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历史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时往往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入手,久而久之就失去新意,部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的都是陈词滥调,新意全无,无法激发教与学的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践行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实现新课标多样化的教学要求,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串联整个历史事件,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独立战争 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美国的诞生》这一课主要是讲述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和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因此笔者详细阅读了华盛顿的生平事迹,发现华盛顿的生平经历有一个特点就是围绕着他的家“维农山庄”进行的,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也是围绕“维农山庄”展开的。笔者于2011年开设了《美国的诞生》这一节公开课,具体将这一思路运用于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最终就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赢得民族和国家的新生。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美国诞生的过程。
2.难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教师讲述华盛顿与“维农山庄”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父是谁吗?
学生:华盛顿。
教师:华盛顿22岁时娶了一位富翁的遗孀,继承了维农山庄,之后他主要生活在这里直到逝世,长达45年。在这45年中,他两次离开又两次回到维农山庄。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第一次离开。
(二)授课——围绕“维农山庄”设计三个问题,讲述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
问题一:1775年43岁的华盛顿为什么要离开他心爱的维农山庄?
设计思路:通过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华盛顿第一次离开的原因其实就是思考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但这种问法比直接问学生效果要好,学生兴趣更浓厚。
学生:①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②美利坚民族形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问题二:1775年43岁的华盛顿离开了维农山庄之后,干了什么?
设计思路:通过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华盛顿第一次离开后的活动其实就是思考北美独立战争的经过。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北美独立战争的经过
(合作探究)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取胜的主要原因?
学生: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北美人民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③华盛顿正确领导,大陆军英勇作战;
④法国、荷兰等国援助美国。
问题三:1783年华盛顿辞去总司令的职务回到了维农山庄,但为何短短4年之后又再次出山?这次复出他又干了什么?
设计思路:这个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要求,因为初中阶段在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上要求较低,只是要求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就可以了,这符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1]的课程改革理念。但是在高中阶段美国《1787年宪法》是重点要求掌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阶段虽无需详细讲述这一知识,但还是要将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背景向学生解释清楚,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的认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具体解答这一问题,笔者是通过高中教材的一段材料实现的。
材料:
退居家乡的日子里,除了经营自己的庄园,华盛顿还在关注国家政治的变化。独立后的美国任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各州相对独立……政治混乱……政府软弱无能。
——《高中历史选修四》
学生:华盛顿第二次离开的原因——政府软弱,政治混乱。
华盛顿第二次离开后的活动——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并出任美国首任总统。
(合作探究)通过华盛顿两次离开又两次返回维农山庄,谈谈你对华盛顿人格魅力的理解?
学生:淡泊名利、追求民主、反对专制。
最后,通过对华盛顿人格魅力的解读,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三、教学反思
(一)取得的效果。
1.符合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体现教学多样化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需要能适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的人。”[2]在课程改革中创新是改革的生命力,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介绍华盛顿的生平活动与学生一起解读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的相关知识,突破了教材桎梏,创新了教学方式,实现了多样化教学。
2.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听故事,尤其是历史故事,因此这节课笔者通过讲述华盛顿与维农山庄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走神的情况,不仅如此,下课后,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拉着老师想多听听关于华盛顿的其他故事,还有的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华盛顿和北美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课后反馈效果良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课后笔者进行了练习反馈,学生的上课效率较高,准确率达到了90%,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基本实现。不仅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达到了,还引发了一些学生的深入思考,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了对“英国保留君主与美国华盛顿不做国王”的思考,这一思考已经超出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但这种深入思考、大胆怀疑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对他们进入高中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的相对狭隘性。
这种以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讲述历史的教学方式,虽然形式新颖,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历史教学内容都适用,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某一历史事件,尤其是与重要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例如北美独立战争与华盛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克伦威尔,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而一些纯理论性的历史知识或历史事件中没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内容并不适用这一教学方式。
2.故事教学的度的把握。
故事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要注意度的把握。故事不能太多,否则会使学生忙于听故事,而忽略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喧宾夺主,与教学的初衷相违背。除了故事的引入的数量要严格限制以外,故事的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引入与教学无关的纯粹愉悦性质的故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而且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双重目的。
3.对选取的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进行一定的加工。
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并不能将人物的所有活动都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必须进行一定的加工。笔者在处理该课时,虽然是利用了华盛顿的生平,但由于华盛顿的故事太多,必须进行加工。在具体设计中,笔者截取维农山庄这个重要的节点,围绕它构建课堂教学,构思巧妙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可操作性强,实际效果好。
总之,历史教学不能故步自封,而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大力创新,勇于探索,这既是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利用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讲述历史,是创新教学的重要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1版).
[2]曲智敏.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进行创新教学[J].考试(教研版),2009,(10).
关键词: 历史人物 独立战争 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美国的诞生》这一课主要是讲述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和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因此笔者详细阅读了华盛顿的生平事迹,发现华盛顿的生平经历有一个特点就是围绕着他的家“维农山庄”进行的,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也是围绕“维农山庄”展开的。笔者于2011年开设了《美国的诞生》这一节公开课,具体将这一思路运用于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分析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能力目标:学会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最终就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赢得民族和国家的新生。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北美独立战争的起因;美国诞生的过程。
2.难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教师讲述华盛顿与“维农山庄”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国父是谁吗?
学生:华盛顿。
教师:华盛顿22岁时娶了一位富翁的遗孀,继承了维农山庄,之后他主要生活在这里直到逝世,长达45年。在这45年中,他两次离开又两次回到维农山庄。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第一次离开。
(二)授课——围绕“维农山庄”设计三个问题,讲述独立战争的相关知识。
问题一:1775年43岁的华盛顿为什么要离开他心爱的维农山庄?
设计思路:通过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华盛顿第一次离开的原因其实就是思考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但这种问法比直接问学生效果要好,学生兴趣更浓厚。
学生:①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②美利坚民族形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问题二:1775年43岁的华盛顿离开了维农山庄之后,干了什么?
设计思路:通过设置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华盛顿第一次离开后的活动其实就是思考北美独立战争的经过。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北美独立战争的经过
(合作探究)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取胜的主要原因?
学生:①战争的正义性;
②北美人民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③华盛顿正确领导,大陆军英勇作战;
④法国、荷兰等国援助美国。
问题三:1783年华盛顿辞去总司令的职务回到了维农山庄,但为何短短4年之后又再次出山?这次复出他又干了什么?
设计思路:这个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要求,因为初中阶段在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上要求较低,只是要求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就可以了,这符合“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1]的课程改革理念。但是在高中阶段美国《1787年宪法》是重点要求掌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阶段虽无需详细讲述这一知识,但还是要将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背景向学生解释清楚,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的认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具体解答这一问题,笔者是通过高中教材的一段材料实现的。
材料:
退居家乡的日子里,除了经营自己的庄园,华盛顿还在关注国家政治的变化。独立后的美国任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各州相对独立……政治混乱……政府软弱无能。
——《高中历史选修四》
学生:华盛顿第二次离开的原因——政府软弱,政治混乱。
华盛顿第二次离开后的活动——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并出任美国首任总统。
(合作探究)通过华盛顿两次离开又两次返回维农山庄,谈谈你对华盛顿人格魅力的理解?
学生:淡泊名利、追求民主、反对专制。
最后,通过对华盛顿人格魅力的解读,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升华。
三、教学反思
(一)取得的效果。
1.符合课程改革的创新理念,体现教学多样化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需要能适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的人。”[2]在课程改革中创新是改革的生命力,在本课教学中,笔者通过介绍华盛顿的生平活动与学生一起解读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的相关知识,突破了教材桎梏,创新了教学方式,实现了多样化教学。
2.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听故事,尤其是历史故事,因此这节课笔者通过讲述华盛顿与维农山庄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走神的情况,不仅如此,下课后,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拉着老师想多听听关于华盛顿的其他故事,还有的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华盛顿和北美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3.课后反馈效果良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课后笔者进行了练习反馈,学生的上课效率较高,准确率达到了90%,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基本实现。不仅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达到了,还引发了一些学生的深入思考,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了对“英国保留君主与美国华盛顿不做国王”的思考,这一思考已经超出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但这种深入思考、大胆怀疑无疑是值得提倡的,对他们进入高中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的相对狭隘性。
这种以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讲述历史的教学方式,虽然形式新颖,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但并不是对所有的历史教学内容都适用,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适用于某一历史事件,尤其是与重要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例如北美独立战争与华盛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克伦威尔,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而一些纯理论性的历史知识或历史事件中没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内容并不适用这一教学方式。
2.故事教学的度的把握。
故事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要注意度的把握。故事不能太多,否则会使学生忙于听故事,而忽略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喧宾夺主,与教学的初衷相违背。除了故事的引入的数量要严格限制以外,故事的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引入与教学无关的纯粹愉悦性质的故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而且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双重目的。
3.对选取的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进行一定的加工。
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并不能将人物的所有活动都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必须进行一定的加工。笔者在处理该课时,虽然是利用了华盛顿的生平,但由于华盛顿的故事太多,必须进行加工。在具体设计中,笔者截取维农山庄这个重要的节点,围绕它构建课堂教学,构思巧妙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可操作性强,实际效果好。
总之,历史教学不能故步自封,而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大力创新,勇于探索,这既是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利用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讲述历史,是创新教学的重要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1版).
[2]曲智敏.新课程改革下如何进行创新教学[J].考试(教研版),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