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郑德梅,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影视系讲师,硕士。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摘 要:
现代传媒事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传媒产业才会具有持久的竞争力。高校作为向传媒输送人才的主渠道之一,在培养传媒人才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传媒的快速发展。因此,探究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神圣的职业良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传媒人才,直接影响到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应当以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自豪感担负起培养新形势下传媒人才的重大责任。
关键词:传媒人才;复合型人才;传媒观念;传媒品质
近几年来,传媒事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给正在培养传媒人才的各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据统计,全国已经有将近600所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或建设了相关的学科,成为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影视高等教育兴盛发展的热潮中,纵观各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我们不能不看到其中存在着多种缺陷,人才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行和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等等。这种人才本身的素质缺陷,严重阻碍了传媒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削弱了传媒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确定与时俱进的传媒人才培养战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专门人才的问题,已成为传媒业要继续发展所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传媒天然就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目前,网络、多媒体等与广播电视紧密相关的新型互动媒体正在不断地渗透、介入到广电行业中,现代传媒工作者应该具备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现代数字多媒体通讯设备的能力,能够进行网上资料阅读,环球语言和可视采访,在世界范围内写作报道,用电子邮件发送稿件等一系列的传媒操作,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各个媒体 “并存互补、融合创新”的崭新环境。
但是,在目前传媒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多院校的传媒培养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课程设置陈旧,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阶段基础不扎实,知识体系复合程度不高,专业性强,适应面窄,人才去向单一,后劲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大众传媒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按类似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结构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现代传媒业所需要的有思想、有深度、有广度的专业人才不能提供,而只能提供一般性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之间形成突出的矛盾。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出调整,需要建立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高效率的现代教学体系,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传媒专业知识,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技能,并能在两门知识、两种技能的交叉、重叠中取得创造性成果,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人才。因此,各高校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综合教育转变,由过去的传统的技能训练为主,转变到现在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由原来的文科的廉价教育,向现在的高投入教育转变。”[1]加强人文社科和理工学科之间的渗透,逐步建立完善加强基础素质,强化专业理论,重视职业实践,适应社会变化,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传媒的产业化、集团化需要一个高素质的、有机组合的“人才群”,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媒介才会具有真正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要培养出更多的影视传媒高层人才,还要培养出可以在影视传媒文化,以及多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的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拥有掌握高技术、高科技传媒工具的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二、传媒观念的培养
世界的传播途径发生了深刻变化,多频道的视像传递系统,非线型的传播工具,具有点播功能的媒体形式和互联网的崛起使观众具有了更积极的选择性,另外,宽带的融合和流媒体,也传输给受众更多的信息。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就广播电视方面而言,不断更新的传播技术,实现了信息在全球的空前流通和共享,信息传播的范围空前扩大,速度极大提高,数量成几何倍数增多,传输成本逐步降低。过去那种信息稀缺,信息封锁,信息垄断的现象正在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信息过剩,信息自由流通和世界共享。
随着网络多媒体信息环节的出现,传媒工作者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信息发布者,信息的普遍过剩将主动权交给了受众,受众能够主动地寻求信息,变成了挑选信息为我所得的用户,职业传播者甚至也不再充当信息把关人,每个在互联网上寻求信息的人将为自己把关。“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职业传播者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当第一报道者,DV摄像机、数码相机、无线上网等个人传播技术的普及,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新闻的第一报道者。”[2]
传媒的新发展,给每一个传媒工作者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每一个传媒工作者都必须改变自己的传媒观念,对自身重新进行定位。同时也给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高校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培养出拥有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的传媒人才,才能有力的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曾经说过:“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3]杨飚虽然是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但纵观整个传媒人才的培养,其实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就适应不了传媒事业的要求,这样的人才培养当然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传媒品质的打造
传媒品质问题,是当前传媒业发展中很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有偿新闻的播发,虚假信息的传播,低俗内容的泛滥,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垃圾等等。在面向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中,一部分传媒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为了追求卖点和刺激而放弃社会道德要求,为了创收和增效而不惜走向低级媚俗,由此产生了不少负面问题,由于这些负面问题的出现,使传媒品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侵蚀。
具有良好精神品质的传媒,总是能坚持弘扬社会正气,紧扣时代脉搏,以高质量的报道鼓舞人和激励人,在面对社会阴暗面时,又能嫉恶如仇,鞭挞腐败,抨击社会丑恶现象。传媒的精神品质指的是传媒的一种精神风貌,是传媒价值观和传媒理念的生动体现。传媒的精神品质由独立、客观、公正的品格三个因素构成的,独立、客观、公正的品格是一个传媒应有的精神风貌的体现,代表了一个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理想传媒应有的精神境界。
传媒品质的丧失和跌落,向我们提出了强烈的现实挑战。在我国目前处在市场转型中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传媒就业人员的道德水准必须得到提高,才能保证传媒业的顺利发展,进而赢得媒体的公信力。而传媒人才精神品质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从人才培养时抓起,因此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思想品德、艺术品德的培养做起。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应该坚持素质为本,德育为先,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知识性的教育和思想性的教育有机结合,以严谨的学风,严格的学术规范,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努力培养学生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为我们的传媒产业输送合格人才。
四、专业素质的锤炼
传媒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打造传媒人才的专业能力是行业生产的根本。因此各高校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上,一定要根据传媒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行业特点,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高校所培养的传媒人才,不仅要掌握传媒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等专业素质。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就要加强能力的培养,说到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只有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去扩展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并能有效驾驭、运用这些知识。
现代传媒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多层面的理论基础和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传媒业涉及的领域很宽泛,因此传媒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一定要做到基础扎实,范围广泛。要以我国现代传媒业人才的需求实际为导向,建立起多学科复合教育的系统性课程体系,在让学生掌握传媒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然科学基础,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普及与渗透。同时,传媒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应该占有很重的份量,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学以致用,为新闻媒体培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通俗一点说,就是能让学生一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能上手就能适应。曹廷华曾经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4] 因此,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吴廷俊.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论坛之中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人民网http://av.people.com.cn/GB/14643/55479/55481/
[2]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中国国际新闻传播论坛之中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人民网http://av.people.com.cn/GB/14643/55479/55481/
[3] 周星.21世纪艺术教育格局中的影视教育发展分析[J] .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5,(3).
[4] 曹廷华,李立.影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兼论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影视学科的发展.传播学论坛网http://www.chuanboxue.net,2005—01—17
郑德梅,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影视系讲师,硕士。
(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摘 要:
现代传媒事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传媒产业才会具有持久的竞争力。高校作为向传媒输送人才的主渠道之一,在培养传媒人才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传媒的快速发展。因此,探究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神圣的职业良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传媒人才,直接影响到我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校应当以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自豪感担负起培养新形势下传媒人才的重大责任。
关键词:传媒人才;复合型人才;传媒观念;传媒品质
近几年来,传媒事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给正在培养传媒人才的各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据统计,全国已经有将近600所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或建设了相关的学科,成为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影视高等教育兴盛发展的热潮中,纵观各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我们不能不看到其中存在着多种缺陷,人才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行和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等等。这种人才本身的素质缺陷,严重阻碍了传媒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削弱了传媒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确定与时俱进的传媒人才培养战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专门人才的问题,已成为传媒业要继续发展所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传媒天然就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目前,网络、多媒体等与广播电视紧密相关的新型互动媒体正在不断地渗透、介入到广电行业中,现代传媒工作者应该具备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现代数字多媒体通讯设备的能力,能够进行网上资料阅读,环球语言和可视采访,在世界范围内写作报道,用电子邮件发送稿件等一系列的传媒操作,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各个媒体 “并存互补、融合创新”的崭新环境。
但是,在目前传媒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多院校的传媒培养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课程设置陈旧,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阶段基础不扎实,知识体系复合程度不高,专业性强,适应面窄,人才去向单一,后劲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大众传媒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按类似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结构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现代传媒业所需要的有思想、有深度、有广度的专业人才不能提供,而只能提供一般性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新变化之间形成突出的矛盾。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做出调整,需要建立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高效率的现代教学体系,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传媒专业知识,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技能,并能在两门知识、两种技能的交叉、重叠中取得创造性成果,获得突破性进展的人才。因此,各高校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调整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综合教育转变,由过去的传统的技能训练为主,转变到现在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由原来的文科的廉价教育,向现在的高投入教育转变。”[1]加强人文社科和理工学科之间的渗透,逐步建立完善加强基础素质,强化专业理论,重视职业实践,适应社会变化,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传媒的产业化、集团化需要一个高素质的、有机组合的“人才群”,只有拥有优秀的人才,媒介才会具有真正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要培养出更多的影视传媒高层人才,还要培养出可以在影视传媒文化,以及多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的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拥有掌握高技术、高科技传媒工具的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二、传媒观念的培养
世界的传播途径发生了深刻变化,多频道的视像传递系统,非线型的传播工具,具有点播功能的媒体形式和互联网的崛起使观众具有了更积极的选择性,另外,宽带的融合和流媒体,也传输给受众更多的信息。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就广播电视方面而言,不断更新的传播技术,实现了信息在全球的空前流通和共享,信息传播的范围空前扩大,速度极大提高,数量成几何倍数增多,传输成本逐步降低。过去那种信息稀缺,信息封锁,信息垄断的现象正在日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信息过剩,信息自由流通和世界共享。
随着网络多媒体信息环节的出现,传媒工作者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信息发布者,信息的普遍过剩将主动权交给了受众,受众能够主动地寻求信息,变成了挑选信息为我所得的用户,职业传播者甚至也不再充当信息把关人,每个在互联网上寻求信息的人将为自己把关。“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职业传播者也并不一定能够充当第一报道者,DV摄像机、数码相机、无线上网等个人传播技术的普及,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新闻的第一报道者。”[2]
传媒的新发展,给每一个传媒工作者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每一个传媒工作者都必须改变自己的传媒观念,对自身重新进行定位。同时也给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高校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培养出拥有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的传媒人才,才能有力的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飚曾经说过:“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3]杨飚虽然是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了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但纵观整个传媒人才的培养,其实存在同样的问题。没有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就适应不了传媒事业的要求,这样的人才培养当然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传媒品质的打造
传媒品质问题,是当前传媒业发展中很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有偿新闻的播发,虚假信息的传播,低俗内容的泛滥,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垃圾等等。在面向市场的生存和发展中,一部分传媒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为了追求卖点和刺激而放弃社会道德要求,为了创收和增效而不惜走向低级媚俗,由此产生了不少负面问题,由于这些负面问题的出现,使传媒品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侵蚀。
具有良好精神品质的传媒,总是能坚持弘扬社会正气,紧扣时代脉搏,以高质量的报道鼓舞人和激励人,在面对社会阴暗面时,又能嫉恶如仇,鞭挞腐败,抨击社会丑恶现象。传媒的精神品质指的是传媒的一种精神风貌,是传媒价值观和传媒理念的生动体现。传媒的精神品质由独立、客观、公正的品格三个因素构成的,独立、客观、公正的品格是一个传媒应有的精神风貌的体现,代表了一个朝气蓬勃、热情向上的理想传媒应有的精神境界。
传媒品质的丧失和跌落,向我们提出了强烈的现实挑战。在我国目前处在市场转型中利益多元化的环境下,传媒就业人员的道德水准必须得到提高,才能保证传媒业的顺利发展,进而赢得媒体的公信力。而传媒人才精神品质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从人才培养时抓起,因此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从思想品德、艺术品德的培养做起。
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应该坚持素质为本,德育为先,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知识性的教育和思想性的教育有机结合,以严谨的学风,严格的学术规范,加强学生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努力培养学生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为我们的传媒产业输送合格人才。
四、专业素质的锤炼
传媒是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打造传媒人才的专业能力是行业生产的根本。因此各高校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上,一定要根据传媒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行业特点,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高校所培养的传媒人才,不仅要掌握传媒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等专业素质。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就要加强能力的培养,说到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只有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去扩展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并能有效驾驭、运用这些知识。
现代传媒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多层面的理论基础和多种能力的有机组合。传媒业涉及的领域很宽泛,因此传媒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一定要做到基础扎实,范围广泛。要以我国现代传媒业人才的需求实际为导向,建立起多学科复合教育的系统性课程体系,在让学生掌握传媒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自然科学基础,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普及与渗透。同时,传媒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应该占有很重的份量,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学以致用,为新闻媒体培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通俗一点说,就是能让学生一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能上手就能适应。曹廷华曾经指出:“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学生不适应传媒的需要,一个原因是理念和意识的局限,另一个局限是实践的大量缺乏和技能上的不能更新。”[4] 因此,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吴廷俊.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论坛之中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人民网http://av.people.com.cn/GB/14643/55479/55481/
[2]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中国国际新闻传播论坛之中外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人民网http://av.people.com.cn/GB/14643/55479/55481/
[3] 周星.21世纪艺术教育格局中的影视教育发展分析[J] .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5,(3).
[4] 曹廷华,李立.影视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兼论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影视学科的发展.传播学论坛网http://www.chuanboxue.net,200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