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 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 表达能力强了, 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文本 解读 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语文专家崔峦老师也说: 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 从读学写, 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 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 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 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 表达能力强了, 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读: 把语文文本这一精典的阅读材料真正地读懂、读透, 在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的同时比较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之作,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 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 同时阅读与写作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所以,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把七至九年级将近180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放入词语库, 可以把优秀文章编程积累到名篇佳作集, 这些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于写作而言, 作用重大。
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科学的理论认为, 学生作文思维发展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表现为: 积累- 模仿- 借鉴-创造。从中可以看出, 创造都始于模仿, 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一种智能型的模仿, 是始于学步, 终于创新。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是模仿- 创造。在笔者的读、析、悟、写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流程上有这样几个基本稳定的步骤:
1. 初读课文, 先模仿。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在立意、选材、体裁安排、布局谋篇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 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把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优化, 让他们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例如: 斑羚飞渡中,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 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 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 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种结尾意味深长, 动人心魄, 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文学色彩, 模仿到作文中, 就是一个亮点。
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需要, 是学习的必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 都是文质兼美, 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抛开这么好的范文, 而让学生单纯地去看作文选之类的东西, 不能不說是舍近求远。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 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 练书法有了字帖, 自然会得心应手。
2. 重读课文, 再借鉴。模仿, 切忌亦步亦趋, 跳不出范文、片断的框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 更重要的更多的要学生仿其神、仿其意, 从仿某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 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 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 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借鉴。我们要不取取, 虽师勿师, 不完全仿效他人, 又学习他人的长处, 虽以他人为师, 又不受他人的局限。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课后, 要求学生以 盼秋、绘秋、赞秋为总体结构, 写一篇题目为《秋》的文章, 指导学生如课文一样先概括秋的景物, 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 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 最后以赞美作结。借鉴要在读懂值得借鉴的他作, 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 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借鉴。
三、悟: 把从语文文本中积累到的大量写作素材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悟, 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加工、重组的思维过程。通过前面的读, 已经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到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再借助前面的析, 又掌握了一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接下来, 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重组的悟的思维活动。这悟的过程, 受学生积累素材多少的影响, 也与学生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相关, 当然, 也跟语文素养紧密相联,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悟文本, 可以获取审美愉悦。但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 审美情趣比较肤浅, 教师应适当引领, 同时指导学生不忘审美的另一层次审丑, 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 或鞭挞, 或警示, 或嘲讽。引导学生向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 以真、善、美的教学审美为基础,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去描绘美的生活, 美的世界。读莫怀戚的《散步》, 悟得它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文章美在三个方面: 一是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二是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三是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在选读中杂取种种文章精华,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悟文本美点, 感悟生活美点, 在审美愉悦中提高审美能力, 从而培养了写作素养。
关键词:文本 解读 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语文专家崔峦老师也说: 阅读教学要体现读写结合, 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 从读学写, 加强读写的联系。不应把阅读仅仅作为理解内容的手段, 还应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否则, 是跛脚的阅读教学。的确, 阅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 写作则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 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 表达能力强了, 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见, 阅读和写作是一个互递的过程,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读: 把语文文本这一精典的阅读材料真正地读懂、读透, 在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的同时比较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 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名家精品之作,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 对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有着重要意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 同时阅读与写作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所以,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把七至九年级将近180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放入词语库, 可以把优秀文章编程积累到名篇佳作集, 这些从语文课本中得到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对于写作而言, 作用重大。
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二、析: 把语文文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看作是一篇范文, 分析它的谴词用句、构思立意和谋篇布局,从课文学习中找到写作的方法
科学的理论认为, 学生作文思维发展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表现为: 积累- 模仿- 借鉴-创造。从中可以看出, 创造都始于模仿, 但这种模仿并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一种智能型的模仿, 是始于学步, 终于创新。叶圣陶先生说: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就是模仿- 创造。在笔者的读、析、悟、写阅读教学中, 在教学流程上有这样几个基本稳定的步骤:
1. 初读课文, 先模仿。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在立意、选材、体裁安排、布局谋篇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 是学生写作的典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把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优化, 让他们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例如: 斑羚飞渡中,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 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 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 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种结尾意味深长, 动人心魄, 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文学色彩, 模仿到作文中, 就是一个亮点。
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需要, 是学习的必要途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 都是文质兼美, 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抛开这么好的范文, 而让学生单纯地去看作文选之类的东西, 不能不說是舍近求远。把教材中适合学生模仿的文章挑选出来作为学生写作的例子, 学生就像画画有了模本, 练书法有了字帖, 自然会得心应手。
2. 重读课文, 再借鉴。模仿, 切忌亦步亦趋, 跳不出范文、片断的框框。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光进行简单的仿辞、仿形训练, 更重要的更多的要学生仿其神、仿其意, 从仿某章节的措辞或语言风格, 过渡到模仿全篇的构思立意; 从仿范文的选材方式、结构形式, 过渡到全文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借鉴。我们要不取取, 虽师勿师, 不完全仿效他人, 又学习他人的长处, 虽以他人为师, 又不受他人的局限。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一课后, 要求学生以 盼秋、绘秋、赞秋为总体结构, 写一篇题目为《秋》的文章, 指导学生如课文一样先概括秋的景物, 采用横式结构的方法, 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 最后以赞美作结。借鉴要在读懂值得借鉴的他作, 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 在领会其精神和风格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借鉴。
三、悟: 把从语文文本中积累到的大量写作素材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掌握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悟, 其实就是一个个性化加工、重组的思维过程。通过前面的读, 已经从语文课本中积累到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再借助前面的析, 又掌握了一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接下来, 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加工重组的悟的思维活动。这悟的过程, 受学生积累素材多少的影响, 也与学生分析能力的高低强弱相关, 当然, 也跟语文素养紧密相联,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体悟文本, 可以获取审美愉悦。但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 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 审美情趣比较肤浅, 教师应适当引领, 同时指导学生不忘审美的另一层次审丑, 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恶, 或鞭挞, 或警示, 或嘲讽。引导学生向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 以真、善、美的教学审美为基础,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去体悟、去描绘美的生活, 美的世界。读莫怀戚的《散步》, 悟得它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文章美在三个方面: 一是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二是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三是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在选读中杂取种种文章精华,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体悟文本美点, 感悟生活美点, 在审美愉悦中提高审美能力, 从而培养了写作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