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斯·哈尔斯:让欢乐漫出心口

来源 :学苑创造·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NU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喜欢取半身近景构图,特别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
  暑假来了,如果把快乐的暑假时光比作艺术史上的一个时期,那肯定是巴洛克时期(公元17世纪左右),因为那段时间艺术世界才开始出现了普通人的“欢笑声”,而这一切的原点还要从达·芬奇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说起。
  在此之前的“黑暗的中世纪”,画家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带任何表情,欢喜之情更是无从寻觅,达·芬奇想要改变现状,于是有了《蒙娜丽莎》。但《蒙娜丽莎》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它的原名是《乔孔达(Gioconda)》,意思是“欢笑的女人”,也是丽莎夫人姓氏的变形写法(丽莎夫人姓乔孔多Giocondo,将结尾的字母“o”改为字母“a”后更有女性色彩)。不知是为了掩盖什么还是为了避免歧义,后来的法国收藏家们把这幅画的名字改成了《蒙娜丽莎》,意思是“丽莎夫人像”,这次更改使世人产生了无限遐想,都想弄清其中的秘密,但目前依旧是个谜。
  其实在西方绘画史上,还有很多杰出的画作同《蒙娜丽莎》一样有着扑朔迷离的故事背景。其中有这么一位巴洛克画家——弗兰斯·哈尔斯就画了一幅有故事的《弹曼陀林的小丑》。
  初看这幅画的人大多会被这个小丑的可爱笑容迷住:他正在为心爱的人弹琴,弹到忘情处猛然回首,眉眼和发梢都跳起了舞。他眼望右上方,脸涨得通红,嘴角不禁扬起,欢笑从心里溢了出来。
  画家哈尔斯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时刻:小丑那衣服上的红色花边一气呵成,蜿蜒曲折得像在画布上跳华尔兹,而他那卷曲的头发也舞动得快意十足。看得出哈尔斯在创作时,整个人都是欢乐的。
  画中人真是个小丑吗?其实,叫他“小丑”是因为翻译上出了问题,人们便将错就错,沿用至今。翻译错了的还有他手上弹着的那把琴。我们一般叫它“曼陀林”,但在1623年哈尔斯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它还没被发明出来,画中的琴是曼陀林的前身——鲁特琴。
  在西方绘画中,鲁特琴的象征意义极为丰富,其中最著名的说法是“它能奏出天国的福音”。那画中人到底是什么身份?我们不妨如侦探一样,好好探究一下这幅画吧!
  根据测量,画中人的手臂和躯干都有两个头长,以此可以推测出他的身高在1.2米左右。难道他患了侏儒症?让我们确信他并非普通人的证据还有他胸前的金色纽扣,尽管当时的人们喜欢穿钉着大纽扣的衣服,但显然这颗纽扣太大了。
  再看看他穿的衣服,红黑相间或红金相间,花哨得像演出服。如果我们多看看当时的肖像画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宫廷愚人的服装,而宫廷愚人尽管身居宫廷却得不到尊重。
  哈尔斯同时期还画过几幅主题相似的作品,名字全部叫作《鲁特琴演奏者》,主人公都是宫廷愚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能从画上看到有关宫廷愚人的意象:表演用的华服、陪酒用的酒杯、酒后涨红的脸。在订购画作的贵族老爷眼里,这些宫廷愚人就是逗人开心的玩物,他们在画里笑得越欢,就越让人满意。但同时,这些贵族老爷又把画中人憨憨的笑脸当作训诫,告诉自己的子孙,万不可学他们那没头没脑的样子。
  当时的艺术世界作风就是如此虚伪,在欢笑声的背后,是对欢乐的奴役。而达·芬奇之所以要画出女子的美丽笑颜,也是为了和画作的订购者们抗争。因为在那个时代,肖像中的女子往往是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好像失了魂的布偶。可是,达·芬奇偏要让她们笑起来,发自内心的欢笑才能让画中人获得蓬勃的生命力。同样,哈尔斯也让他笔下的宫廷愚人显得灵动、自然、由心而笑——他确实身份卑微,但不谄媚。
  那画中的人物到底在看什么呢?是什么使他眉开眼笑?这依然是个谜,但我们相信那一定是美好的。
  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曾引领一股风潮:用画面主光源来象征神明或一切美好的东西。在这幅画里,我们也能看见一道来自远方的光芒,如薄纱拂着宫廷愚人的脸庞,他的双眼激荡出灵光。
  對比一下下面这两幅画的光源分析。
  这道光照亮了黑暗的中世纪,照进了每个寻常人的心里,让欢乐漫出了心口。原来,笑由心生的人才是最美的!
其他文献
1  大丫在县城打工有几年了。头年冬天老感冒,就在家待了小半冬,强说歹说待过正月十六就死活待不住了,又去了县城。她不愿远走,我和她爸、她老妹也舍不得她远走。她从小喂奶粉,身体素质不怎么好,一出远门就晕车,折磨得就像得场大病似的,我就心疼,跟着上火,她爸也是,看不得孩子受一丁点儿罪。大丫在县城念了三年高中,又连续打了三年工,六年的时光,足以让人对一个地方产生依恋。她熟悉那里的大街小巷、亲戚朋友,有了
现代医学超声设备通过分析由身體反射的回波信号,来判断人体组织结构和血流情况,然而颅骨因其高密度特性,对超声具有极强的衰减和畸变效应,常规的超声很难检测到由颅脑反射的回波信息。在保证人体不受超声频段损害的前提下,利用超声穿透颅骨,是一种挑战物理极限的行为。近日,浙江大学郑音飞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项超声超材料和平面波造影相结合的新型脑成像技术——穿颅超声脑成像,突破性地利用平面波造影成像方法,完成了
妈妈炒菜时,有时油会飞溅出来烫到手,十分危险。我想,有没有一种锅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设想是,给炒菜锅做一个玻璃罩子,通过轴承将罩子与锅连接,保证炒菜时玻璃罩子可以灵活转动;罩子上开一个长圆形的孔,当锅铲伸入孔中翻炒时,罩子可以随锅铲左右移动。  制作时,我所使用的轴承是工业用轴承,较重;且因为玻璃切割困难,所以罩子還是采用了塑料制作。未来,我想制作一款自重轻的轴承,让这个作品使用起来效果更好。 
这款阳光储存罐Sun Jar,来自英国著名设计品牌Suck UK。Sun Jar可以将白天收集的阳光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到了夜晚再释放电能发光,这样的设计既环保又浪漫。  美国一家设计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CleanseBot的消毒机器人。该机器人利用紫外线清除细菌和尘螨。它的体积小巧,可以消毒房间里的每个角落。在外出居住旅馆的时候,拥有这款便携消毒机器人就太棒了!  中国产品设计师邱思敏设计了一款名
日前,荷兰《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期刊上登载了一篇论文称,每年有超过5000吨的太空尘埃落在地球上。这是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南极康宏站附近进行了长达20年的外星粒子收集活动获得的结果。  研究者推测,这些宇宙微尘主要是木星族彗星的碎片,也有少部分来自小行星。一部分颗粒在进入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就完全气化,而另一些则“幸存”下来,落到地球上变成“微陨石”。这些细小的陨石颗粒通常只有几十至几百微米。  研究
对未知的探索总是充满了危险。大航海时代,无数风帆折戟深海;早期飞行史,无数飞机折翼蓝天;当人类将脚步迈向宇宙空间时,又有很多探测器像断线风筝一样一去不返——为了飞得更远、看到更多,它们舍不得把燃料浪费在回程上,因此,它们的旅程,就是一条不归路。  但有这样一个幸运儿,虽然“身体”伤病不断:电能供应不足、燃料泄漏、发动机罢工,甚至一度跟地面失联,却仍坚持完成任务,带着珍贵的样本返回地球——这只不屈从
英国惠康桑格研究所和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下属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他們在人肠道内鉴定出了超过14万种病毒,其中一半以上以前从未见过,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这些数据为了解肠道病毒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  科学家们利用名为“宏基因组学”的DNA测序方法,探究并编目了28060个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和2898个从人类肠道培养的细菌基因组中发现的病毒物种,最终确认人肠道内潜伏
可视化除菌水龙头  你常洗手吗?如果洗手时看到细菌在活泼蠕动,会不会让你更认真地对待洗手这件事呢?台湾三名年轻的设计师设计了一款水龙头叫“iWash”,它能让细菌在洗手时完全可视化。  iWash看起来跟一般感应水龙头没有太大区别,只是造型变成了大圆盘的花洒状。圆盘的外层是一圈密集的出水孔,手靠近时会自动感应出水;出水孔内一圈是LED小灯柱,可以显示红、绿两色;再往内则是数字显微镜和圆形显示屏。 
古诗两首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李梓铖  指導老师:张海燕  银 奖
1  1994年10月上旬,“世纪之交:中国当代文学的处境和选择”研讨会在北京西山空军招待所举行,我应邀参加。会议期间,有人提议去拜访王富仁老师,附和者众。我现在还记得,拜访者中有陕西师大的李继凯,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李建华,《太原日报》的安裴智,吕梁师专的郝亦民等。于是,六七人浩浩荡荡,直奔北师大而去。  我也夹在这些人中间,想一睹王老师的风采。只是与他们相比,我还多了一层私心杂念:请王老师帮忙打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