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就保留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华侨银行和渣打银行4家外资银行继续在上海营业,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我国是在1980年我国的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后。
作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银行业逐渐扩大对外开放。在入世后,外资银行将逐渐获取以下待遇:在业务范围上,同时经营人民币业务、债券、租赁、投资组合、国内结算等,在机构设置上,可以设立经营性机构;在地域上,要达到全境开放;在服务对象上,可以向外国客户提供所有外汇业务,向中国企业和居民提供人民币和外汇业务。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中国积极扩张自身的经营网络,不断增加新的业务和分支机构,全面渗透中国市场。据有关调查指出,截至2006年8月末,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银行在我国25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4家外资法人机构,外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尽管不高,但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其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增长速度均在30%以上。
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已由原来的单一国内市场变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面对这种严峻的竞争形势,如何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并且能够有效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世纪的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关于银行竞争力的研究,西方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框架,主要有英国《银行家》杂志、美国的骆驼评价体系等。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进行排名,这一排名被视为对银行业最具权威的实力评估。其评估指标对银行的资产状况、规模大小、盈利能力以及经营状况做出全面、客观地评价。但是《银行家》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不能用数据来表示的因素,如制度、市场结构等。美国的骆驼评价体系(CAMELS) 分别从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流动性、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六个方面对一家商业银行来进行衡量和评级的。骆驼评价体系非常全面的对银行的整个运营过程进行了考察、比较并指出银行所属的等级类别,但没能对银行的竞争力做出精确排序。
(二)国内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形势的转变,国内学者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也在日趋增加,其评价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评价指数法。焦瑾璞(2002)制定的分析框架虽然比较全面,但其中不乏抽象以及不可测量的指标,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通过对银行一定时间内的主要经营数据进行静态的分析、比较,在对银行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周立和戴志敏(2003)将对象集中于中小商业银行进一步研究。李元旭(2000)主要从经济效益、安全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将中外资银行进行对比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4)运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其竞争力情况。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时不论采用数学模型法还是评价指数法,都需要构建一套指标体系。
三、研究设计
(一)商业银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设计既简单实用又不失全面性,本文主要从银行规模、盈利能力、安全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设计和完善有关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建立了一套包含12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其中10个指标沿用了英国《银行家》杂志对银行排序时使用的指标,详细指标如表1所示。
(二)因子建模 进行因子分析的目的,是要从影响银行竞争力的12个指标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提取少数几个因子,并对每个因子进行命名,有必要时可进行因子旋转,得出每个因子的得分情况,通过对各因子得分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各家银行在各因子所代表的具体方面的差距。最后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得出因子的总得分,进行排序,便可以得出各家商业银行按综合竞争力的排序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综合竞争力以及各个具体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距,本文运用了单边均值假设检验。利用此因子分析模型不仅可以定性的比较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定量地看到具体差距的大小,并且对每个因子予以定义,在因子层面即可以看出中外资商业银行的差距在哪些方面。
(三)样本数据本文选用了2006年各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06年的《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英国的《银行家》杂志以及上市银行年报。本文选择的银行样本均为在中国境内有经营分支机构或者部门的银行。结合国内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参考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选择了25家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代表。根据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时间在可搜集到的资料范围内,选择19家银行作为入驻我国的外资商业银行的代表。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因子分析,数据是否符合要求表2的结果用于判断数据能否进行因子分析,表格中第一行是检验变量间偏相关的KMO统计量,数值为0.530,因此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第二行为球形假设检验的结果,可见球形假设被拒绝,因此十个指标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关系的。
(二)确定提取的因子数目表3为公因子方差比表,即变量的共同度。共同度从0到1,0为因子不解释任何方差,1为所有方差均被因子解释掉。可见除了资产增长率和资本充足率尚有70%的信息未被提取外,其余十个变量的信息都提取的比较充分。
表4为整个输出中最重要的部分——主成分列表,表中列出所有的主成分,它们按照特征根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为3.826,揭示了总变量的31.866%,类似地第二个主成分解释了总变量的16.805%,四个主成分的特征根都大于1,故这十个变量需要提取四个主成分。
(三)对每个因子予以定义表5和表6分别显示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转换矩阵。旋转的目的是使复杂的矩阵变得简洁,即第一因子替代了X1、X2、X3、X7的作用,第二因子替代了X4、X6、X9的作用,第三因子代替了X5、X11、X12的作用,第四因子代替了X8、X10的作用。可见,第一因子可以归为规模因子,第二因子代表盈利因子,第三因子代表发展因子,第四因子代表风险因子。
(四)计算因子总得分 表7是因子得分系数阵,这是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最终结果,通过该系数阵就可以将所有主成分表示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然后计算得出各个主成分的标准化值,它和系统自动储为新变量的主成分结果完全相同。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因子的评分模型如下:F1=0.225X1+0.241X2+0.242X3+0.35X4+0.136X5+0.045X6+0.19X7-0.03X8-0.114X10+0.037X11-0.059X12,F2=0.106X1-0.004X2+0.005X3-0.306X4+0.138X5+0.391X6+0.031X7+0.008X8-0.417X9+0.127X10-0.009X11+0.617X12
F3、F4以此类推可得。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可以得到综合评分模型:F=(31.886F1+16.805F2+11.733F3+9.370F4)/69.795
将各变量带入因子评分模型,可以得出44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分别在规模因子、盈利因子、发展因子、风险因子的得分及综合竞争力的得分情况。
(五)假设检验 由于样本银行中外资银行组的样本数据为19个,中资银行组的样本数据为25个,均小于30,且其总体的方差未知,在此选择的单边假设检验的原始假设:
表8运用各家银行在五个方面的得分情况计算得出了单边假设检验的t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后,得出外资银行在规模方面显著大于中资银行,且综合竞争力显著强于中资银行,而中资银行凭借其在我国经营业务的广度与深度及其对我国市场的熟悉等有利因素在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方面跟外资银行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抗风险能力方面,外资银行并未显著的优于中资银行。
中资银行无论在规模实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还是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都没有显著的优势,其中规模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与外资银行还存在很大差距。并且这些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大多是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银行,拥有完善的经营管理营销、不断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等,具有低成本优势和高效率、高收益的优势,并且有母行做后盾,因此在跨国融资上具有优势,如果中资商业银行在国际化上没有长足的进步,不久的将来跨国金融这一领域则将被外资银行占领。
参考文献:
[1]何自云等:《银行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焦瑾璞,《加入WTO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2年第1期。
[3]李元旭:《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4]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与分析》,《中国金融》2004年第17期。
[5]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编辑刘姗)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就保留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华侨银行和渣打银行4家外资银行继续在上海营业,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我国是在1980年我国的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后。
作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银行业逐渐扩大对外开放。在入世后,外资银行将逐渐获取以下待遇:在业务范围上,同时经营人民币业务、债券、租赁、投资组合、国内结算等,在机构设置上,可以设立经营性机构;在地域上,要达到全境开放;在服务对象上,可以向外国客户提供所有外汇业务,向中国企业和居民提供人民币和外汇业务。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中国积极扩张自身的经营网络,不断增加新的业务和分支机构,全面渗透中国市场。据有关调查指出,截至2006年8月末,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银行在我国25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4家外资法人机构,外资银行所占市场份额尽管不高,但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其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增长速度均在30%以上。
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已由原来的单一国内市场变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面对这种严峻的竞争形势,如何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合我国国情并且能够有效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新世纪的国际银行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关于银行竞争力的研究,西方国家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框架,主要有英国《银行家》杂志、美国的骆驼评价体系等。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进行排名,这一排名被视为对银行业最具权威的实力评估。其评估指标对银行的资产状况、规模大小、盈利能力以及经营状况做出全面、客观地评价。但是《银行家》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不能用数据来表示的因素,如制度、市场结构等。美国的骆驼评价体系(CAMELS) 分别从资本充足、资产质量、管理能力、盈利能力、流动性、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六个方面对一家商业银行来进行衡量和评级的。骆驼评价体系非常全面的对银行的整个运营过程进行了考察、比较并指出银行所属的等级类别,但没能对银行的竞争力做出精确排序。
(二)国内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形势的转变,国内学者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也在日趋增加,其评价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和评价指数法。焦瑾璞(2002)制定的分析框架虽然比较全面,但其中不乏抽象以及不可测量的指标,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是通过对银行一定时间内的主要经营数据进行静态的分析、比较,在对银行竞争力的分析和评价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周立和戴志敏(2003)将对象集中于中小商业银行进一步研究。李元旭(2000)主要从经济效益、安全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将中外资银行进行对比研究。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4)运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其竞争力情况。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时不论采用数学模型法还是评价指数法,都需要构建一套指标体系。
三、研究设计
(一)商业银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商业银行竞争力指标设计既简单实用又不失全面性,本文主要从银行规模、盈利能力、安全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设计和完善有关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建立了一套包含12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其中10个指标沿用了英国《银行家》杂志对银行排序时使用的指标,详细指标如表1所示。
(二)因子建模 进行因子分析的目的,是要从影响银行竞争力的12个指标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提取少数几个因子,并对每个因子进行命名,有必要时可进行因子旋转,得出每个因子的得分情况,通过对各因子得分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各家银行在各因子所代表的具体方面的差距。最后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得出因子的总得分,进行排序,便可以得出各家商业银行按综合竞争力的排序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究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综合竞争力以及各个具体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距,本文运用了单边均值假设检验。利用此因子分析模型不仅可以定性的比较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力,而且可以定量地看到具体差距的大小,并且对每个因子予以定义,在因子层面即可以看出中外资商业银行的差距在哪些方面。
(三)样本数据本文选用了2006年各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06年的《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英国的《银行家》杂志以及上市银行年报。本文选择的银行样本均为在中国境内有经营分支机构或者部门的银行。结合国内银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参考中国金融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选择了25家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代表。根据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时间在可搜集到的资料范围内,选择19家银行作为入驻我国的外资商业银行的代表。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因子分析,数据是否符合要求表2的结果用于判断数据能否进行因子分析,表格中第一行是检验变量间偏相关的KMO统计量,数值为0.530,因此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第二行为球形假设检验的结果,可见球形假设被拒绝,因此十个指标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关系的。
(二)确定提取的因子数目表3为公因子方差比表,即变量的共同度。共同度从0到1,0为因子不解释任何方差,1为所有方差均被因子解释掉。可见除了资产增长率和资本充足率尚有70%的信息未被提取外,其余十个变量的信息都提取的比较充分。
表4为整个输出中最重要的部分——主成分列表,表中列出所有的主成分,它们按照特征根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为3.826,揭示了总变量的31.866%,类似地第二个主成分解释了总变量的16.805%,四个主成分的特征根都大于1,故这十个变量需要提取四个主成分。
(三)对每个因子予以定义表5和表6分别显示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和因子转换矩阵。旋转的目的是使复杂的矩阵变得简洁,即第一因子替代了X1、X2、X3、X7的作用,第二因子替代了X4、X6、X9的作用,第三因子代替了X5、X11、X12的作用,第四因子代替了X8、X10的作用。可见,第一因子可以归为规模因子,第二因子代表盈利因子,第三因子代表发展因子,第四因子代表风险因子。
(四)计算因子总得分 表7是因子得分系数阵,这是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最终结果,通过该系数阵就可以将所有主成分表示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然后计算得出各个主成分的标准化值,它和系统自动储为新变量的主成分结果完全相同。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因子的评分模型如下:F1=0.225X1+0.241X2+0.242X3+0.35X4+0.136X5+0.045X6+0.19X7-0.03X8-0.114X10+0.037X11-0.059X12,F2=0.106X1-0.004X2+0.005X3-0.306X4+0.138X5+0.391X6+0.031X7+0.008X8-0.417X9+0.127X10-0.009X11+0.617X12
F3、F4以此类推可得。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可以得到综合评分模型:F=(31.886F1+16.805F2+11.733F3+9.370F4)/69.795
将各变量带入因子评分模型,可以得出44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分别在规模因子、盈利因子、发展因子、风险因子的得分及综合竞争力的得分情况。
(五)假设检验 由于样本银行中外资银行组的样本数据为19个,中资银行组的样本数据为25个,均小于30,且其总体的方差未知,在此选择的单边假设检验的原始假设:
表8运用各家银行在五个方面的得分情况计算得出了单边假设检验的t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后,得出外资银行在规模方面显著大于中资银行,且综合竞争力显著强于中资银行,而中资银行凭借其在我国经营业务的广度与深度及其对我国市场的熟悉等有利因素在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方面跟外资银行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在抗风险能力方面,外资银行并未显著的优于中资银行。
中资银行无论在规模实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还是在综合竞争力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都没有显著的优势,其中规模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与外资银行还存在很大差距。并且这些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大多是实力雄厚的国际知名银行,拥有完善的经营管理营销、不断创新的差异化产品、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等,具有低成本优势和高效率、高收益的优势,并且有母行做后盾,因此在跨国融资上具有优势,如果中资商业银行在国际化上没有长足的进步,不久的将来跨国金融这一领域则将被外资银行占领。
参考文献:
[1]何自云等:《银行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焦瑾璞,《加入WTO中国银行业面临挑战》,《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02年第1期。
[3]李元旭:《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4]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与分析》,《中国金融》2004年第17期。
[5]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编辑刘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