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瘦”字在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愁苦之情,即悲情美;同时分析它在古诗词中表现的气骨美,即遒劲有骨力。本文通过分析以“瘦”入文的经典诗词,深入挖掘“瘦”字的深刻内涵。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它就是“瘦”字,比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这几首都是选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之作,还有一些我们未被收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词,比如: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李清照《点绛唇》)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李清照《临江仙》)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宋代诗人陈亮的《梅花》)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欧阳修《蝶恋花》)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李贺《感讽五首·其五》)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汪藻《点绛唇》)
古诗词中,诗人多用“瘦”表达愁情,这是源于“瘦”有细削、单薄的意思。诗人们多用它来形容花、动物、人的形貌,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悲伤、愁苦的情感,女词人李清照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如: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表达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乐景写哀,词人以秋菊盛开,繁花压枝的乐景,衬托自己面容枯槁,肌体耗减,心境悲凉的哀情,表达内心悲苦之深;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直接抒发愁思之苦。这三首词中所用的“瘦”字都使人如沐其情其境。其用字之灵秀,准确和精彩终使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李清照因此被称为“李三瘦”。其它诗人如宋代李之仪《谢池春》中有诗句:“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有诗句:“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陆游《钗头凤》有诗句:“春如旧,人空瘦。”均是用“瘦”字写出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苦情状。
诗人们用“瘦”描摹人、花的外形来传情达意,抒发悲伤之情。但在文学作品中“瘦”字还可以表达一种内在的精神气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老师常常讲解出“瘦”字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的悲情美,“瘦”字的气骨往往未被挖掘甚至是忽视,我在下面将阐述我对“瘦”字所表现的气骨的探究。
“瘦”出气骨在书法中很常见。比如,人们形容黄庭坚的书法,“瘦劲奇绝,气势雄健”。宋徽宗还独创了“瘦金书”,也称“瘦筋体”,以“瘦劲”著称。杜甫也有诗:“书贵瘦硬方通神。”古诗词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诗人们通过写动物瘦弱的外形来传达一种内在的坚毅、昂扬向上的气骨。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人们通常认为瘦马是指羸弱不堪的马,这只是瘦传达的视觉感受,其实瘦字有更深的意蕴。试想:瘦马才能丢掉多余的包袱,轻装上路;瘦马也才能走得更远、行得更快,而坚持前行会让它越来越健壮,所以“瘦马”这个意象也暗示:奔腾追求漂泊,暗示游子坚持不懈的追求的气骨。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有诗句:“老鱼跳波瘦蛟舞。”人们认为诗人用“瘦”来形容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用瘦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反衬音乐的魅力之大,但我认为这种理解比较肤浅。瘦蛟羸弱乏力,所以刚开始起舞会行动艰难,但是音乐的旋律越来越美,行动艰难的瘦蛟在音乐魅力的激发下越舞越起劲,舞姿苍劲,身形灵活,轻盈矫健,动作更富于变化,舞动得越美,反之音乐越美,蛟仿佛重新焕发出昂扬向上的斗志,改变了羸弱的精神面貌,由此音乐的魅力可想而知。杜甫《房兵曹胡马》有: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杜甫用“瘦”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写出马神峻的外形。让人联想到马四蹄腾空、凌厉奔驰、奋然进取的雄姿和傲骨。诗人们还喜欢写瘦弱的花草来传达一种桀骜不驯的气骨。李贺《感讽五首·其五》有诗句: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用“瘦”字写出秋草柔媚而又瘦硬,外柔内刚的气质。苏轼《红梅》中有:“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朱熹《墨梅》中有:“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这里诗人均是用“瘦”写出梅花冰容雪姿,孤傲瘦劲,坚守节操的铮铮傲骨。
可见,“瘦”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传达出一种悲情美和气骨美,把握了这两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李小兰,高璇,教师,现居山东淄博。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它就是“瘦”字,比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这几首都是选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之作,还有一些我们未被收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词,比如: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李清照《点绛唇》)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李清照《临江仙》)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宋代诗人陈亮的《梅花》)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欧阳修《蝶恋花》)
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李贺《感讽五首·其五》)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汪藻《点绛唇》)
古诗词中,诗人多用“瘦”表达愁情,这是源于“瘦”有细削、单薄的意思。诗人们多用它来形容花、动物、人的形貌,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悲伤、愁苦的情感,女词人李清照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如: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表达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乐景写哀,词人以秋菊盛开,繁花压枝的乐景,衬托自己面容枯槁,肌体耗减,心境悲凉的哀情,表达内心悲苦之深;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直接抒发愁思之苦。这三首词中所用的“瘦”字都使人如沐其情其境。其用字之灵秀,准确和精彩终使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李清照因此被称为“李三瘦”。其它诗人如宋代李之仪《谢池春》中有诗句:“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有诗句:“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陆游《钗头凤》有诗句:“春如旧,人空瘦。”均是用“瘦”字写出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苦情状。
诗人们用“瘦”描摹人、花的外形来传情达意,抒发悲伤之情。但在文学作品中“瘦”字还可以表达一种内在的精神气骨;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老师常常讲解出“瘦”字在古典诗词中表现的悲情美,“瘦”字的气骨往往未被挖掘甚至是忽视,我在下面将阐述我对“瘦”字所表现的气骨的探究。
“瘦”出气骨在书法中很常见。比如,人们形容黄庭坚的书法,“瘦劲奇绝,气势雄健”。宋徽宗还独创了“瘦金书”,也称“瘦筋体”,以“瘦劲”著称。杜甫也有诗:“书贵瘦硬方通神。”古诗词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诗人们通过写动物瘦弱的外形来传达一种内在的坚毅、昂扬向上的气骨。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人们通常认为瘦马是指羸弱不堪的马,这只是瘦传达的视觉感受,其实瘦字有更深的意蕴。试想:瘦马才能丢掉多余的包袱,轻装上路;瘦马也才能走得更远、行得更快,而坚持前行会让它越来越健壮,所以“瘦马”这个意象也暗示:奔腾追求漂泊,暗示游子坚持不懈的追求的气骨。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有诗句:“老鱼跳波瘦蛟舞。”人们认为诗人用“瘦”来形容蛟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用瘦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反衬音乐的魅力之大,但我认为这种理解比较肤浅。瘦蛟羸弱乏力,所以刚开始起舞会行动艰难,但是音乐的旋律越来越美,行动艰难的瘦蛟在音乐魅力的激发下越舞越起劲,舞姿苍劲,身形灵活,轻盈矫健,动作更富于变化,舞动得越美,反之音乐越美,蛟仿佛重新焕发出昂扬向上的斗志,改变了羸弱的精神面貌,由此音乐的魅力可想而知。杜甫《房兵曹胡马》有: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杜甫用“瘦”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写出马神峻的外形。让人联想到马四蹄腾空、凌厉奔驰、奋然进取的雄姿和傲骨。诗人们还喜欢写瘦弱的花草来传达一种桀骜不驯的气骨。李贺《感讽五首·其五》有诗句: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用“瘦”字写出秋草柔媚而又瘦硬,外柔内刚的气质。苏轼《红梅》中有:“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朱熹《墨梅》中有:“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这里诗人均是用“瘦”写出梅花冰容雪姿,孤傲瘦劲,坚守节操的铮铮傲骨。
可见,“瘦”在文学作品中主要传达出一种悲情美和气骨美,把握了这两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李小兰,高璇,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