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电视谈话节目上,王石自嘲说:“以前他一去爬山,万科的股票就跌,到了最近,他在出去旅行之前又看了看股票,发现万科的股票不但没有跌,反而长了点儿,这说明公众已经认可了他的权力交接。”无可否认,万科在人力资源制度的建设方面,确实有着它足以值得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偷师的经验。
●详解
“郁亮他们考虑10年内的事情,我考虑下一个10年的问题。”王石这样理解自己的董事长职责。索尼曾经是万科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王石目睹了索尼裁员后,受到了刺激。他想的是,很多优秀的跨国企业在遇到瓶颈时最直接的解决手段就是裁员,难道万科遇到瓶颈也必须如此?他希望能通过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控制人员的增长而避免裁员带来的伤害。希望和新管理团队之间逐渐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并勇于挑战他的思想,这才能标志着这个新管理团队的日益独立和成熟。
1999年2月,王石辞去总经理,2001年的时候,郁亮正式担任了万科的总经理,这一年是他的本命年。1999年,王石不再操作具体事务,但整个公司的发展还是他在驱动,譬如在2000年制定五年计划的时候,他还从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这种驱动者的光芒从2002年开始逐渐消失了,到2004年制定新的“十年计划”的时候,整个计划都是郁亮带领的管理团队做出来的。王石不得不承认,郁亮他们的很多想法是他没想到的。他们把他过去树立的索尼和新鸿基两个标杆抛到了一边,而向公众引介了20年来的第三个偶像企业美国地产企业PulteHomes,这是一家在中国少有人知的公司,2003年的销售额90亿美元,约占全美住宅市场份额的4%,业务已经延伸到阿根廷、墨西哥和波多黎各等周边国家。如果说万科的前两个标杆企业更多的是理念上的东西,那么他们提出的第三个标杆则更具体、更专业化,目标也更加数字化销售额1000亿元以及3%的市场份额。
选总经理的标准。王石选接班人有三个标准,第一是这个人一定在公司里做过相当长的时间,对公司很了解;二是他有某些方面的专长;三是这个人要有很强的包容性。他可以不懂地产,但必须懂如何带一个团队。接受采访的时候,正值用友集团的总裁何经华辞职,王石对此的评价就是:“我不会用空降兵做一把手。”在培养的三四个人当中,王石最后确定了郁亮。
郁亮1990年加入万科,后来连续三年成为万科的优秀员工。他一直不清楚王石为什么选中他,但又认为这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他当初接这个位子的时候,既没有太多的激动喜悦,也没有什么无力担当的惶恐不安。但有一点郁亮是清楚的,他那时根本不知道这个位置能让他做些什么,他又该怎么做。总之,他没有感觉。
王石对郁亮唯一有点遗憾的是,郁亮有的时候显得不够强硬:但是郁亮并不这么看,他说:“我才刚刚开始。我1999年开始做常务副总经理,五年了,我才想明白我这个总经理职位可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郁亮这个寻找感觉的过程从2000年到2002年前后花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所做的就是团结大家,和他的团队建立相互熟悉和信任。在这三年里,副总裁管的事情他绝不插手,只是签字而已、但现在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接王石的班
之前的万科有句很著名的话:“善待客户从善待员工开始”,现在他已经不再说这句话了。原来员工是第一位的,现在的顺序是客户、股东和员工。按郁亮的理解。客户给我们利润。股东给我们饭碗,而对员工的过度关注可能会忽视对客户的关注,
2004年,郁亮对成本管理失误的北京分公司进行降薪惩罚,这在以前的万科是没有先例的,因为是第一次,他自己陪罚,自动降薪10%,并公告公司要等北京分公司完成任务,恢复工资后他再跟着一起恢复,
同时,按照郁亮的设计。管控模式的变化也是万科未来策略调整的一方面,今后业务下到大区,总部只把握资源、投资者关系、品牌、研发,从一个地产公司总部向一个控股公司总部转化。“万科要变成制造业企业。”郁亮自己这样说。
在郁亮的心里,王石虽然是职业经理人,但更是创业家的代表。而他和如今万科的管理团队才是纯粹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所要做的是把公司建设得更制度化,而非人治化。郁亮和他的前任姚牧民最大的区别是:姚牧民执行董事长的指示是雷厉风行的,而他不然,他有个原则,执行董事长的指示一定要过夜,过了夜想想再执行或者不执行。
例如王石提出的10年后公司员工人数的建议,依照解冻的想法,人力资源的规划意味着要牵扯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流程的调整,这都需要时间,不能凭空而说,该做的工作还得做,王石的经验之谈只能当参考,
而在此前,王石也曾就一些人事任命的事情发表过不同意见,但是郁亮等人的反应是“我们再研究研究。”通常情况下,第二天他们磁头之后会和王石说,我们还是坚持我们的意见、王石也就不管了,因为后来提拔的很多人,他没有郁亮他们熟悉。
王石承认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他在任何时候都会考虑万科遇到困难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在这一点上,郁亮和王石也有不同看法。王石希望不裁员,通过不停地调节达到一种均衡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做法,但郁亮则认为,为什么很多企业都要通过一种很激烈的手法完成变革?那就意味着该做手术的时候一定要做。企业随时要做好动手术的准备。一个真正强健的肌体意味着你能在手术后迅速痊愈而不是致死。但郁亮在10年规划里提出的“有质量增长”概念,二者殊途同归。
在王石的心里,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按照他把握的界限,他主要行使三种权力。一是把握公司未来的决策,二是对现在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三就是在人事培训管理上身体力行负一定的责任。
但对于郁亮而言,姚牧民从来没有和他交接过什么工作,王石也没有和他交接过什么工作,董事会也没有明文规定王石管什么他管什么。在郁亮看来,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分工即使明确也未必能达到,他觉得默契比制度更重要。
●展望
不管如何,种种迹象表明:郁亮率领万科第二代管理团队走向前台已是一个事实,但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似乎并不轻松,至少有两道关资金关和土地关,等着郁亮对自己进行证明。对于如何走出王石的盛名,郁亮似乎也信心满怀,“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完全市场化,”只需要做管理专家就可以了。而我们这代人只需要把工作做得更精细、更细致,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是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详解
“郁亮他们考虑10年内的事情,我考虑下一个10年的问题。”王石这样理解自己的董事长职责。索尼曾经是万科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王石目睹了索尼裁员后,受到了刺激。他想的是,很多优秀的跨国企业在遇到瓶颈时最直接的解决手段就是裁员,难道万科遇到瓶颈也必须如此?他希望能通过提高效率提高竞争力,控制人员的增长而避免裁员带来的伤害。希望和新管理团队之间逐渐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长并勇于挑战他的思想,这才能标志着这个新管理团队的日益独立和成熟。
1999年2月,王石辞去总经理,2001年的时候,郁亮正式担任了万科的总经理,这一年是他的本命年。1999年,王石不再操作具体事务,但整个公司的发展还是他在驱动,譬如在2000年制定五年计划的时候,他还从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这种驱动者的光芒从2002年开始逐渐消失了,到2004年制定新的“十年计划”的时候,整个计划都是郁亮带领的管理团队做出来的。王石不得不承认,郁亮他们的很多想法是他没想到的。他们把他过去树立的索尼和新鸿基两个标杆抛到了一边,而向公众引介了20年来的第三个偶像企业美国地产企业PulteHomes,这是一家在中国少有人知的公司,2003年的销售额90亿美元,约占全美住宅市场份额的4%,业务已经延伸到阿根廷、墨西哥和波多黎各等周边国家。如果说万科的前两个标杆企业更多的是理念上的东西,那么他们提出的第三个标杆则更具体、更专业化,目标也更加数字化销售额1000亿元以及3%的市场份额。
选总经理的标准。王石选接班人有三个标准,第一是这个人一定在公司里做过相当长的时间,对公司很了解;二是他有某些方面的专长;三是这个人要有很强的包容性。他可以不懂地产,但必须懂如何带一个团队。接受采访的时候,正值用友集团的总裁何经华辞职,王石对此的评价就是:“我不会用空降兵做一把手。”在培养的三四个人当中,王石最后确定了郁亮。
郁亮1990年加入万科,后来连续三年成为万科的优秀员工。他一直不清楚王石为什么选中他,但又认为这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他当初接这个位子的时候,既没有太多的激动喜悦,也没有什么无力担当的惶恐不安。但有一点郁亮是清楚的,他那时根本不知道这个位置能让他做些什么,他又该怎么做。总之,他没有感觉。
王石对郁亮唯一有点遗憾的是,郁亮有的时候显得不够强硬:但是郁亮并不这么看,他说:“我才刚刚开始。我1999年开始做常务副总经理,五年了,我才想明白我这个总经理职位可以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郁亮这个寻找感觉的过程从2000年到2002年前后花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所做的就是团结大家,和他的团队建立相互熟悉和信任。在这三年里,副总裁管的事情他绝不插手,只是签字而已、但现在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接王石的班
之前的万科有句很著名的话:“善待客户从善待员工开始”,现在他已经不再说这句话了。原来员工是第一位的,现在的顺序是客户、股东和员工。按郁亮的理解。客户给我们利润。股东给我们饭碗,而对员工的过度关注可能会忽视对客户的关注,
2004年,郁亮对成本管理失误的北京分公司进行降薪惩罚,这在以前的万科是没有先例的,因为是第一次,他自己陪罚,自动降薪10%,并公告公司要等北京分公司完成任务,恢复工资后他再跟着一起恢复,
同时,按照郁亮的设计。管控模式的变化也是万科未来策略调整的一方面,今后业务下到大区,总部只把握资源、投资者关系、品牌、研发,从一个地产公司总部向一个控股公司总部转化。“万科要变成制造业企业。”郁亮自己这样说。
在郁亮的心里,王石虽然是职业经理人,但更是创业家的代表。而他和如今万科的管理团队才是纯粹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所要做的是把公司建设得更制度化,而非人治化。郁亮和他的前任姚牧民最大的区别是:姚牧民执行董事长的指示是雷厉风行的,而他不然,他有个原则,执行董事长的指示一定要过夜,过了夜想想再执行或者不执行。
例如王石提出的10年后公司员工人数的建议,依照解冻的想法,人力资源的规划意味着要牵扯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公司组织结构的变化、流程的调整,这都需要时间,不能凭空而说,该做的工作还得做,王石的经验之谈只能当参考,
而在此前,王石也曾就一些人事任命的事情发表过不同意见,但是郁亮等人的反应是“我们再研究研究。”通常情况下,第二天他们磁头之后会和王石说,我们还是坚持我们的意见、王石也就不管了,因为后来提拔的很多人,他没有郁亮他们熟悉。
王石承认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他在任何时候都会考虑万科遇到困难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在这一点上,郁亮和王石也有不同看法。王石希望不裁员,通过不停地调节达到一种均衡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做法,但郁亮则认为,为什么很多企业都要通过一种很激烈的手法完成变革?那就意味着该做手术的时候一定要做。企业随时要做好动手术的准备。一个真正强健的肌体意味着你能在手术后迅速痊愈而不是致死。但郁亮在10年规划里提出的“有质量增长”概念,二者殊途同归。
在王石的心里,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按照他把握的界限,他主要行使三种权力。一是把握公司未来的决策,二是对现在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三就是在人事培训管理上身体力行负一定的责任。
但对于郁亮而言,姚牧民从来没有和他交接过什么工作,王石也没有和他交接过什么工作,董事会也没有明文规定王石管什么他管什么。在郁亮看来,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分工即使明确也未必能达到,他觉得默契比制度更重要。
●展望
不管如何,种种迹象表明:郁亮率领万科第二代管理团队走向前台已是一个事实,但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似乎并不轻松,至少有两道关资金关和土地关,等着郁亮对自己进行证明。对于如何走出王石的盛名,郁亮似乎也信心满怀,“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完全市场化,”只需要做管理专家就可以了。而我们这代人只需要把工作做得更精细、更细致,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是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