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黑潓江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罗素
  
  很多的时候,我常常站在窗前,久久地张望我脚下的这条母亲河——黑潓江。
  在久远的年代里,大理一直是云南重要的物资商品集散地。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和滇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就在大理交汇。“茶马古道”从大理往北,上丽江,过迪庆,进西藏,马帮源源不断将茶叶、布匹等商品运往藏区。从大理往西,另一条古道经由漾濞通往永昌,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进入了国境内最末的一段——永昌道,因为永昌道经过大理州永平县的博南山,当地人又把这段路称为“博南古道”。
  无论是“茶马古道”还是“博南古道”,从历史和地理地形上看,黑潓江峡谷是必经之路。炼铁,作为滇西经济发达带黑潓江河谷上的一个古老的小镇,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闪光的连接点,一个重要的马帮商贸集散地。无数年间。无数的马帮商队经由炼铁而过,足迹遍及黑潓江的两岸。并在境内留下众多的驿站、铺头。如今,那些店铺、客栈只能在乡村地名中寻到些许痕迹。这些从前马锅头歇脚的地方,它们的历史在各种传说中已变得支离破碎。茶马古道。这条中国最早通往境外的古老商道.它在炼铁在大理在云南的踪迹,渐渐随着马帮铃声,随同它的往昔消逝在时间流程中。很可惜,现在除了有马匹零星走在通往山区的古道外.很少有人在这条路上走。而欲按图索骥寻找它原始的遗存。便会困难重重。因为无数路段早已隐没在丛林、河滩、山野,更多的路段则已消失无形。在炼铁一个叫石明月的地方,有一段已经废弃的不足8尺宽的古道.路上的大石板像打磨过一样光滑。在几块石头上。马蹄足印有15厘米上下。深深的马蹄印积满尘沙,如果不加掏出,你几乎什么也看不出来。
  炼铁小镇原先只是一个自然村,毗邻黑潓江。据传,杜文秀起义占领大理后,从军库拿出二万斤生铁,运往该地冶炼,改建清初叶建成的神户铁索桥,故名。岁月更迭,神户铁索桥早被雨打风吹去,当初冶炼之地却繁衍出一户又一户的人家,朝观罗坪山顶云起云落,夕望黑潓江水潮起潮落。后来修了街衢,通了自来水,就成了一个洱海之源西部的重要集镇。
  炼铁很安静,只要你静下心来,慢慢体味,就能触摸到当地平民百姓的生活,就能找到令你久久回味的感动。游炼铁最好的方式是在小镇上住下来,哪怕只一夜,哪怕只是一个人在小镇的冷僻的街道上走一圈儿。
  街如一字长蛇形,与黑潓江水并行,柏油铺就的路面掩不住青山绿水的明媚。小镇每逢星期天赶集,彼时车马喧闹人声如潮,远远近近的农民背着箩筐背篼牵着骡马或乘农用车蜂拥而来。临街的店面都不大,亦素朴,多销售日用百货。农民将收获的粮食或栽种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卖掉后,就来换取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布帛绳索之类。间或几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簇拥着一台电话机。其中一人正给外出打工或求学的儿子和女儿通话。
  集市历时短暂,太阳刚偏西就散。外来人定要惊叹此种快刀斩乱麻的贸易方式。店铺却也不关,生意自然转为冷清,却一直要待到街灯熠熠生辉时方打烊。这段闲暇里,毗邻的店铺主人就当街搁上一张桌子,四个人围在一起搓麻将。也来钱,但不尚豪赌,意思而已。也有稳坐在店中看电视连续剧的,频道走马灯似的换。电视或大或小,却都装了闭路线。故小镇的上空见不着天线架子。
  人的生活,犹如街上的房屋建筑,平平淡淡随心所欲。本是一溜整饬的钢混房,突然斜刺里窜出一幢白族庭院,将原有的整饬扫荡殆尽。主人不以为不协调,他人亦不以为有碍观瞻。小镇人不穷不富,衣食无忧,虽不做豪墅宝车的美梦。却不乏城里人的享受。逢了假日,也常关了店门,携老婆孩子到城里四处转悠,甚而不惜多年积蓄举家外出旅游观光。
  小镇人皆喜“吹牛”——两个人碰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能闲扯上大半天。有时带了小孩在身边,小孩就抗议了,说你们大人怎么这么多话,张家媳妇能干不能干关你们什么事。大人就呵呵地笑,说你们小孩子懂什么。故小镇实是透明如水。即使枕边被窝里的私房话,不出三五日,暗里明里仍传得风风火火的。往往一件不足道的小事,经过辗转添油加醋,最后衍化为传奇似的故事。
  小镇人不乏进取心,于是将希望寄予儿女,就有了一些有造化的人家飞出金凤凰的。因此,漫步小镇,若碰上三五个架着眼镜谈吐不俗的青年,大可不必怀疑自己的眼睛。
  小镇委实小,抽支烟能反复来回几趟,但它却是古道社会风俗长卷上真实存在的一角。当夜幕降临,小镇亦如一枚七彩的贝壳,映着点点灯火悄然做着温馨斑斓的梦。
  小镇的日子,总是平平淡淡的,每天除了日出日落,人来人往,并不见得有多少新意,而我总是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自己寻找乐趣,我会面对着大山里弯曲的黑潓江水放声高歌,或者写些断断续续的诗歌,让感情的流水泻在那些白净的纸上;或者约上几个学生,沿江而上,在大山之间寻找失落千年的梦,让学生和我一起感受大山的灵气,感受日子中平平常常的真实。就这样,我的思想深深地扎进了这条江畔的土地。扎进了那一双双明净而清澈的眸子,扎进了那一颗颗善良而纯真的心灵。我很清楚,我走的每一步路,都无法割断与这块土地牵连的情丝,那里有我曾经快乐发亮的思想。
  只要在夏季,炼铁上空到处漂浮着一种潮湿而黏稠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我脚下的这条黑潓江上,江面上时常是一片片迷蒙的烟雨,江边的建筑和山峦亦如写意水彩中的涂抹,夏季的江水过早地混浊了,而两岸的菜地、草滩却嚣张地洇漫汪汪深绿。
  没有“长河落日圆”的黄昏,没有“潮涌一江平”的星夜,也没有“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早晨,可我还是常常站在窗前久久地张望脚下的这条江,这种张望除了季节传递的色彩变异和时光折射的世象斑斓以外,更多的是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守望。我知道我这么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在这块土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动力源于这条江对我的滋养,而无怨无悔则来自我对这条江的虔诚和探寻。
  这条江是颇有名的。黑潓江属澜沧江水系,是澜沧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剑川老君山及丽江罗凤山,流经丽江、剑川、洱源、漾濞、巍山、昌宁、南涧7个县,于南涧注入澜沧江。它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称为滇西高原的四条“姊妹江”。唐代宗大历十四年,曾被南诏王异牟寻封为“四渎”。干冬季节黑潓江虽不像另外“三渎”深沉狂暴。而每逢七、八月,亦不逊高原大江之色。它时而满川洪涛,时而一江雪浪:时而如霹雳轰鸣,时而若万马奔腾,以摧枯拉朽之势,移山填海之姿,奔流在莽莽的横断山脉中。沿江两岸,或乱石嵯峨,云飞雾腾,江风啸啸;或苍翠青山,松涛阵阵,秀色宜人。   这条江所孕育的传说让人不胜唏嘘。黑潓江东面有一座山。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有载:“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鸟吊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呼鸣啁哳。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鸟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因名吊鸟。”而当地口耳相传的却是在很古的时候,鸟吊山上繁花似锦,风景极美,是鸟儿的乐园。每年中秋前后,百鸟来这里朝拜鸟王——凤凰。有一次,正当百鸟与凤凰歌舞欢宴之时,天气突然变冷,山上卷起漫天大雪,众鸟冻坏了,凤凰便拔下自己的羽毛,分给众鸟御寒,并让它们迅速飞走。当百鸟全部安全飞走时,凤凰的羽毛已被拔光,再也无力抵抗风雪的侵袭,最后冻死在鸟吊山上了。从此,每年中秋前后,众鸟便从四面八方飞来哀悼。每当在夜雾弥漫而又没有月光的夜里,空中时时传来急促凄厉的鸟鸣声。据说那是众鸟在哭凤凰。当众鸟看见鸟吊山上的火光,便误认为是凤凰的羽毛,于是争先恐后地飞向山顶,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鸟是有灵性的,一条奔流的江必定是有灵魂的,被这条江浸润的人们更是爱憎分明。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晚。黑潓江畔的沙凤村,忍无可忍心怀不平的200多憨厚老实的乡民在吴大发、傅小八带领下,群起而烧毁天主教堂,将勾结恶霸、霸占土地、强迫村民入教、强奸妇女的法国传教士和华人司铎张若望等人杀死。此事震动朝野,法国副主教罗尼亲自过问,清廷责成云贵总督岑毓英查办……无数乡民血淋淋的头颅谱写了一曲不畏强暴、惊天动地的壮歌。
  刚烈和悲壮只是一个侧面,远远不能概括这条江的秉性。我曾经在这条黑潓江边,遭遇了这样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老人。瘦小精干的身材,咂巴着一个旱烟锅。深邃的眼神让人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他曾参加过在这条江畔最早诞生的滇桂黔“边纵”第七支队,屡立战功,一条腿伤残。云南和平解放后他解甲归田,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造反派为了整倒他为其当过贴身警卫的一个“边纵”老领导,从遥远的省城昆明气势汹汹来到黑潓江畔,对他使尽伎俩威逼利诱刑讯逼供,受尽百般凌辱的他愣是没在“黑材料”上签半个字。后来,老领导复出,专程来看他,问他有什么要求尽管提。他说,我没什么要求,我只认定你是个好人,他们再怎么整我,打死我,我都是这句话。换了其他这儿任何人也都会这样,你信吗?老领导激动得声音发颤:我信!我信!……老人拒绝了老领导的美意,继续在这条江边放牧着相依为命的几十只山羊直到去世。
  据说,老领导回去省城前,曾在黑潓江边长跪不起……
  老人这一种坚毅和忍耐的牺牲,恰恰是这条江性灵的挥洒和沉积。
  一条与众不同的江,必定会留下一个个神奇的惊叹号,她的神奇里,自有嫉恶如仇的刚烈、见惯生死变化后波澜不惊的淡定从容和历经沧桑后的平和,让人们始终不敢对它有丝毫的小觑。
  滔滔的黑潓江自北向南,滚滚奔流。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类的历史在不断地融入这条流淌不息的江,而她也就承载起越来越多的人文重量。如果说,这是一种真切绵长、深沉而和谐的生命音韵的话,那么,这种音韵,自然是需要用心去聆听,用生命去感受的。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人们祖祖辈辈在黑潓江两岸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愉快地收获。清澈的江水,浇灌了果林,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浇灌了禾苗,农民丰收了;滋润了两岸大地,草绿了,花红了……
  确实,一条江其实就是一部流动的史书,注定了要拥有与时代渗入、融合的命运和权利。在今天,当农耕文明时代迈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时刻,关注和张望一条江,关注她曾经有过的璀璨和辉煌和展望她的未来,理应成为一种理性意识的必然。
  走近黑潓江,在这个日渐喧嚣的时代,让人还能感觉到纯真的自然生态之美。较之于那些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比之于霓虹闪烁的街市,能给人以一份独特的宁静。站在堤岸上,看眼底的江流一圈圈地回旋,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粼粼波光幻化出一个想象中的世界,直抵内心,那怕是片刻,也是一份醉心的惬意。
  在炼铁的一个叫翠屏的村口,我陪着大理州的知名作家李智红、赵敏、铁栗老师等人注视那条江。潮湿的河谷热风,江边的小草、柳枝依然漫不经心地梳理着青裳,或者很滋润地在风中扬起柔美的身姿。凝神中,我似乎还听到了枝头小鸟的欢叫,他们大概在沐浴着和煦阳光的浅滩上,找寻到贪嘴的小虫子吧?目光滑过江面。镶满江边的青草,绿油油的稻田,披红戴绿的矮树丛,身后是抖擞笔直的松林,再远处,红褚色的山体点缀着片片青葱,浮云从山顶倾泻而下,层层堆叠着,流淌着,浸润着眼前这条江。
  “这是最富生命铿锵的一条江,这是诗意泛滥的一条江。”“江水的命运就是流淌,永远不会在哪里停留下来,它有某种让人惊叹的力量。”毕竟是作家,出语就与众不同。
  而我则想说,生命诚然是一条江,但她应该发源于心底,蜿蜒于天地。只有心泉不枯竭,生命才可延续。
  我以守望的姿势站在高原,守望我的母亲河——黑潓江。
其他文献
再访青松岭  1990年我回故乡探亲,6月9日上点苍山西南麓观音山游玩,在经过“赤松①园”时,无意间发现一株7米多高的松树半腰树枝上垂吊着一串串交尾的蝴蝶,每串上千,仅一棵松树上竟有上万只蝴蝶。串串蝴蝶的翅膀全是紫色黄斑,美丽壮观极了。这是一片人工种植的华山松,当地人称它为“赤松园”,分布在观音山岭下部。林地旁有一条苍山引来的清泉萦绕,茂林葱郁,紫雾缭绕。“吃松园”下边的箐坡、渠旁长满了核桃、板栗
期刊
马鹿塘情思    马鹿塘是位于点苍山西坡的一个独家村,是我所知道的点苍山之麓有人居住的最高的地方。  从我的老家,也就是点苍山西坡的著名断裂大峡谷——崖桥出发,沿着盘旋而上的崎岖山径,大约还要往上跋涉五六公里远近,才能到达马鹿塘这个隐藏在深山大壑腹地的孤零零的独家村。从地形地貌上看,马鹿塘是一片静静地躺在深山大峡中的相对平缓的斜坡地带:其背后是横空出世、直插云霄的点苍山的重峦叠嶂,右边则是崖桥上段
期刊
2005年9月13日晚,民进大理州委秘书长打电话告诉我杜乙简先生与世长辞,我的心中马上充盈着深深的悲痛和缅怀之情,心中想起这样一句话:人间少一宗师,天堂多一仙家。  杜乙简先生是中国著名书法家,是大理民进的奠基人,为大理民进地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教育战线上的辛勤耕耘,广博豁达的学识人品,及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为大家树立了榜样,特别是他独特的书法艺术和诗词才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
期刊
从南涧县城出发,沿214线国道,一路向南,经过28公里,就到了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宝华镇。极目四顾,遍野皆绿,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    襟喉之地的和谐新镇    镇如其名,宝华,一个物华天宝之地。这里气候宜人、景色秀美、资源丰富。位居南涧县境中部偏东,东与无量乡和弥渡县牛街乡接壤,北与南涧镇相连。境内地形地貌复杂,高山、河谷、相互交错,属高海拔、低纬度内陆地区。适宜种植烤烟、啤大麦、包谷、蔬菜、
期刊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在我幼小的记忆里,老是印着那首奶奶给我唱了不知多少遍的儿歌。  我家住在草海边。每到秋天,我和阿兰都要回到草海边的老家住上几天,一来回家看看老人和亲戚,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锣锅饭和嫩生生的谷花鱼,顺便要几个南瓜,几串包谷回城,让一切都回到最初,回到纯粹和无邪。二来去看看草海的飞鸟,拍上几张照片,或者拍摄一段录像回来让一家人反
期刊
近几年来,对名曲《小河淌水》的源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甚至诉诸法律。艺术作品的学术分歧诉诸法律,往往是艺术家的一种无奈,抑或是悲哀。法律也许能解决一些明显、简单的权属问题,但它恐怕很难真正揭示艺术上的传承因果,创作上的心理奥秘,也很难有利于艺术家的创作心态与和谐共荣。我们希望还是尽量在“百家争鸣”的平台上探讨。  目前,学界对《小河淌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它的乐曲原型,即1947年尹宜公整理、改编、
期刊
民间传说故事还有“真”和“假”的区别,这似乎是个很难识别的问题。因为传说故事一般都并非真人真事,而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艺创作。但真正的民间传说故事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它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反映了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理想愿望等等,故事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却是生活的真实,具有多学科的价值。而另一类貌似民间传说故事的个人创作,则多半只基于个人的认识水平,
期刊
对于史小溪,我是未见其文先闻其声的。他到大理来,我们一起在洱海边的一家酒店喝酒,酒到浓处,面色微酡的他,突然间兴之所致唱起了陕北民歌信天游。他的嗓音是最正宗的陕北嗓音,刚烈、激昂、雄浑,粗犷中带着温情,唱到高亢处他突然把头微微偏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倾间便产生了一种直抵人性深处的光辉。我凝神看他,动心于这位陕北汉子脸上那种笑,总想找一个词来形容它。后来,接到了他寄来的他的散文作品,其中《纯朴的阳光》
期刊
一    雨季终于过去,天干了,高了。在我走过的一些泥泞的路上,风卷起了一些灰尘,我看见了一些脚印在飞舞,一些过去的事被磨平,粉碎,重组,幻成虚无的飘散。一些像我一样在上面走过的人,他们的脚印化成一股灰白色尘气,扭动,挣扎,然后散落在看不见的各处去了。  惊恐之余发现,我们经过的多少日子是这样地轻和薄,就像尘埃一样。前些日子,在雨后的路上,看到地上的脚印,新鲜,深深浅浅,各种花纹,水做的花纹,向我
期刊
一    离开大理  又去大理  我坐在飞机上  脑中始终盘旋一个问题  大理的魅力与日俱增  大理的魅力无与伦比  大理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此时  飞机的隆隆声  似乎已不复存在  我好像一直徜徉在银苍玉洱  那“皇家寺院”的钟声  又在耳边响起    二    有人从金庸的小说了解大理  有人因“风花雪月”迷恋大理  是啊  下关的风  上关的花  苍山的雪  洱海的月  如诗如画尽收眼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