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身体观”视域下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来源 :体育风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gu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华民族传统身体观视域下,主要是以儒家、道家、医家三大家为代表,并且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成型的体育文化内涵为我国的体育发展提供指引。而随着时代发展,在传统身体观的视域之下,结合现代医学生物学理论科技应用于大众体育和日常体育教学中,对我国体育运动发展和体育文化发展都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专业运动员发展中的德育问题,也是应当受到重视的,运动员的发展绝不是简单的以比赛成绩衡量其作为人的价值,除了成绩的提高,还应注重运动员文化内涵和品德的培养。
  关键词:中华传统;身体观;体育文化
  一、“儒家”和“道家”身体观,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儒家”身体观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其核心在于“仁”。而儒家思想指的主要是孔子这位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与思想家的思想。孔子认为,我们的身体是需要进行规训的,身体形态端正,不需要发号施令人们自会按照你说的去做。因此可以看出:儒家的身体观更加倾向于一种静态的,仪表和行为上的规范和正式。并且儒家对待力和勇的看法是辩证的,“一己之力”和“匹夫之勇”都是为儒家思想所不齿的。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对待力量和勇猛之力的态度是更加慎重的,并且儒家思想中,并不认为力量和勇猛是人们之间比较和较量的资本,君子之间的比试应当是射箭等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并且在比试过程中要谦卑,要礼让,更不能嫉妒强于自己的人,要时刻反躬自省,这也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
  儒家的身体观更体现出的是“仁”的思想,也更重教化,这就导致体育的竞争和娱乐的内容有所削减。君子六艺中的射和御之所以能在当时文化人中得以发展,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当时社会背景下,士大夫阶层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智者动,仁者静,就此可以推测当时对君子的要求,也是动静皆宜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儒家身体观和对体育的态度中体会到如今提出的“体育中德育”和“立德樹人”思想。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角度来看,先秦儒家有效规范了体育礼仪,并使其变成了一种文化活动,他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和实践,极大的促进了现代人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弘扬;从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先秦儒家主张的自省意识与反躬精神不仅有助于运动员成绩的提升,而且能够使他们突破极限;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看,先秦儒家所强调的规则、礼仪以及德育方式,为现代“体育中德育”的开展以及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从休闲体育的角度来看,先秦儒家不仅对娱乐的正当性给予了肯定,而且赞同适度娱乐的看法,这为我们对休闲体育历史的总结与梳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有效促进了当代休闲体育的发展。(1)
  (二)“道家”身体观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道家”作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本土文化流派,主要以老子(春秋末人)与庄子(宋国蒙人)为典型代表。不同于儒家思想,道家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中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一气贯通的手法,老子精准的概括并阐述出了天、地、人甚至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道法自然”将整个宇宙的特性揭示了出来,并把天地间各种事物的属性涵盖到了其中,宇宙天地间所有的事物均以“道”的“自然而然”规律为发展依据。道家的身体结构观更是近于现代生理学的领域。同时,道家思想也对中国的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笔者看来,道家的体育思想主要强调内心的平静与舒适。因此道家的体育思想更近似于“无为而治”,这种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将自身的能力自然而然的最大化的表现并使用出来,用现代一点的说法就是,运动员能表现出的最高水平,就是运动员本身具备的这个能力,而非刻意为之,所有的训练手段,都是为了辅助他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水平。综上所述,我认为道家的体育思想更加侧重哲学指导层面,而儒家的体育思想更适用于融入到各体育领域中去。
  二、“中医”身体观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中医的身体观
  中医的身体观中将身体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分别是:解剖的身体,气化的身体和情致的身体。同时中医治病论又分为三点,分别是外因,内因和不内外因,这三点与中医的身体观分别对应,不内外因对应解剖的身体;外因与气化的身体相对应,内因则与情致的身体相对应。中医的这些观点认为,气候的变化会导致人生病,自身的精、气、神的盈亏和身体因为殴斗导致的损伤都会致人生病。
  (二)中医身体观对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
  清代名臣李鸿章曾经看到英国绅士在早春时节穿着单薄的运动服大汗淋漓的在运动场上踢球,并感叹:“若在运动后出现内热外感的症状,并发生伤风感冒,那便有所不妥。”由此可见,中国人的传统医学和教育导致国人认为,要想保持健康,应当在四季做不同的运动,而不是像西方人一样一年四季都做汗流浃背的运动,一直在锻炼身体的肌肉。那么这种观点导致了很多问题,因为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及其身体观在西方竞技体育最初传入中国时对其产生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甚至是有阻碍现代体育传播的。尤其在清朝人们认为大汗淋漓的比赛和激烈的身体冲突是不优美的,是野蛮的行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西方医学手段的介入,科研人员逐渐发现,中医理论的身体观并不完全是阻碍体育发展的,由于人种和生理区别,中国运动员或许在康复治疗时,更适合中医的身体理论。在许多国际体育赛事的赛场上,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很多西方国家的运动员都使用了针灸、拔火罐等中医的康复恢复手段,以达到迅速消除疲劳回到较高竞技水平的目的。
  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医的身体观对中国的体育发展有利有弊,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训练手段,中西结合,将有利于体育发展的部分用到日常训练比赛中,那么我相信中医对中国运动员将会是利大于弊的。
  三、民族传统武术运动身体观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武术的起源及内涵
  学术界有关于武术的起源问题,在观点上是相对一致的。《中国武术史》一书中指出:“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和发展紧紧跟随着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2)”同时武术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与原始社会的军事战争和祭祀祝祷的武舞甚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秦末汉初时期武术与武艺尚未完全剥离,而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国术的真正形成,大约是在宋代,此时已与“武艺”这个更为宽泛的概念正式剥离。传统文化对武术有着深远影响,使武术成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独特之处在于与其他运动形式的区别,也区别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区别于西方竞技项目,中国武术是内敛不张扬、追求整体但不抵制局部、追求结果也重视过程、讲究击技但不提倡技击、强调规范但不压抑个性的,这也是符合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核心精神。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武术是近乎全部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内涵在身体语言中的发展,可以说是华夏文明传统文化的归宿。武术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它的礼仪和规范处处体现了东方人的哲学和审美意图,是人与身体的交流,更是一个在运动中平衡内心平静的载体。正视历史发展的过程可知,武术脱胎于中华民族的武技,本质上还是人体攻防技术。在这里我们仅对传统武术进行讨论与研究,不包括对抗性更强的散打,因为散打现在更多的用于军警队伍中格斗术的训练,而非太极和传统武术套路的修身养性的个人修行。传统武术与所有异域武技(包括同属于东亚的跆拳道和空手道,以及同样属于亚洲武技范围内的泰拳)不同,其文化内涵更多的在于修身和养心,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凝练出的东方哲学,与前文提到的儒家、道家和医家的内涵均有相似之处。(3)   (二)传统武术身体观及其产生的影响
  身体是人的本源,在身体存在的基础上,人才能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产生对身体的意识和观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原始社会中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就是身体存在下去,同时也要同自然对抗,在游牧、畋猎过程中萌生了击技技巧和武术意识,这种较为原始的意识萌发,其实是世界上所有技击术的起源。对于中国武术来说,武术其实是传统身体文化的展现场所,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分支,可以说是作为一种身体技术来对世界诉说中华文化哲学身体语言。武术是文化与历史的结合,它出现于原始社会对生存的要求,规范于古代军事文明对胜利的需求,又在儒道医法宗亲血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这些文化基础在师徒关系以及未曾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等要求中得以体现。由此,武术身体成为了一个自我控制的身体、礼仪德行规范下的身体,这也是武术对于身体的规范和教化下的身体观。(4)在现代运动解剖学视角下,人的身体是复杂多变的,每一块肌肉都在其运动中起到不同的作用,而武术的“解剖学”中,将身体简单的分为“三节四稍”,同时武术对力量的要求也不是单纯的“力能扛鼎”,更多的是一种“劲”,这种“劲”中带的是灵巧和借力打力,还有人体对力量的控制和收放,这是对“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常年严格训练的结果。另外,武术运动中还包含矛盾对立的方面,例如重心的虚实,劲力的刚柔,姿势的开合,身体的动静,这些观念涵盖在武术的所有动作之中,将中国传统武术的身体观与西方解剖学的身体观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我国传统武术这种矛盾对立的身体观,对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有了新的指向性。例如在中国女子冰壶队的日常训练中,除了冰壶要求的专项力量和专项技巧外,每周都有太极拳的练习,为的就是在动中沉心静气,除了训练冰壶与太极拳都需要的核心力量外,还对传统文化中的“静”有了专项能力般同等的培养,使运动员在比赛训练中处变不惊,借力打力。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现代体育运动已经合理运用西方现代化科技,结合生理生化指标,将其运用至运动员培养中了。但在运动员培养问题上,我个人认为还是要结合传统文化视域,因为体育是一门富有哲学色彩的学科,除了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外,更多的还有对“身”和“心”的修炼,“气”与“力”的运用。中国的哲学主题从先秦对“人”概念性存在的探讨,落实到汉代时期为人性所依托的物质性载体——人的身体,再到现代医学生物学生理学依托下的人体科学,无论是对身体的运用还是对运动技术的掌握,都是传统文化视角中的哲学与现代科技直观性的结合发展。(5)在近年对某些失德运动员的报道中,体现出我国现在对运动员的培养是存在漏洞的,这是一种对追逐成绩的妥协,也是从小到大运动员成长过程中育体不育德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未曾学艺先学礼,习武之前先习德”,与立德树人和体育中德育的思想也是不谋而合的,这些也是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应该受到重视的内涵。
  注释
  先秦儒家身体观及其体育思想的阐释与反思,李有强,《体育科学》,2014年09期.
  邱丕相,《中国武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罗时铭,《寻觅武术产生的历史足迹——健谈中国武术的概念问题》,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
  唐美彦,《中国传统身体观对武术的影响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徐伟军,《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
  参考文献
  [1]李有强.先秦儒家身体观及其体育思想的阐释与反思[J].体育科学,2014(09):3–10.
  [2]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3]罗时铭.寻觅武术產生的历史足迹——健谈中国武术的概念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38–41.
  [4]唐美彦.中国传统身体观对武术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4.
  [5]徐伟军.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1–3.
  (通讯作者:田鑫)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8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存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摘要 为了提升杨陵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准确掌握不同小麦品种在杨陵区气候条件下的特征特性,筛选出适合杨陵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的小麦品种,同时为小麦高产创建选用良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采用随机排列法,对小麦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播量、肥力及管理条件下,小偃22、西农509、九麦2号在杨陵区表现较好,建议可在杨陵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小麦;品种;高产
摘要 本文介绍了保山透心绿蚕豆的性状特征和特优株系,阐述了保山透心绿蚕豆提纯复壮的推广背景、提纯复壮过程、技术集成和创新以及取得的效益,以期为提高单产、增加企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保山透心绿蚕豆;提纯复壮;集成技术;示范推广;云南保山  中图分类号 S6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030-03  2013年
本文将中国的地缘文化空间区分为全球层次、亚洲地区层次和周边层次,分别探讨了三个层次上中国地缘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而提出了中国地缘文化战略的可能选择。本文认为,中
本文首先通过简述人类历史各阶段的标准化活动,进一步阐明标准化理论所包含的重要原理和方法。又针对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进程,深入分析了标准化和人工智能之
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文化艺术形成的源泉,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础。特定的自然生态、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独特的舞蹈民族风
铁通四川分公司所属各单位按照四川铁通2011年客服技能大赛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首次营业员评星工作,共评出一星级营业员77名,评选的星级人员全部实行挂牌上岗,四川铁通为此设计制
宜宾市坚持以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为抓手,全面推进国家电子招标投标试点,着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创新,积极打造“阳光”电子招投标交易平台.2015年7月8日,宜宾市被国家
摘要:针对目前中小学体育课以实践课为主这一现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体育理论课在当前体育课中的现状出发,对开展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过分注重体育实践课的发展,引起学校体育教学方式、师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从体育理论课在学生对运动项目的认识、科学锻炼、伤害预防及处理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出发,提出中小学体育课不仅需要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还需加强体育理
基于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了江苏里下河“四大港闸”(射阳河闸,新洋港闸,黄沙港闸,斗龙港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树立“以人为本、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