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取传统文化养分,是把好的东西导引到现实中来,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学校管理中,也应该充分运用儒家文化,从中吸取思想精华,以此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用“修身之道”提升学校管理能力
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想的实现必由“修身”所得。在儒家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修身是成为“圣人”的起点,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维护家庭和睦乃至实现治国安邦的根本。在当今时代,修身是立命之本,学习是养德之基。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积极投入到全民终身学习之中,坚持慎独其行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砥砺自身的心智和品行,做到知行合一,在不懈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要树立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它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如今大力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正是以“德”为政的具体体现。学校管理者只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身作则为教职工做出表率,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若能努力践行儒家的修身之道,不断地克己修身,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历练自己,就能增长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人,达到以身立教的目的。
用“仁爱之心”激发立业干事热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对“仁”的经典诠释。“仁”即“爱人”“仁爱”。仁者爱人,所谓“泛爱众而亲仁”。“仁爱”就是指“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通俗地讲,爱人就是要以人为本,承认人的地位和尊严,要顾及他人的利益需求,要关心和尊重他人。因此,在学校管理中,首先要尊重人,善待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民主管理,不能“一言堂”,即使师生有不足之处,也不要无端地指责、羞辱,要以恭敬之心善待他人。其次要容纳人,宽容人。人与人之间要多点理解、少点责备,多发现教师的长处,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要能包容。不能为一己之利,而失大体。再次要取信人,信任人。校长要凡事必虑,但不必凡事必躬,做到管大放小,能放能收。要以诚待人,唯贤是用,知人善任,上下级之间要营造心照不宣的气场。另外要恩惠人,感激人。作为领导要用宽惠之心对待所有的下属,多为他人排忧解难,在学校制度框架内对教师进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管理者主动密切与教师的关系,用真爱打动教师,用真情感动教师,真真切切地走进教师中间,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领会到工作的幸福感,从而更加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追求卓越。
用“中庸之法”妥善处理各种纷争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精粹,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太平和合的境界,并非时下少数人错误理解的“和事佬”“和稀泥”的处世观念。“和为贵”的中庸思维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中国的“和”文化总结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可见用“和而不同”的方法不仅可以系统地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处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用于学校管理可调整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里,不同意见的分歧、观点的碰撞、利益的不公、分配的不均时常会出现,我们用“和而不同”的方法加以管理,就能求大同,存小异,化解矛盾,达到和善。
从中庸中我们还可以借鉴“过犹不及”的思想方法管理学校事务。子曰“过犹不及”。适其时,取其中,合其道,执经而达权,中庸之道的实质是讲求合理与适度。任何事物都要寻求一个合理的范围,不偏不倚。“中”可以理解为“度”。在管理中,也要讲求“适度”,超过“度”,就是“过”,达不到“度”就是“不及”。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依法依规就是“度”,守住道德底线就是“度”,符合情理就是“度”。要把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性操作结合起来,把社会的约束与本人的自律结合起来,把整体利益和个体的需求结合起来,寻找最佳契合点,达到适度管理的良好效果。
用“忠信之本”凝聚合作共事力量
儒家“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上下之间、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忠”,要体现在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使臣以礼”,坚持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拥戴。作为教师的“忠”要体现在忠心于事主,尽忠于工作,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工作,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竭尽全力做好份内的每件事,树立集体主义观念,识大体,顾大局,维护学校声誉,关心学校发展,干群一心、上下一致,产生正能量,形成良好的合作共事的氛围。
干群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互信关系,首先是守信,其次是信任。守信用、讲诚信,为万事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校长对教师要有信任感,敢于放权,大胆用人,相信教师,依靠教师,最大限度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形成一种共同谋事、和谐共事、一起成事的做事文化。校长要“言必信,行必果”,有制度要遵守,有计划要实施,有决策要执行,有承诺要兑现,一言九鼎,不开“空头支票”。用诚实守信的行为感染教师,凝聚能干事、干成事的力量。
用“礼孝之行”挖掘学校德育内涵
“礼孝”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内容,千古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它作为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尤其在青少年中要大力弘扬。因此,培养懂礼貌、守孝道的青少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学校要大力宣传“礼孝”文化。把“礼孝”作为校园主题文化进行打造,充分利用墙壁、宣传橱窗,将古代有关“礼孝“的典故配以图片进行展示,营造一种浓厚的“礼孝”文化氛围,让师生耳闻目染,受到传统道德的感染。其次,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礼孝”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成人礼”,走进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为父母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参加不同形式的礼仪活动,让学生亲躬力行,感受体验,学会知礼节、守孝道、尽孝心,真正领悟“百善孝为先”的真谛。让“礼孝”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不仅能丰富学校德育内容,还能打造学校特色亮点,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操守,培养了师生良好的品格。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而,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只要善于从儒家文化中吸取适于调整社会关系和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的精华,科学地应用于管理实践,就一定能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促进学校管理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王博,广东省汕头市渔洲中学;陈慧海,湖北省武汉市双柳教育总支)
(责任编辑 杨万军)
用“修身之道”提升学校管理能力
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想的实现必由“修身”所得。在儒家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修身是成为“圣人”的起点,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维护家庭和睦乃至实现治国安邦的根本。在当今时代,修身是立命之本,学习是养德之基。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积极投入到全民终身学习之中,坚持慎独其行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砥砺自身的心智和品行,做到知行合一,在不懈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要树立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它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如今大力提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正是以“德”为政的具体体现。学校管理者只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身作则为教职工做出表率,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若能努力践行儒家的修身之道,不断地克己修身,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历练自己,就能增长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人,达到以身立教的目的。
用“仁爱之心”激发立业干事热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对“仁”的经典诠释。“仁”即“爱人”“仁爱”。仁者爱人,所谓“泛爱众而亲仁”。“仁爱”就是指“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通俗地讲,爱人就是要以人为本,承认人的地位和尊严,要顾及他人的利益需求,要关心和尊重他人。因此,在学校管理中,首先要尊重人,善待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实行民主管理,不能“一言堂”,即使师生有不足之处,也不要无端地指责、羞辱,要以恭敬之心善待他人。其次要容纳人,宽容人。人与人之间要多点理解、少点责备,多发现教师的长处,对持不同意见的人要能包容。不能为一己之利,而失大体。再次要取信人,信任人。校长要凡事必虑,但不必凡事必躬,做到管大放小,能放能收。要以诚待人,唯贤是用,知人善任,上下级之间要营造心照不宣的气场。另外要恩惠人,感激人。作为领导要用宽惠之心对待所有的下属,多为他人排忧解难,在学校制度框架内对教师进行精神或物质的奖励。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管理者主动密切与教师的关系,用真爱打动教师,用真情感动教师,真真切切地走进教师中间,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领会到工作的幸福感,从而更加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追求卓越。
用“中庸之法”妥善处理各种纷争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精粹,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太平和合的境界,并非时下少数人错误理解的“和事佬”“和稀泥”的处世观念。“和为贵”的中庸思维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中国的“和”文化总结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可见用“和而不同”的方法不仅可以系统地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处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且用于学校管理可调整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里,不同意见的分歧、观点的碰撞、利益的不公、分配的不均时常会出现,我们用“和而不同”的方法加以管理,就能求大同,存小异,化解矛盾,达到和善。
从中庸中我们还可以借鉴“过犹不及”的思想方法管理学校事务。子曰“过犹不及”。适其时,取其中,合其道,执经而达权,中庸之道的实质是讲求合理与适度。任何事物都要寻求一个合理的范围,不偏不倚。“中”可以理解为“度”。在管理中,也要讲求“适度”,超过“度”,就是“过”,达不到“度”就是“不及”。因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依法依规就是“度”,守住道德底线就是“度”,符合情理就是“度”。要把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性操作结合起来,把社会的约束与本人的自律结合起来,把整体利益和个体的需求结合起来,寻找最佳契合点,达到适度管理的良好效果。
用“忠信之本”凝聚合作共事力量
儒家“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做事的行为。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上下之间、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忠”,要体现在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使臣以礼”,坚持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拥戴。作为教师的“忠”要体现在忠心于事主,尽忠于工作,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工作,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竭尽全力做好份内的每件事,树立集体主义观念,识大体,顾大局,维护学校声誉,关心学校发展,干群一心、上下一致,产生正能量,形成良好的合作共事的氛围。
干群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互信关系,首先是守信,其次是信任。守信用、讲诚信,为万事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学校管理角度看,校长对教师要有信任感,敢于放权,大胆用人,相信教师,依靠教师,最大限度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形成一种共同谋事、和谐共事、一起成事的做事文化。校长要“言必信,行必果”,有制度要遵守,有计划要实施,有决策要执行,有承诺要兑现,一言九鼎,不开“空头支票”。用诚实守信的行为感染教师,凝聚能干事、干成事的力量。
用“礼孝之行”挖掘学校德育内涵
“礼孝”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内容,千古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它作为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尤其在青少年中要大力弘扬。因此,培养懂礼貌、守孝道的青少年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学校要大力宣传“礼孝”文化。把“礼孝”作为校园主题文化进行打造,充分利用墙壁、宣传橱窗,将古代有关“礼孝“的典故配以图片进行展示,营造一种浓厚的“礼孝”文化氛围,让师生耳闻目染,受到传统道德的感染。其次,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礼孝”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成人礼”,走进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为父母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参加不同形式的礼仪活动,让学生亲躬力行,感受体验,学会知礼节、守孝道、尽孝心,真正领悟“百善孝为先”的真谛。让“礼孝”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不仅能丰富学校德育内容,还能打造学校特色亮点,更重要的是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操守,培养了师生良好的品格。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而,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只要善于从儒家文化中吸取适于调整社会关系和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的精华,科学地应用于管理实践,就一定能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促进学校管理迈向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王博,广东省汕头市渔洲中学;陈慧海,湖北省武汉市双柳教育总支)
(责任编辑 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