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淮北市2006年夏季猪高热病流行情况调查进行总结,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此次猪高热病虽然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但可防控性较强,只要注重科学管理,疫苗使用切实到位,基本上可预防此病发生。
关键词 猪高热病;情况调查;安徽淮北
2006年入夏,安徽省自南向北发生较大面积猪高热病。淮北市自6月初开始有部分地区少量发生,至7月中旬呈现较大范围流行,波及一县二区,但比较省内其他地区,此病在淮北市发生流行,具有时间迟、持续期短及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低等明显特点。笔者针对淮北市此次猪高热病疫情做了如下调查分析。
1流行情况调查
1.1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相关信息通报,我省南部猪高热病于5月中旬即进入暴发期;我市则于6月初才开始由濉溪县兽医院首次报告病例,该县南部五沟等镇部分村庄开始出现数十头病例,至6月底,除烈山区外,其余县区陆续报告本病发生流行。8月中旬流行基本结束,流行周期约为2个月左右,流行时间在全省较晚。
发病症状:与多数地区报道相似,发病急、传播快,体温40~42℃左右,稽留热型,强退热后,次日又反弹;病猪表现厌食或者废食,精神沉郁,倒卧,嗜睡,不愿活动;全身发红,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呼吸喘促,咳嗽病情长者,皮肤有明显败血性变化,耳朵及下肢部分呈蓝紫色,孕猪半数以上出现流产、死胎等。病理剖检心、肝、脾、肾等多脏器均可见大量出血斑点、败血性疫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同时,很多病例表现出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情况。
发病率调查:据在百善等6个乡镇12个散养户发病村统计,存栏猪1 260头,共发病570头,存栏发病率45%;死亡315头,死亡率55.3%,仔猪死亡率可达100%。市郊20个猪场监测,总存栏3.5万头,发病场4个,均为较小规模场,发病猪1 100头,死亡510头,淘汰350余头,死淘率80%以上。
1.2治疗效果
各地兽医采用以下治疗方法进行对症治疗:①退烧药 地塞米松 抗生素,按常规治疗连用3d。②黄芪多糖(干扰素) 磺胺甲氧嘧啶 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用3d。③黄芪多糖 头孢胺苄,每天1次,连用3d。④对尚未出现症状的猪群,在饲料中加喂抗生素,如每千克饲料加土霉素1g,并辅助中成草药、维生素制剂、输液等其他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佳。
2调查结果分析
(1)猪高热病在近年夏季已连续多年发生,季节性较强,危害十分严重;同时本病混合感染率高,治疗效果差,野外遗毒较广,已成为今后危害严重有明显季节性的常发疫情。
(2)该病对不同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夏秋高温季节多发,常规治疗效果很差,病程一般7~10d,15d以上病例大多可耐过而康复。发病率达10%~30%,病死率达30%~50%,小猪死亡率比大中猪高。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可通过空气传播,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特别是病死猪及其产品的贩运和销售是造成本次疫情的快速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
(3)本次猪高热病往往继发猪葡萄球菌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并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常常导致非典型猪瘟发病率增高,给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从而导致死亡率上升。
(4)我市规模猪场众多,规模养殖比重约占60%以上,规模化程度在全省相对领先,科学养猪水平也相对较高,散养户近年来已大幅减少,多数猪场平时便注重对各类疫病的免疫预防。本次疫情发生前,多数猪场已经从不同途径购买疫苗自防,并在疫情期间采取了自行封闭和加强管理、消毒等措施。因此,规模猪场发病较少。相反,农村散养猪户及管理不善的小规模养猪户,因养殖水平低,基本未注射过疫苗,从而发病较多。因此,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科学防治、实行有效消毒及控制猪只随意流动,并做好防暑降温不失为防止猪高热病的有效措施。
(5)根据我市发病率低等特点,我们认为本病可防控性较强,只要注重科学管理,疫苗使用切实到位,基本上可预防本病发生。因此,应采取切实防控措施,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健康发展。
3参考文献
[1] 徐伯贞.夏季猪高热病的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2006(11):130-131.
[2] 邹学刚,吴继先,侯国帅,等.猪高热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中国牧业通讯,2007(12):93.
[3] 唐式校,汪秀菊,王军伟.防控“猪高热病”的综合措施[J].肉类研究,2006(7):3-4.
[4] 程金玉.中西结合治疗猪高热病验方[J].今日畜牧兽医,2007(6):24.
[5] 郑芹,郭万正,胡立学.猪“高热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07(6):21-22.
[6] 樊敏娥,王霞,岳增院.猪“高热病”的诊断和防治[J].动物医学进展,2007(5):117-118.
[7] 葛仙德,吴洲斌,陈广.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75.
[8] 林荣君.猪“高热病”的诊治与防控[J].中国畜禽种业,2007(6):68.
关键词 猪高热病;情况调查;安徽淮北
2006年入夏,安徽省自南向北发生较大面积猪高热病。淮北市自6月初开始有部分地区少量发生,至7月中旬呈现较大范围流行,波及一县二区,但比较省内其他地区,此病在淮北市发生流行,具有时间迟、持续期短及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低等明显特点。笔者针对淮北市此次猪高热病疫情做了如下调查分析。
1流行情况调查
1.1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相关信息通报,我省南部猪高热病于5月中旬即进入暴发期;我市则于6月初才开始由濉溪县兽医院首次报告病例,该县南部五沟等镇部分村庄开始出现数十头病例,至6月底,除烈山区外,其余县区陆续报告本病发生流行。8月中旬流行基本结束,流行周期约为2个月左右,流行时间在全省较晚。
发病症状:与多数地区报道相似,发病急、传播快,体温40~42℃左右,稽留热型,强退热后,次日又反弹;病猪表现厌食或者废食,精神沉郁,倒卧,嗜睡,不愿活动;全身发红,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呼吸喘促,咳嗽病情长者,皮肤有明显败血性变化,耳朵及下肢部分呈蓝紫色,孕猪半数以上出现流产、死胎等。病理剖检心、肝、脾、肾等多脏器均可见大量出血斑点、败血性疫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同时,很多病例表现出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混合感染情况。
发病率调查:据在百善等6个乡镇12个散养户发病村统计,存栏猪1 260头,共发病570头,存栏发病率45%;死亡315头,死亡率55.3%,仔猪死亡率可达100%。市郊20个猪场监测,总存栏3.5万头,发病场4个,均为较小规模场,发病猪1 100头,死亡510头,淘汰350余头,死淘率80%以上。
1.2治疗效果
各地兽医采用以下治疗方法进行对症治疗:①退烧药 地塞米松 抗生素,按常规治疗连用3d。②黄芪多糖(干扰素) 磺胺甲氧嘧啶 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用3d。③黄芪多糖 头孢胺苄,每天1次,连用3d。④对尚未出现症状的猪群,在饲料中加喂抗生素,如每千克饲料加土霉素1g,并辅助中成草药、维生素制剂、输液等其他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佳。
2调查结果分析
(1)猪高热病在近年夏季已连续多年发生,季节性较强,危害十分严重;同时本病混合感染率高,治疗效果差,野外遗毒较广,已成为今后危害严重有明显季节性的常发疫情。
(2)该病对不同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夏秋高温季节多发,常规治疗效果很差,病程一般7~10d,15d以上病例大多可耐过而康复。发病率达10%~30%,病死率达30%~50%,小猪死亡率比大中猪高。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病可通过空气传播,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特别是病死猪及其产品的贩运和销售是造成本次疫情的快速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
(3)本次猪高热病往往继发猪葡萄球菌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并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常常导致非典型猪瘟发病率增高,给临床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从而导致死亡率上升。
(4)我市规模猪场众多,规模养殖比重约占60%以上,规模化程度在全省相对领先,科学养猪水平也相对较高,散养户近年来已大幅减少,多数猪场平时便注重对各类疫病的免疫预防。本次疫情发生前,多数猪场已经从不同途径购买疫苗自防,并在疫情期间采取了自行封闭和加强管理、消毒等措施。因此,规模猪场发病较少。相反,农村散养猪户及管理不善的小规模养猪户,因养殖水平低,基本未注射过疫苗,从而发病较多。因此,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科学防治、实行有效消毒及控制猪只随意流动,并做好防暑降温不失为防止猪高热病的有效措施。
(5)根据我市发病率低等特点,我们认为本病可防控性较强,只要注重科学管理,疫苗使用切实到位,基本上可预防本病发生。因此,应采取切实防控措施,确保生猪生产稳定健康发展。
3参考文献
[1] 徐伯贞.夏季猪高热病的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2006(11):130-131.
[2] 邹学刚,吴继先,侯国帅,等.猪高热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控措施[J].中国牧业通讯,2007(12):93.
[3] 唐式校,汪秀菊,王军伟.防控“猪高热病”的综合措施[J].肉类研究,2006(7):3-4.
[4] 程金玉.中西结合治疗猪高热病验方[J].今日畜牧兽医,2007(6):24.
[5] 郑芹,郭万正,胡立学.猪“高热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07(6):21-22.
[6] 樊敏娥,王霞,岳增院.猪“高热病”的诊断和防治[J].动物医学进展,2007(5):117-118.
[7] 葛仙德,吴洲斌,陈广.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75.
[8] 林荣君.猪“高热病”的诊治与防控[J].中国畜禽种业,200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