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汉语拼音多用于小学1-2年级的教材中,为学生识字教学打下基础。扎实的拼音基本功,便于学生自学汉语生字、生词,夯实语文学习技能。我国教育部对教材中的注音标准进行了规范,并实施《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规范小学语文教材注音标准。但从教材的实际应用中,仍然体现出一些问题,如人名地名、分词连写、大写拼写不规范等问题,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汉语拼音;规范性
拼音是汉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入门学习的重要内容。汉语拼音既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语文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课程。它是学生初接触书面语言的好帮手。无论哪一版小学语文教材,都严格重视教材中的注音规范性与应用性,以便夯实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技能。但从教材考察结果来看,教材中存在诸多注音不规范现象。其中一些问题具有隐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略。这些错误的注音,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 语文教材中注音不规范现象
细数语文教材中注音不规范现象较多,并非编写者精心大意,而是在汉语拼音的实际应用及教学大纲的参照方面存在差异。一种是分词未连写问题,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指出,凡双音节或三音节为同一个整体概念的结构,其注音需要连写;但四音节及以上结构的词,如能按词划分,则分开注音,不能按词划分的仍需连写。但在教材中确实存在分词分开注音的现象。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一、二年级的课文中所出现的词语,都以单字的形式进行注音,没有按分词连写的形式注音。
第二种是人名地名注音不规范问题,人名的姓氏与名字首字母都应当大写,如三音节及以上的名字部分应当连写,如复姓,其姓氏也应当连写,合并为一个分词处理。这种现象在一、二年级教材中也是较为多见的。比如sī mǎ guāng(司马光)这个人名,应标注为Sī Mǎguāng,dōng fāng shuò(东方朔)Dōngfāng Shuò。作为地名来讲,应区分专用名和通用名,专用名应连写,且首字母大写,而通用名可分写。如专用名Běijīng Shì(北京市)。
第三种是应该大写处,没有大写。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要求,凡诗词、诗歌作品,每句开头字母应大写。但一、二年级教材中经常出现的《静夜思》等名篇名作并未进行规避。
二、 注音不规范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象来看,既有客观条件限制的因素,也有主观编写的因素。从客观角度来看,我国一、二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多采取“逐字注音”的方式,主要基于对学生识字辨字能力训练考虑,便于学生区分不同的生字,而对词语的理解有所取舍。这一点并非教材编写者的主观意识或客观精心所致,而是出于对教学大纲与学生大脑发育程度的考虑,且这种现象在二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情况则相对减少了。
从教学大纲要求来看,一、二年级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满足学生的汉字识记教学。重点在于识字。对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而言,词语仅限于生活用语的了解,而对于书面用语,从理解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来看,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水平,因此从教学大纲即引导教材重视识字教学,而并没有将词语理解列为主要教学任务。
从教学实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识字教学、看图说话等识记层次的教学,反而忽略了从接触语文学习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技能;对《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这一规则的落实,没有提起校方重视,落实不彻底;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以识字教学为主,往往忽略对注音的细节考虑。
三、 注音不规范问题的优化解决
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不规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优化。从主观意识来看,一是提高教师对教材解读的细节关注,以教学大纲为主导,但并非完全依附于大纲要求,在教材的使用上应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做到详略得当;二是要求教材编写者、审核者坚持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作为注音标准,尤其在注音标准与教学大纲发生冲突时,应站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基本技能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考虑取舍。
从客观环境的完善来看,从学校角度认真贯彻《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对教材中出现的大纲与注音标准冲突问题,就不同问题进行不同讨论,以为拼音教学的规范化提供正确的引导。从教材审核者角度来看,坚持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作为教材中注音内容的审核依据,对教材内容的审批严格化,以促进教材与注音标准的统一。
本文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注音不规范现象,并就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对教材编写产生的影响,对教学实施产生的影响,对夯实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影响。注音规范性问题是细节问题,但细节对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要解决教材中存在的注音不规范现象,还需要从教学大纲的准确把握和教学实践经验等方面不断优化注音编写及审核环节,以提高注音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陶伏平,丁加勇.GB/T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解读[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 齐韵涵.谈注音识字法的运用——以识字教学的心理机制为切入点[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3):39-40.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汉语拼音;规范性
拼音是汉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入门学习的重要内容。汉语拼音既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语文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要课程。它是学生初接触书面语言的好帮手。无论哪一版小学语文教材,都严格重视教材中的注音规范性与应用性,以便夯实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技能。但从教材考察结果来看,教材中存在诸多注音不规范现象。其中一些问题具有隐蔽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略。这些错误的注音,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 语文教材中注音不规范现象
细数语文教材中注音不规范现象较多,并非编写者精心大意,而是在汉语拼音的实际应用及教学大纲的参照方面存在差异。一种是分词未连写问题,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指出,凡双音节或三音节为同一个整体概念的结构,其注音需要连写;但四音节及以上结构的词,如能按词划分,则分开注音,不能按词划分的仍需连写。但在教材中确实存在分词分开注音的现象。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一、二年级的课文中所出现的词语,都以单字的形式进行注音,没有按分词连写的形式注音。
第二种是人名地名注音不规范问题,人名的姓氏与名字首字母都应当大写,如三音节及以上的名字部分应当连写,如复姓,其姓氏也应当连写,合并为一个分词处理。这种现象在一、二年级教材中也是较为多见的。比如sī mǎ guāng(司马光)这个人名,应标注为Sī Mǎguāng,dōng fāng shuò(东方朔)Dōngfāng Shuò。作为地名来讲,应区分专用名和通用名,专用名应连写,且首字母大写,而通用名可分写。如专用名Běijīng Shì(北京市)。
第三种是应该大写处,没有大写。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要求,凡诗词、诗歌作品,每句开头字母应大写。但一、二年级教材中经常出现的《静夜思》等名篇名作并未进行规避。
二、 注音不规范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现象来看,既有客观条件限制的因素,也有主观编写的因素。从客观角度来看,我国一、二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多采取“逐字注音”的方式,主要基于对学生识字辨字能力训练考虑,便于学生区分不同的生字,而对词语的理解有所取舍。这一点并非教材编写者的主观意识或客观精心所致,而是出于对教学大纲与学生大脑发育程度的考虑,且这种现象在二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情况则相对减少了。
从教学大纲要求来看,一、二年级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满足学生的汉字识记教学。重点在于识字。对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而言,词语仅限于生活用语的了解,而对于书面用语,从理解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来看,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水平,因此从教学大纲即引导教材重视识字教学,而并没有将词语理解列为主要教学任务。
从教学实践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识字教学、看图说话等识记层次的教学,反而忽略了从接触语文学习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技能;对《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这一规则的落实,没有提起校方重视,落实不彻底;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以识字教学为主,往往忽略对注音的细节考虑。
三、 注音不规范问题的优化解决
小学语文教材注音不规范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优化。从主观意识来看,一是提高教师对教材解读的细节关注,以教学大纲为主导,但并非完全依附于大纲要求,在教材的使用上应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做到详略得当;二是要求教材编写者、审核者坚持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作为注音标准,尤其在注音标准与教学大纲发生冲突时,应站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基本技能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考虑取舍。
从客观环境的完善来看,从学校角度认真贯彻《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对教材中出现的大纲与注音标准冲突问题,就不同问题进行不同讨论,以为拼音教学的规范化提供正确的引导。从教材审核者角度来看,坚持以《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作为教材中注音内容的审核依据,对教材内容的审批严格化,以促进教材与注音标准的统一。
本文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注音不规范现象,并就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对教材编写产生的影响,对教学实施产生的影响,对夯实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影响。注音规范性问题是细节问题,但细节对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要解决教材中存在的注音不规范现象,还需要从教学大纲的准确把握和教学实践经验等方面不断优化注音编写及审核环节,以提高注音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 陶伏平,丁加勇.GB/T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解读[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2] 齐韵涵.谈注音识字法的运用——以识字教学的心理机制为切入点[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