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高原稻区(永胜县涛源乡),以杂交籼稻品种Ⅱ优107和Y两优2号为材料,设氮肥用量处理及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处理,分析氮肥运筹对高原稻区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前氮后移有利于水稻产量增加。
关键词 水稻;产量;高原稻区;氮肥运筹
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015-01
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东经100°22′,北纬25°59′,海拔1 170 m),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常出现15 t/hm2以上的超高产水稻[1],但氮肥运筹对15 t/hm2以上产量水平超高產水稻的影响还没有具体的研究报道。本试验设置氮肥用量和前后比例试验,探讨氮肥运筹对高原稻区超高产水稻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2010—2012年试验于永胜县涛源乡进行,水稻品种选择Ⅱ优107(2010年)和Y两优2号(2011—2012年)。供试土壤为砂壤土。
1.2 试验设计
2010年试验设5个氮素水平,分别为0 kg/hm2(N0)、150 kg/hm2(N1)、300 kg/hm2(N2)、450 kg/hm2(N3)、600 kg/hm2(N4),每个水平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8∶2和6∶4;2011年和2012年试验设4个氮素水平,分别为0 kg/hm2(N0)、150 kg/hm2(N1)、300 kg/hm2(N2)、450 kg/hm2(N3),每个水平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8∶2和5∶5。3次重复,采用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30 m2(5.0 m×6.0 m)。
1.3 试验过程
于3月2日播种,4月9日单苗移栽。株行距为13.3 cm×30.0 cm。施磷肥普钙1 050 kg/hm2作基肥翻入土中;硫酸钾600 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占1/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参照精确定量栽培进行[2]。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成熟期每小区普查50穴茎蘖数,取代表样5穴,考查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计算结实率;千粒重在80 ℃烘干至恒重后,按13.5%水分折算。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施氮量对高原Ⅱ优107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显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45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由表2可知,当施氮量最高为450 kg/hm2时,产量没有出现降低的趋势。氮肥后移有增产的趋势,尤其是对Y两优2号更为明显。
施氮量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氮肥后移对有效穗数影响不显著。
施氮量对穗粒数影响显著,但施氮量的增加,穗粒数也有下降的趋势。由表1、2可知,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穗粒数先升后降,均以施氮量450 kg/hm2穗粒数最高。氮肥后移有增加穗粒数的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施氮量对颖花数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颖花数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个品种均以450 kg/hm2处理颖花数最高。氮肥后移有增加颖花数的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
施氮对结实率影响显著,但施氮量和氮肥后移均没有规律性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颖花数影响显著,但氮肥后移对上述性状影响不显著。前人对高原稻区超高产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特征的研究认为,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总库容量的增加是高原稻区水稻超高产的主要特征[3-5]。施氮处理促花扩大库容作用明显,总颖花量以施氮量375.0 kg/hm2为最大,齐穗后CGR、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出现先(下转第17页)
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施氮量为375.0 kg/hm2时出现了较大值,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高原稻区超高产水稻穗后CGR和籽粒产量随氮肥后移比重增大先升后降,氮肥比例为5∶5时最大。因此,在高原稻区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氮肥用量和基蘖穗肥比例,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提高库容量,是实现当地水稻超高产的有效途径[6]。
4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杨从党,朱德峰,周玉萍,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增刊1):35-39.
[4] 杨惠杰,杨仁崔,李义珍,等.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0,15(3):1-8.
[5] 袁平荣,孙传清,杨从党,等.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J].作物学报,2000,26(6):756-762.
[6] 丁文凤,林安宁.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5(9):41.
关键词 水稻;产量;高原稻区;氮肥运筹
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015-01
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东经100°22′,北纬25°59′,海拔1 170 m),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常出现15 t/hm2以上的超高产水稻[1],但氮肥运筹对15 t/hm2以上产量水平超高產水稻的影响还没有具体的研究报道。本试验设置氮肥用量和前后比例试验,探讨氮肥运筹对高原稻区超高产水稻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2010—2012年试验于永胜县涛源乡进行,水稻品种选择Ⅱ优107(2010年)和Y两优2号(2011—2012年)。供试土壤为砂壤土。
1.2 试验设计
2010年试验设5个氮素水平,分别为0 kg/hm2(N0)、150 kg/hm2(N1)、300 kg/hm2(N2)、450 kg/hm2(N3)、600 kg/hm2(N4),每个水平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8∶2和6∶4;2011年和2012年试验设4个氮素水平,分别为0 kg/hm2(N0)、150 kg/hm2(N1)、300 kg/hm2(N2)、450 kg/hm2(N3),每个水平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8∶2和5∶5。3次重复,采用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30 m2(5.0 m×6.0 m)。
1.3 试验过程
于3月2日播种,4月9日单苗移栽。株行距为13.3 cm×30.0 cm。施磷肥普钙1 050 kg/hm2作基肥翻入土中;硫酸钾600 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占1/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参照精确定量栽培进行[2]。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成熟期每小区普查50穴茎蘖数,取代表样5穴,考查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计算结实率;千粒重在80 ℃烘干至恒重后,按13.5%水分折算。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施氮量对高原Ⅱ优107在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显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45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由表2可知,当施氮量最高为450 kg/hm2时,产量没有出现降低的趋势。氮肥后移有增产的趋势,尤其是对Y两优2号更为明显。
施氮量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氮肥后移对有效穗数影响不显著。
施氮量对穗粒数影响显著,但施氮量的增加,穗粒数也有下降的趋势。由表1、2可知,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穗粒数先升后降,均以施氮量450 kg/hm2穗粒数最高。氮肥后移有增加穗粒数的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施氮量对颖花数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颖花数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个品种均以450 kg/hm2处理颖花数最高。氮肥后移有增加颖花数的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
施氮对结实率影响显著,但施氮量和氮肥后移均没有规律性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水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颖花数影响显著,但氮肥后移对上述性状影响不显著。前人对高原稻区超高产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特征的研究认为,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总库容量的增加是高原稻区水稻超高产的主要特征[3-5]。施氮处理促花扩大库容作用明显,总颖花量以施氮量375.0 kg/hm2为最大,齐穗后CGR、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出现先(下转第17页)
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施氮量为375.0 kg/hm2时出现了较大值,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高原稻区超高产水稻穗后CGR和籽粒产量随氮肥后移比重增大先升后降,氮肥比例为5∶5时最大。因此,在高原稻区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氮肥用量和基蘖穗肥比例,协调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提高库容量,是实现当地水稻超高产的有效途径[6]。
4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作物群体质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杨从党,朱德峰,周玉萍,等.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增刊1):35-39.
[4] 杨惠杰,杨仁崔,李义珍,等.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0,15(3):1-8.
[5] 袁平荣,孙传清,杨从党,等.云南籼稻每公顷15吨高产的产量及其结构分析[J].作物学报,2000,26(6):756-762.
[6] 丁文凤,林安宁.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