一步将“邻居”的范围扩大到弱势群体的其他方面。在对比后建设性地提出“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的中心思想。文章观点新颖,用例鲜活,结构严谨,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
与你为邻——给书本的一封信
一考生
亲爱的书本:
不知不觉。你与我为邻已有18个年头了。我人生的岁月中,身边的许多东西都在变。但你却一直陪伴着我。高尔基曾说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对我来说,你更像是与我为邻的朋友。
早在我的童年时期,在妈妈的指引下,我已与你为邻。那时候的你,是童话书和故事书。每天晚上,在妈妈轻柔的声音中,你身上的故事飘入我的耳朵,进入我的心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姿多彩的故事。我的童年充满了乐趣。我可以与善良的白雪公主交朋友,也可以结识勤劳的灰姑娘。她们身上的美好品格,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
而在我的少年时期,身边的你换成了一本本名著。我学会了在空闲时候,与你为邻。感受你身上的沧桑和你渊博的学识。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我认识到美国曾经的奴隶制度多么可恶;在《哈姆雷特》中,我认识到仇恨可以带来如此多的灾难;在《简·爱》中,我认识到自尊和自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你不仅让我知道了过去不曾涉猎的历史,令我的视野不仅停留在现在而且追溯过往,还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道理。塑造了我最初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而到了现在,我身边的你,变成了关注时事、反映时事的书本。已经成人的我开始学会了将自己的目光放远到社会乃至世界,而与你为邻,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机 会。《货币战争》令我对现今世界经济有了初步的认识;《驻京办主任》让我对驻京办这一机构有了一定的认知;《常识》让我从梁文道的角度去窥探、认识社会中种种被忽视的“常识”。因为与你为邻,我对自己曾经习以为常的身边事有了新的认识。你令成年的我学会了关注社会,而不只是顾影自怜。
亲爱的书本,这十八年来与你为邻,我一直获益匪浅。在我以后的人生中,我也会继续请你陪伴在我身边。继续教会我更多、更多。
祝
事事顺意!
你的朋友
2010年6月7日
[点评]面对“与你为邻”,能最便捷地点出“与你”的文体,自然是书信。该考生熟练使用书信体。开门见山地点出与书为邻,接着一转,引高尔基的话。暗示与书的关系有许多种;再一转,点明“对我来说。你更像是与我为邻的朋友”。从“进步的阶梯”到“为邻的朋友”。既是进一步点题,又明确了自己对书所取的更加亲密平等的态度。“十八年来与你为邻”,“你”“我”之间的关系是更新的、发展的。作者先写“我”在妈妈的指引下,与书为邻,点出那时为邻乃是出于被动。少年时。为邻之书“换成了一本本名著”。选择之意已蕴其中。成年后,“我开始学会了将自己的目光放远到社会乃至世界”,于是。与“我”为邻为友的书便有了进一步的变化。“我”主观能动地选择的意思更加显豁。如此处理。如层层剥笋,将“为邻”的情况揭示得层次分明。
与你为邻
一考生
某小区的网站论坛上新发一帖,引起热议,小区居民们纷纷发表意见,特摘录部分帖子如下:
帖名:《与你为邻,共建和谐》
发帖人:小区的各位住友们,咱们在这个小区住了快十年了,从咱们陆续搬进这里之后,也拥有了咱们小区的网站。这些年可谓风风雨雨,现在我发出这个新帖,就是想让大家讨论讨论。回味回味这些年的事儿。各位踊跃发言吧!
一楼网友A君:
楼主真是有心了。说真的,自打一住进咱小区,我就觉得挺脏的!你看那路灯下随处可见的垃圾,还有的挂在了花园上,走过路过都得掩住鼻子,甭提多难受了!但是,我在论坛发个帖晒晒之后,咱小区竟渐渐变干净啦,道路也都冲洗过,花园也飘着清香。所以咱不得不说。咱小区是好样的!居民们也是好样的!咱小区论坛也功不可没!
二楼网友B君:
原来那时候那帖是A君你发的啊。值得表扬!原先咱小区是挺散的,各家只顾各家,有人扔垃圾,别人也跟着扔,书上把这叫“破窗理论”。当时我也扔过几次。但是看了A君那帖,才明白过来,咱小区的卫生也直接表现咱们的形象,更关乎我们的健康,所以我逢垃圾便捡,扔垃圾简里。这要感谢A君呐,让我成了咱区的“优秀居民模范”。
三楼网友C君:
跟大家住一起。咱就有责任爱护咱区嘛!我虽然工作忙,每天很少跟大伙接触。但是出入遇人总能亲密地打招呼,让我心里也暖乎乎地。以前住巷子里头,虽然出门不见抬头见,但那里人们脸都绷着,没有邻居的样子,谁也不认识谁,也不想认识谁。所以才逼得我搬走。要不还不闷死在那里头了!
四楼居委会主任:
大伙都在啊,楼主这帖发得好啊!论坛就需要大家出来发发言。就是别把坏的掖着,拿出来大伙一起研究才是。接下来我通知个事儿,居委会讨论决定给咱小区换个名,大伙有啥好建议,欢迎发E-mail到居委会的电子邮箱。
五楼网友B君:
主任说得对。咱们的小区需要咱们一起来建设嘛!
六楼网友D君:
嗯。看你们说得有道理,改天我也发个帖反映反映!
七楼楼主:
大伙现在来想想咱小区改名的事儿,一个个都积极发言啊!
几天后,该小区换上了崭新的牌子。上面有几个闪亮的大字——“和谐小区”。
[点评]本文紧扣“与你为邻”这个题目,以居民区的卫生环境和人际关系改善为话题,采用网站发帖的形式,运用时下人们常用的网络交流语言,表达了邻里间渴望相互理解、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心愿,勾画出一幅小区居民相互交流、融洽相处的生活图景。全文中心突出,贴近现实。富有生活气息;构思巧妙,形式新颖时尚。语言真切朴实且有个性。文章体现出该考生对当下社会人们的变流方式有较真切的观察,也对网上交流的语言有较熟练的掌握。本文可看作网络新文体写作的范例。
与你为邻
一考生
“特大新闻!特大新闻!孟家又搬家了!”卖报纸的小贩大喊道。哟!孟子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吧!这回不知道孟氏将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是可以选择的。”这次孟母搬家,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孟母曾去申诉道:“与你为邻,我们众人深受污染,这方圆几里地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搬离?”但一直没有结果,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经过自己再次深思考虑后,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于是一探究竟,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孟子与他们的对话。“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劳方面嘛,由你开价。”甲说。“这个嘛,好说!只要你心中有数就可以了。”孟子这一番话,可吓着了孟母!呜呼!她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势利、如此看重金钱。
这回,孟母再一次带着孟子远离中国到国外去了。
谁知到美国定居后。孟母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孟子在此惊慌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与他为邻,伤我孩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孩身体。到底是为何?难道找一个好点的‘你’做邻居,就这样难吗?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想要廉洁的人?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
孟母三次搬家寻邻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院里住下。他们的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风霜高洁、不畏强暴的人。好像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陶潜先生(李白先生),与你为邻。真好!看我们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少……”
[点评]此文最出彩之处。在于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将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古典故事改缡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据文章内容。也可说是“四迁”)。现代孟母“三迁其址”,并非只为孟子的学习环境担忧,还涉及环境污染与身体健康、拜金主义与人格健全、恐怖主义与身心安宁这样一些现实问题。也就是说,该考生在有限的篇幅内,针砭时弊,比较深刻地表达了对人们已无法生存在一个和谐、温馨、和平环境中的忧思。收篇处(后两段)的处理,看似荒诞而寓意深刻(有反讽意味),不能不引人深思。文中“还记得孟母说过一句话:‘邻,是无法回避的。却是可以选择的。’”等表述,也颇见“嬉笑怒骂”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