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089-02
物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作为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更新,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内容、还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当你拿着教材走进教室,面对几十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物理课?下面,总结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谈谈初中物理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灵感的源泉,通过诱导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具,提高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变 “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实验:在烧瓶里装些凉水,在水中放一条小鱼,给烧瓶颈上端加热,上面的水烧开了了而下面的鱼依然在游动,中必教师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去观察、思考,去寻找答案。
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实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起学生不洞悉其中真谛不肯罢休的求知欲。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物理世界丰富感性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指导他们的观察方法,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和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敏锐性、深刻性、精确性,逐步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如,在讲杠杆、支点、力臂,并从实物中找出杠杆,分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感到有很大的难度,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用一个可动幻灯片 ----用铁镐撬石头,在彩色、可动图片的吸引和教师的实验操作下,学生顺利的找到了支点,动力作用点、动力臂,阻力的作用点,阻力臂,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会影响学生高中乃至大学物理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他们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学习,而不善于学习抽象的内容,初中物理概念是进行物理思维和运用物理方法的基础,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的产物,因此教学中要采用大量学生已具备的感性知识,对缺乏感性认识的则配备演试实验,并用浅显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思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
二、讲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的获得的全过程。”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为学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学习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究演示、理论推导、形象举例等,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思维过程,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沿着前人的思考过程顺理成章的得出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沿着教师的故事顺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过程得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然后又提出伽利略的思考结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了了摩擦阻力。这样学生在脑中自然会激起波澜,产生疑问: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到底需要力吗?通过两位前人的思考过程所得出的矛盾,学生兴趣被激发,探索欲望也出来了。这时再顺势做斜面小车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小车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小车又将如何运动呢?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前人的思考、探究过程,学生就会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三、让学生能应用举例,建立范例模型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有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机械效率》中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理解: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做有用功时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学生很容易知道其字面意思,但不能与实际建立联系,不能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因此教学中应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用水桶打水,目的是打水,但又不得不提桶而做功,其中打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额外功。相反桶掉井里要捡桶,目的是捡桶,但桶上又粘有水,此时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粘着的水做的功是额外功。经过前面的例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有用功和额外功。在此基础上,再讲杠杆和滑轮组的情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用杠杆和滑轮组提物体时,不得不克服杠杆和滑轮组的自重以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而做的功是额外功。
四、教师感情的真诚输出
课堂教学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的爱心。物理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和谐渗透对认识智能目标的达到起着催化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捧出爱心,倾注爱意,唤起学生对物理的喜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保持学生高昂情绪,挖掘学生物爱学因素,陶冶学生爱美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促使学生智能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在教师充满爱心的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就会产生感情的迁移,从而 “亲其师,信其道”,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正确形成。
物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作为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更新,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内容、还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当你拿着教材走进教室,面对几十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物理课?下面,总结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谈谈初中物理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灵感的源泉,通过诱导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具,提高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变 “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实验:在烧瓶里装些凉水,在水中放一条小鱼,给烧瓶颈上端加热,上面的水烧开了了而下面的鱼依然在游动,中必教师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去观察、思考,去寻找答案。
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实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起学生不洞悉其中真谛不肯罢休的求知欲。
1.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物理世界丰富感性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为学生创造观察物理现象的条件,指导他们的观察方法,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的兴趣和习惯,不断提高他们的敏锐性、深刻性、精确性,逐步形成较强的观察能力。如,在讲杠杆、支点、力臂,并从实物中找出杠杆,分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感到有很大的难度,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用一个可动幻灯片 ----用铁镐撬石头,在彩色、可动图片的吸引和教师的实验操作下,学生顺利的找到了支点,动力作用点、动力臂,阻力的作用点,阻力臂,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会影响学生高中乃至大学物理学习和其它学科的学习,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他们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学习,而不善于学习抽象的内容,初中物理概念是进行物理思维和运用物理方法的基础,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抽象概括的产物,因此教学中要采用大量学生已具备的感性知识,对缺乏感性认识的则配备演试实验,并用浅显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思维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
二、讲授给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的获得的全过程。”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为学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学习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究演示、理论推导、形象举例等,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思维过程,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沿着前人的思考过程顺理成章的得出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沿着教师的故事顺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过程得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然后又提出伽利略的思考结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了了摩擦阻力。这样学生在脑中自然会激起波澜,产生疑问: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到底需要力吗?通过两位前人的思考过程所得出的矛盾,学生兴趣被激发,探索欲望也出来了。这时再顺势做斜面小车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小车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小车又将如何运动呢?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前人的思考、探究过程,学生就会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三、让学生能应用举例,建立范例模型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有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机械效率》中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理解: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做有用功时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学生很容易知道其字面意思,但不能与实际建立联系,不能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因此教学中应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用水桶打水,目的是打水,但又不得不提桶而做功,其中打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额外功。相反桶掉井里要捡桶,目的是捡桶,但桶上又粘有水,此时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粘着的水做的功是额外功。经过前面的例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有用功和额外功。在此基础上,再讲杠杆和滑轮组的情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用杠杆和滑轮组提物体时,不得不克服杠杆和滑轮组的自重以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而做的功是额外功。
四、教师感情的真诚输出
课堂教学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的爱心。物理教学活动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和谐渗透对认识智能目标的达到起着催化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捧出爱心,倾注爱意,唤起学生对物理的喜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保持学生高昂情绪,挖掘学生物爱学因素,陶冶学生爱美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促使学生智能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在教师充满爱心的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就会产生感情的迁移,从而 “亲其师,信其道”,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正确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