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国际合作领域一直非常活跃,连续多年被有关主管部门评为版权贸易先进单位。在刚刚揭晓的由中国版协举办的“2009年度引进输出版优秀图书奖”评选活动中,建工社有13种图书获得了优秀图书奖,是此次评选获奖图书品种最多的一家出版社。获奖图书包括了《2008北京奥运建筑总览》英文版和法文版、《抗震设计手册》等。
近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2008年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2009年在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经营性的等级评估中被评为一级图书出版单位,被授予“百佳出版社”的荣誉称号。作为一家专业科技社,建工社一直走专业化道路,把为社会、为建筑行业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力争成为最受人尊敬的出版社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乃至世界奉献了许多图书精品,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出版广角: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加,这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的一个难遇的良机,建工社对今年的展会有何部署或者说将以怎样的面貌参展?
张惠珍:我们建工社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中国出版代表团重点参展单位之一。我们一直按着总署的统一领导和部署,有条不紊地做好参展工作。首先是领导重视:社长亲自挂帅,主抓参展工作;分管副总编具体负责;社里组建了参展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参展各项工作。我们在参展样书、外文版图书目录、精品图书宣传品、业务洽谈用样本和样张、业务洽谈预约等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今年我社除了随总署组团参展在6号馆设有展位外,在4号馆还设有自己的展台。我们在展台设计上也有策划,尽全力配合总署展示我们的风采和文化底蕴。我们还策划和筹备了《世博会建筑·上海2010》英、法文版的签约活动等等。总之,我们会尽全力用扎扎实实的业绩为中国出版增光添彩。
出版广角:作为一家专业的建筑出版社,您觉得责社有什么样的优势能够使图书在西方主流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如何结合海外市场的特点打造真正适合海外阅读的读物?
张惠珍:建工社已有55年的历史,经过建工社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打造了众多建筑专业图书精品,积淀了丰富的出版资源,锤炼了一批批优秀的出版人才。建工出版社这块金字招牌在国内外建筑界、出版界闪耀着光芒。我们将继续用品牌实力在海内外图书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多年来,建工社在从事国际合作出版进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开拓与创新,稳步发展,并培养和建立了一支优秀的著译者队伍,能够确保翻译作品高水平、高质量。建工出版社是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成立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在选题策划、翻译费资助等方面得到了国新办和总署的真诚支持和帮助,对推动建工出版社引进和输出版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工社将一如既往,一方面深入了解和正视我们与世界在文化背景、阅读习惯、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差异。还有彼此间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因素;一方面珍惜与世界的60多家优秀著名出版社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珍惜总署、国新办对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大力支持;珍惜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我们意识到,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在发生巨大变化,对中国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切都为我们的图书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将把握好机遇,多策划外向型选题,有计划、有规划、有针对性地与海外出版商进行深度合作。在观念、思路方面有创新,在合作项目、内容、形式等方面有突破,实实在在地打造又好又多的适合海外市场的图书精品。
出版广角:今年是建工社建社55周年。多年来你们的图书版权输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未来的版权输出中还有哪些规划?
张惠珍:建工社的国际合作伙伴分布国家和地区很广,除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合作的日本和港台地区的出版社,近年来还新增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瑞士、西班牙、俄罗斯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社,以及埃及、印度、巴基斯坦、韩国等国的出版机构。
建工社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出版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工社的海外合作业务就有了不小的成就。当时,建工社同台湾地区的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古建筑大系》(共10卷),以及《中国美术全集》等繁体字版图书。
自从我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建工社的版权贸易进入规模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虽然引进大于输出,但其规模、数量甚至质量都在全面提升,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我国“人世”后+可以说为我国出版业及国际合作出版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建工社的版权贸易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引进版的深度策划和资源整合,开始成套、成系列地翻译出版了一大批经典理论著作,高水平的应用类、工具类图书,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建工社在这一段时间由侧重引进可视性图片较多的图书,逐步转向工程技术和国外经典理论等高端专业图书的引进。“做别人做不了的”这一策略,让建工社引进版差异化的优势凸显。去年和今年共有23部经典图书荣获年度引进版和出版科技类优秀图书奖,居参评单位之首。
自2006年,建工社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的专业出版社,有了政府翻译费和书号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过去很多因为翻译成本高而做不了的图书都可以做了,输出业务如虎添翼。这几年,建工社加强了外向型图书产品的规划,有中国传统方面的,也有近现代建筑、民居、园林等方面的,以及应用技术著作等等,形成了一定的出版和输出规模。
版权输出的规划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观念和视野,一定要国际化。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出版是世界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进一步拓展拓宽我们书业的发展空间,就离不开与世界各国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版权贸易和世界各国出版商的合作出版是我们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要想真正实现我们的图书走向世界,我们的观念要新,视野要广,实力要强,品牌要响、诚信要过得硬,要培养专业、职业化的复合型的版贸人才。为此,建工社一方面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抓外向型的品牌和图书精品,和国外的出版商建立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地开拓和深入探索合作的方式。
出版广角:建工社去年出版的《2008北京奥运建筑丛书》对宣传奥运及中国当代建筑的意义重大,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本书得以成功输出的经验,您认为此奥运系列的书为今后社里的版权输出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惠珍: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奥运工程是办好奥运的物质基础。我们坚信,如果能以图书形式将北京奥运建设历史和辉煌成就记录下来,载入史册,可以为后人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奥运遗产;将举世瞩目的焦点工程及其先进技术和经验记载下来,供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借鉴,也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建工社与国内建筑界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中国建筑学会多次讨论研究,最终决定联合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和专家共同组织、编撰、出版《2008北京奥运建筑丛书》系列图书,共10卷。
为了赶在奥运会开幕前出版这套图书,我们与外商保持密切合作。经过几个月的苦战,“2008北京奥运建筑”总览卷的中、英、法文版于2008年5月正式出版。其中英文版3000册在国外图书市场上仅3个月就全部脱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洲不少知名媒体、著名建筑师给予这套图书很高的评价。建工社用实际行动及时且全面地向世界宣传了奥运工程,传播了奥运文化,为推动奥运事业作出了点滴贡献,对此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这一套图书的出版不仅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的最佳结合。
近年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2008年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2009年在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经营性的等级评估中被评为一级图书出版单位,被授予“百佳出版社”的荣誉称号。作为一家专业科技社,建工社一直走专业化道路,把为社会、为建筑行业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力争成为最受人尊敬的出版社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乃至世界奉献了许多图书精品,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出版广角: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加,这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的一个难遇的良机,建工社对今年的展会有何部署或者说将以怎样的面貌参展?
张惠珍:我们建工社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中国出版代表团重点参展单位之一。我们一直按着总署的统一领导和部署,有条不紊地做好参展工作。首先是领导重视:社长亲自挂帅,主抓参展工作;分管副总编具体负责;社里组建了参展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参展各项工作。我们在参展样书、外文版图书目录、精品图书宣传品、业务洽谈用样本和样张、业务洽谈预约等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今年我社除了随总署组团参展在6号馆设有展位外,在4号馆还设有自己的展台。我们在展台设计上也有策划,尽全力配合总署展示我们的风采和文化底蕴。我们还策划和筹备了《世博会建筑·上海2010》英、法文版的签约活动等等。总之,我们会尽全力用扎扎实实的业绩为中国出版增光添彩。
出版广角:作为一家专业的建筑出版社,您觉得责社有什么样的优势能够使图书在西方主流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如何结合海外市场的特点打造真正适合海外阅读的读物?
张惠珍:建工社已有55年的历史,经过建工社几代人的拼搏、奉献,打造了众多建筑专业图书精品,积淀了丰富的出版资源,锤炼了一批批优秀的出版人才。建工出版社这块金字招牌在国内外建筑界、出版界闪耀着光芒。我们将继续用品牌实力在海内外图书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多年来,建工社在从事国际合作出版进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不断开拓与创新,稳步发展,并培养和建立了一支优秀的著译者队伍,能够确保翻译作品高水平、高质量。建工出版社是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出版总署成立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在选题策划、翻译费资助等方面得到了国新办和总署的真诚支持和帮助,对推动建工出版社引进和输出版工作向纵深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工社将一如既往,一方面深入了解和正视我们与世界在文化背景、阅读习惯、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差异。还有彼此间信息不对称等不利因素;一方面珍惜与世界的60多家优秀著名出版社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珍惜总署、国新办对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大力支持;珍惜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我们意识到,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在发生巨大变化,对中国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切都为我们的图书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将把握好机遇,多策划外向型选题,有计划、有规划、有针对性地与海外出版商进行深度合作。在观念、思路方面有创新,在合作项目、内容、形式等方面有突破,实实在在地打造又好又多的适合海外市场的图书精品。
出版广角:今年是建工社建社55周年。多年来你们的图书版权输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未来的版权输出中还有哪些规划?
张惠珍:建工社的国际合作伙伴分布国家和地区很广,除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合作的日本和港台地区的出版社,近年来还新增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瑞士、西班牙、俄罗斯等欧美发达国家的出版社,以及埃及、印度、巴基斯坦、韩国等国的出版机构。
建工社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国际合作出版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工社的海外合作业务就有了不小的成就。当时,建工社同台湾地区的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古建筑大系》(共10卷),以及《中国美术全集》等繁体字版图书。
自从我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建工社的版权贸易进入规模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虽然引进大于输出,但其规模、数量甚至质量都在全面提升,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服务。我国“人世”后+可以说为我国出版业及国际合作出版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建工社的版权贸易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引进版的深度策划和资源整合,开始成套、成系列地翻译出版了一大批经典理论著作,高水平的应用类、工具类图书,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建工社在这一段时间由侧重引进可视性图片较多的图书,逐步转向工程技术和国外经典理论等高端专业图书的引进。“做别人做不了的”这一策略,让建工社引进版差异化的优势凸显。去年和今年共有23部经典图书荣获年度引进版和出版科技类优秀图书奖,居参评单位之首。
自2006年,建工社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的专业出版社,有了政府翻译费和书号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过去很多因为翻译成本高而做不了的图书都可以做了,输出业务如虎添翼。这几年,建工社加强了外向型图书产品的规划,有中国传统方面的,也有近现代建筑、民居、园林等方面的,以及应用技术著作等等,形成了一定的出版和输出规模。
版权输出的规划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观念和视野,一定要国际化。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出版是世界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想进一步拓展拓宽我们书业的发展空间,就离不开与世界各国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版权贸易和世界各国出版商的合作出版是我们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要想真正实现我们的图书走向世界,我们的观念要新,视野要广,实力要强,品牌要响、诚信要过得硬,要培养专业、职业化的复合型的版贸人才。为此,建工社一方面抓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抓外向型的品牌和图书精品,和国外的出版商建立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地开拓和深入探索合作的方式。
出版广角:建工社去年出版的《2008北京奥运建筑丛书》对宣传奥运及中国当代建筑的意义重大,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本书得以成功输出的经验,您认为此奥运系列的书为今后社里的版权输出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惠珍: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奥运工程是办好奥运的物质基础。我们坚信,如果能以图书形式将北京奥运建设历史和辉煌成就记录下来,载入史册,可以为后人留下一份弥足珍贵的奥运遗产;将举世瞩目的焦点工程及其先进技术和经验记载下来,供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借鉴,也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建工社与国内建筑界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中国建筑学会多次讨论研究,最终决定联合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和专家共同组织、编撰、出版《2008北京奥运建筑丛书》系列图书,共10卷。
为了赶在奥运会开幕前出版这套图书,我们与外商保持密切合作。经过几个月的苦战,“2008北京奥运建筑”总览卷的中、英、法文版于2008年5月正式出版。其中英文版3000册在国外图书市场上仅3个月就全部脱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欧洲不少知名媒体、著名建筑师给予这套图书很高的评价。建工社用实际行动及时且全面地向世界宣传了奥运工程,传播了奥运文化,为推动奥运事业作出了点滴贡献,对此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这一套图书的出版不仅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的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