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十五年,我国基础教育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新局面,无论在办学条件、教育理论体系、课堂教学常规等方面都上升到了中国教育史上的新台阶。但兴喜之余,回望十五年走过的路再冷静思考,我们依然发现我们走过的路并不是一条理想的金光大道,我们的收获并不是希望中的满目秋实,一些旧的体制仍在顽固地束缚着我们,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思想理念仍在误导我们。中小学美术教育也一样,纠结在传统教育模式、旧课标与新课标之间显得踌躇迷茫,一些形式主义活动与课堂仍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蔓延疯长,这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下面就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什么是素质教育?它的基本目的和理念是什么?简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到底还提不提倡教学质量?我认为不管什么模式的教育都必须强调教学质量,不谈教学质量就会削弱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但是,我们必须给“教学质量”赋予丰富正确的含义,不仅语文、数学等要讲教学质量,美术、音乐体育也要谈教学质量问题。遗憾的是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现象中往往把考试科目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将教学质量概念狭义化,使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都在高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但我们基本上没有言行一致地搞素质教育的错位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对照的当今的教育现状,我们会无可奈何地感到我们所做的一切离《纲要》要求差距太远了!
与此同时,美术教育教学现象同样不容乐观,2001年颁发美术课标(实验稿)以来,由于美术课标(实验稿)将美术课程定位成人文性质、提倡综合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理念,使教師普遍把美术学科误解为陶冶学生情操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一些“非美术”课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美术学科特征和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含量。从全国和部分省市搞的“美术优质课大赛”可以看出,绝对化的形式主义课堂非常严重,将真实的课堂教学演绎成一个精彩表演的舞台,并误导着教学研究的方向。我觉得应该给“优质课”降温了,理由有以下四点:首先,优质课大多属于追求完美、表演性质较强的课堂,对美术教学实践引导作用并不大,教学实用性不强。其次,优质课的教学评价标准与体系不够完善、不准确、不科学。再次,优质课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最后,优质课对教师专业和教学水平并没有作出公正的评价。因此,反对追求完美精彩的形式主义课堂,将美术教学研究转向到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上来是我们当今迫切的任务。
二、美术教学目标的新构建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2011年发布的“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比较科学地界定了教学目标的含义,总体来讲,新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系统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四个部分。在我们常规化的教学之中,只有准确地认识美术课程指导理念和牢牢把握教学目标核心才会使我们课堂教学不会偏离方向。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往往被误解为“德育”范畴,其实人文素养虽然有德育的含义,但它的意义更广泛更深远。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性的尊重,以人为本。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素养既是社会文化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明程度的最高评价标准,因此,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人文素养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社会的需求。
人文精神是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以及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首先是语言,其次是美术。所以美术课程作为人文学科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使学生从文化的视野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并借助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批判塑造独立的人格。
(二)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目标,加拿大哲学家戴维.欧瑞尔在《科学之美》书中写到:如果科学就是追求真理的话,那么真理应该献身于美。也许没有艺术的美社会仍会继续发展前进,但我们的生活不会如此美好。1815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观众们都对先进的科技产品纷纷惊叹,但对大多数的产品外形设计、色彩搭配感到非常失望,甚至视为丑八怪,这一问题无疑只能由艺术家来解决。而我们国民审美能力普遍是很差的,极少有人能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欣赏大师的名画,就是对生活中的建筑、景观、服装包装等也不能用造型、色彩美学原理进行正确的评价。因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是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
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美术视觉性优势,运用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如形状、色彩、结构、空间等)和造型元素组成作品的基本原理(如统一、比例、对称、节奏、对比、和谐等)的美术语言,结合通俗易懂的美学知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科技文明发展到今天,没有人的智慧和想象力是不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则是人类特有的综合性本领。遗憾的是几千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缺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成为世界上非常缺失创造精神的民族。但非常幽默的是我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生活我们常见的优良产品是我们创造设计出来的吗?不是,大多是从国外模仿出来的,美国推出一款新的生活产品,我们最多只要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它“山寨”出来,但是,我们敢说我们仅仅是比美国落后两年吗?不能!当今世界,衡量财富的标准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作为社会的人综合发展程度。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国家或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基础,美术较之其他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更具优势。这是因为艺术活动本质之一就是创新与超越,美术活动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活动,而创新也只能建立在个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其次美术活动通常与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紧密相连的,这些心理因素都是创造力的基础。所以可以这样说,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既是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四)知识技能
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但较好地凸显了美术的学科性质,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技能。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文化知识(如美术史、美学、艺术常识、不同民族美术特征、著名画家及名画等相关知识)和美术专业知识(如色彩、素描、透视、解剖、构图等)两部分,技能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繪画、欣赏、手工、创作基本方法与技能。美术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未来从事社会活动必须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特征,因为美术的起源是离不开创作形态和实践经验的,从原始崖画、民间美术、宫廷美术再到现代主义美术都是一个反复练习和熟能生巧的过程。另外,美术种类(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因为构造的材料不同就决定了方法和工具的多种运用,必须在掌握了相关技能技法后才能进行创作。再者,美术是必须接触媒体的学科,包括传统煤材(如,笔、纸、颜料、刀、陶泥等)和现代媒材(如计算机、照相机等),各种媒材的使用掌握都需要人自觉动手自觉体验不断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学好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各行各业工作与实践中运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在用大浪淘沙的方式淘汰糟粕而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在中外几千年的教育改革和学科整合中,美术学科有幸被保留下来是因为它的核心就是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素养与能力。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美术知识与技能几个方面是学生将来在社会生活中不管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这也许就是美术学科的价值所在吧。
三、美术教学评价与课外活动思考
美术教学评价基本上是建立在美术教学目标“三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的,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状况,也要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养成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但从目前现况来看,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与状况仍然很不理想,虽然全国很多地方都作了一些探索研究与实践,但评价体系仍不够合理科学和实用。这是因为:美术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以分数定质量。所以太严密细化的评价方案往往操作繁琐不实用,概念化的等级评价和分数评价又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也缺乏说服力和有效性,这也是使美术教师会会受到不公正待遇重要原因之一。建议有关研究部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具有指导性和权威性的方案来,再由各地根据实践情况完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难题。
本人认为,这几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功利思想渗入太严重,它不但污染了学校这片纯洁的净土,还障碍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美术课辅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更应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不少地区打着搞美术特色学校、搞“一校一品”的旗号狭义化了美术教学的意义,一些学校创“剪纸”特色美术课就只教学生剪纸,搞“陶艺”特色就只教学生陶艺。凭什么不教学生国画、素描、设计等?这种做法既不合符美术教学思想与内容要求,也是不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更是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
现在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学生书画比赛真不少,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大多数比赛商业气息和人际关系气氛太浓烈。参赛要交参赛费、评审费、证书费(一些比赛还会给组织的教师一定经费提成),为了功利,很多学生参赛作品基本上是由教师修改完成的,主办单位评奖时还要看人情,甚至还有领导打招呼。这些乱象不但挫伤了认真工作的教师积极性,也伤害了学生纯洁的心灵,更重要的是污染了我们的育人环境。建议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各种学生比赛活动,还竞赛的公正与权威性。
在当今教育现况中,美术教育教学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以上仅是我对几个突出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虽然不够成熟,但我仍希望我这块“砖”能引出更多完美的“玉”出来,从而推动我们美术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一、“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什么是素质教育?它的基本目的和理念是什么?简而言之,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到底还提不提倡教学质量?我认为不管什么模式的教育都必须强调教学质量,不谈教学质量就会削弱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但是,我们必须给“教学质量”赋予丰富正确的含义,不仅语文、数学等要讲教学质量,美术、音乐体育也要谈教学质量问题。遗憾的是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现象中往往把考试科目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将教学质量概念狭义化,使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都在高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但我们基本上没有言行一致地搞素质教育的错位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对照的当今的教育现状,我们会无可奈何地感到我们所做的一切离《纲要》要求差距太远了!
与此同时,美术教育教学现象同样不容乐观,2001年颁发美术课标(实验稿)以来,由于美术课标(实验稿)将美术课程定位成人文性质、提倡综合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理念,使教師普遍把美术学科误解为陶冶学生情操和人文精神培养的课程,一些“非美术”课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美术学科特征和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含量。从全国和部分省市搞的“美术优质课大赛”可以看出,绝对化的形式主义课堂非常严重,将真实的课堂教学演绎成一个精彩表演的舞台,并误导着教学研究的方向。我觉得应该给“优质课”降温了,理由有以下四点:首先,优质课大多属于追求完美、表演性质较强的课堂,对美术教学实践引导作用并不大,教学实用性不强。其次,优质课的教学评价标准与体系不够完善、不准确、不科学。再次,优质课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最后,优质课对教师专业和教学水平并没有作出公正的评价。因此,反对追求完美精彩的形式主义课堂,将美术教学研究转向到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上来是我们当今迫切的任务。
二、美术教学目标的新构建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2011年发布的“新版美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比较科学地界定了教学目标的含义,总体来讲,新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系统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四个部分。在我们常规化的教学之中,只有准确地认识美术课程指导理念和牢牢把握教学目标核心才会使我们课堂教学不会偏离方向。
(一)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往往被误解为“德育”范畴,其实人文素养虽然有德育的含义,但它的意义更广泛更深远。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性的尊重,以人为本。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素养既是社会文化的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文明程度的最高评价标准,因此,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人文素养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社会的需求。
人文精神是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以及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首先是语言,其次是美术。所以美术课程作为人文学科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使学生从文化的视野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并借助文化观念的反思与批判塑造独立的人格。
(二)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社会的崇高目标,加拿大哲学家戴维.欧瑞尔在《科学之美》书中写到:如果科学就是追求真理的话,那么真理应该献身于美。也许没有艺术的美社会仍会继续发展前进,但我们的生活不会如此美好。1815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观众们都对先进的科技产品纷纷惊叹,但对大多数的产品外形设计、色彩搭配感到非常失望,甚至视为丑八怪,这一问题无疑只能由艺术家来解决。而我们国民审美能力普遍是很差的,极少有人能用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欣赏大师的名画,就是对生活中的建筑、景观、服装包装等也不能用造型、色彩美学原理进行正确的评价。因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是提高未来社会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
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美术视觉性优势,运用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如形状、色彩、结构、空间等)和造型元素组成作品的基本原理(如统一、比例、对称、节奏、对比、和谐等)的美术语言,结合通俗易懂的美学知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科技文明发展到今天,没有人的智慧和想象力是不行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则是人类特有的综合性本领。遗憾的是几千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缺少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成为世界上非常缺失创造精神的民族。但非常幽默的是我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生活我们常见的优良产品是我们创造设计出来的吗?不是,大多是从国外模仿出来的,美国推出一款新的生活产品,我们最多只要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它“山寨”出来,但是,我们敢说我们仅仅是比美国落后两年吗?不能!当今世界,衡量财富的标准不是时间的长短,而是作为社会的人综合发展程度。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国家或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基础,美术较之其他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更具优势。这是因为艺术活动本质之一就是创新与超越,美术活动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活动,而创新也只能建立在个性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其次美术活动通常与直觉、灵感、联想、想象紧密相连的,这些心理因素都是创造力的基础。所以可以这样说,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既是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四)知识技能
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但较好地凸显了美术的学科性质,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技能。美术基本知识包括美术文化知识(如美术史、美学、艺术常识、不同民族美术特征、著名画家及名画等相关知识)和美术专业知识(如色彩、素描、透视、解剖、构图等)两部分,技能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繪画、欣赏、手工、创作基本方法与技能。美术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未来从事社会活动必须的实践能力。
实践性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特征,因为美术的起源是离不开创作形态和实践经验的,从原始崖画、民间美术、宫廷美术再到现代主义美术都是一个反复练习和熟能生巧的过程。另外,美术种类(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因为构造的材料不同就决定了方法和工具的多种运用,必须在掌握了相关技能技法后才能进行创作。再者,美术是必须接触媒体的学科,包括传统煤材(如,笔、纸、颜料、刀、陶泥等)和现代媒材(如计算机、照相机等),各种媒材的使用掌握都需要人自觉动手自觉体验不断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学好美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各行各业工作与实践中运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一直在用大浪淘沙的方式淘汰糟粕而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在中外几千年的教育改革和学科整合中,美术学科有幸被保留下来是因为它的核心就是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素养与能力。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美术知识与技能几个方面是学生将来在社会生活中不管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这也许就是美术学科的价值所在吧。
三、美术教学评价与课外活动思考
美术教学评价基本上是建立在美术教学目标“三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的,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状况,也要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养成作出合理准确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和结果。但从目前现况来看,美术教学评价的方法与状况仍然很不理想,虽然全国很多地方都作了一些探索研究与实践,但评价体系仍不够合理科学和实用。这是因为:美术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科那样以分数定质量。所以太严密细化的评价方案往往操作繁琐不实用,概念化的等级评价和分数评价又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也缺乏说服力和有效性,这也是使美术教师会会受到不公正待遇重要原因之一。建议有关研究部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具有指导性和权威性的方案来,再由各地根据实践情况完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难题。
本人认为,这几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功利思想渗入太严重,它不但污染了学校这片纯洁的净土,还障碍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美术课辅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更应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不少地区打着搞美术特色学校、搞“一校一品”的旗号狭义化了美术教学的意义,一些学校创“剪纸”特色美术课就只教学生剪纸,搞“陶艺”特色就只教学生陶艺。凭什么不教学生国画、素描、设计等?这种做法既不合符美术教学思想与内容要求,也是不尊重学生兴趣和个性,更是违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
现在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学生书画比赛真不少,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但大多数比赛商业气息和人际关系气氛太浓烈。参赛要交参赛费、评审费、证书费(一些比赛还会给组织的教师一定经费提成),为了功利,很多学生参赛作品基本上是由教师修改完成的,主办单位评奖时还要看人情,甚至还有领导打招呼。这些乱象不但挫伤了认真工作的教师积极性,也伤害了学生纯洁的心灵,更重要的是污染了我们的育人环境。建议主管部门严格规范各种学生比赛活动,还竞赛的公正与权威性。
在当今教育现况中,美术教育教学的问题还不止这些,以上仅是我对几个突出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虽然不够成熟,但我仍希望我这块“砖”能引出更多完美的“玉”出来,从而推动我们美术教育教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