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自己美好多姿的生活,这里是令人陶醉留恋的地方。安代舞起源于郭尔罗斯和科尔沁草原,是直接源于生活,体现民族心理的艺术。安代舞具有祈福、攘灾、振奋、康强的寓意。历代相习、经久不衰,为蒙古民族所珍爱。
关键词: 蒙古族 ; 舞蹈;安代舞
内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自己美好多姿的生活,这里是令人陶醉留恋的地方。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丰富民族文化和以歌舞相伴为生的马背民族,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民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称。无论何时何地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生活、英雄的热爱。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明快、舞步轻盈,舞蹈者用那丰富多彩的舞蹈语言,表达出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勤劳勇敢的性格。尤其集体舞中的“安代舞”,使大伙都融入热烈的气氛之中,极具民族特色。安代舞是蒙古族群众非常爱跳的群体舞之一。
“安代”这个词,对于生活在远离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大多是通过呈现于舞台上的蒙古族《安代舞》表演而得知的。但要想对《安代舞》有更多的了解,只论舞台上的舞蹈那就过于单薄了,还是应从它的来龙去脉和在民间长期被人们所热衷、得以流传上了解。
在过去古老的岁月中,草原人民为求得生活的安定、畜牧的丰产与疾病的痊愈,都是通过萨满教的神职人员巫师“萨满”举行沟通天地、人神的原始宗教仪式,来获得万物诸神的保佑。蒙古族的原始萨满教,由于历史的更迭、其他宗教文化的融入和民间百姓为获取不同目的、需求,而出现了相应不同程序的仪式,因此也相应地出现了对巫师“萨满”的不同称谓。其中,“安代”便是偏重于对年轻女子因包办婚姻和其它有关婚姻问题不愉快而忧郁成疾,导致“精神疾病”者进行医治、祛病消灾的萨满教神职人员的特有称谓。
此外,也有“安代”一种妖孽名称的传说,哪里的年轻媳妇患上了精神疾病,必是“安代”附身。因此,哪里有人患上精神疾症,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久而久之这些专门能驱除“安代”妖孽,治愈精神病症的萨满,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新的特殊称谓“安代”。有意思的是,这些“安代”在为患者进行思想疏导和劝慰之后,当病人走出蒙古包与家人和亲属见面时,“安代”就要组织患者的家人、亲友和邻居一起陪她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绪下活动身体、吐故纳新,彻底摆脱病魔的纠缠。后来人们把治疗精神疾病程序最后一环的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文艺工作者把蒙古族这种载歌载舞的《安代舞》经加工、提炼,作为表演舞蹈引入了艺术殿堂,才使更广泛的舞蹈爱好者,欣赏到如此欢乐和优美的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起源于郭尔罗斯和科尔沁草原,是直接源于生活,体现民族心理的艺术。具有祈福、攘灾、振奋、康强的寓意。历代相习、经久不衰,为蒙古民族所珍爱。安代舞具有蒙古族古老的绕树而舞的习俗,动作粗犷豪放,又不失抒情、优美。其风格特点为“甩巾轻搭肩、起步必踏足,头身随手摆,舞姿爽且美”。安代舞集于唱歌、跳舞为主的声乐、舞蹈为体的民间歌剧。在古代,安代舞首先有一名歌手领唱,随即有十二名伴唱者一起合唱。同时,以歌曲节拍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舞蹈动作。古时代安代舞有八个环节,也可以说有八个不同的歌曲、内容和舞蹈动作。因此,安代舞在蒙古族群众当中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安代舞有全民健身作用;二,安代舞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安代舞能使人精神焕发,团结奋进。
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要在老“安代”的带领和指挥下,人们围成圆圈,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并经常变换舞圈运转方向、速度由慢至快地边唱边舞。参加舞蹈的人们一边挥舞彩巾一边踏足为拍,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作为伴舞的歌曲其中不时夹入好似呼号的蒙语,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的歌声、笑声中,舞蹈节奏由慢渐快地进入最后的狂热阶段:老“安代”和为舞蹈添加乐趣的助舞者一会儿双脚高跳,一会儿蹲下走矮子步,引导着众人不停地在头上摇动彩巾,好似一群纷飞的彩蝶来到了草原。这种发自众人肺腑,期盼病人康复良苦用心下的歌舞,无人不因此而受到感动。也许老“安代”所以能用歌舞获得治疗成功、驱走妖孽的秘诀也正在于此。
《安代舞》伴舞的歌曲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歌之不足,只有舞之、蹈之”,这是了解安代舞的传神之语。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明显地体现了舞蹈者对大地依恋的心理情感;它一般是在人们感到歌之不足,只有舞之,舞之不足,只有蹈之的时候,才欢跳入场。那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永远那样朴实、红火。
安代舞是蒙古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的一株民族文化奇葩。它与郭尔罗斯蒙古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是蒙古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当我们侧耳细听那首首安代舞曲,分明能听出鄂尔多斯长调悠扬辽阔;听出科尔沁草原的明快活泼;听出克鲁伦河畔的雄浑沧远……
参考文献:
【1】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7.
【3】吴士余主编:《服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廖奔:《宋元戏曲人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1989.
【5】苏赫:《蒙古族文学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6】巴义尔:《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关键词: 蒙古族 ; 舞蹈;安代舞
内蒙古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创造自己美好多姿的生活,这里是令人陶醉留恋的地方。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是有着悠久历史、丰富民族文化和以歌舞相伴为生的马背民族,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民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称。无论何时何地都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生活、英雄的热爱。每当宴会,庆祝节日,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明快、舞步轻盈,舞蹈者用那丰富多彩的舞蹈语言,表达出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勤劳勇敢的性格。尤其集体舞中的“安代舞”,使大伙都融入热烈的气氛之中,极具民族特色。安代舞是蒙古族群众非常爱跳的群体舞之一。
“安代”这个词,对于生活在远离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大多是通过呈现于舞台上的蒙古族《安代舞》表演而得知的。但要想对《安代舞》有更多的了解,只论舞台上的舞蹈那就过于单薄了,还是应从它的来龙去脉和在民间长期被人们所热衷、得以流传上了解。
在过去古老的岁月中,草原人民为求得生活的安定、畜牧的丰产与疾病的痊愈,都是通过萨满教的神职人员巫师“萨满”举行沟通天地、人神的原始宗教仪式,来获得万物诸神的保佑。蒙古族的原始萨满教,由于历史的更迭、其他宗教文化的融入和民间百姓为获取不同目的、需求,而出现了相应不同程序的仪式,因此也相应地出现了对巫师“萨满”的不同称谓。其中,“安代”便是偏重于对年轻女子因包办婚姻和其它有关婚姻问题不愉快而忧郁成疾,导致“精神疾病”者进行医治、祛病消灾的萨满教神职人员的特有称谓。
此外,也有“安代”一种妖孽名称的传说,哪里的年轻媳妇患上了精神疾病,必是“安代”附身。因此,哪里有人患上精神疾症,家人就会请来能通人神、天地的博学巫师萨满来进行治疗。久而久之这些专门能驱除“安代”妖孽,治愈精神病症的萨满,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新的特殊称谓“安代”。有意思的是,这些“安代”在为患者进行思想疏导和劝慰之后,当病人走出蒙古包与家人和亲属见面时,“安代”就要组织患者的家人、亲友和邻居一起陪她共同唱歌和舞蹈,使病人在愉快的情绪下活动身体、吐故纳新,彻底摆脱病魔的纠缠。后来人们把治疗精神疾病程序最后一环的集体舞蹈,称作《安代舞》。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文艺工作者把蒙古族这种载歌载舞的《安代舞》经加工、提炼,作为表演舞蹈引入了艺术殿堂,才使更广泛的舞蹈爱好者,欣赏到如此欢乐和优美的蒙古族《安代舞》。
安代舞起源于郭尔罗斯和科尔沁草原,是直接源于生活,体现民族心理的艺术。具有祈福、攘灾、振奋、康强的寓意。历代相习、经久不衰,为蒙古民族所珍爱。安代舞具有蒙古族古老的绕树而舞的习俗,动作粗犷豪放,又不失抒情、优美。其风格特点为“甩巾轻搭肩、起步必踏足,头身随手摆,舞姿爽且美”。安代舞集于唱歌、跳舞为主的声乐、舞蹈为体的民间歌剧。在古代,安代舞首先有一名歌手领唱,随即有十二名伴唱者一起合唱。同时,以歌曲节拍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舞蹈动作。古时代安代舞有八个环节,也可以说有八个不同的歌曲、内容和舞蹈动作。因此,安代舞在蒙古族群众当中流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安代舞有全民健身作用;二,安代舞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安代舞能使人精神焕发,团结奋进。
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要在老“安代”的带领和指挥下,人们围成圆圈,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并经常变换舞圈运转方向、速度由慢至快地边唱边舞。参加舞蹈的人们一边挥舞彩巾一边踏足为拍,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作为伴舞的歌曲其中不时夹入好似呼号的蒙语,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的歌声、笑声中,舞蹈节奏由慢渐快地进入最后的狂热阶段:老“安代”和为舞蹈添加乐趣的助舞者一会儿双脚高跳,一会儿蹲下走矮子步,引导着众人不停地在头上摇动彩巾,好似一群纷飞的彩蝶来到了草原。这种发自众人肺腑,期盼病人康复良苦用心下的歌舞,无人不因此而受到感动。也许老“安代”所以能用歌舞获得治疗成功、驱走妖孽的秘诀也正在于此。
《安代舞》伴舞的歌曲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歌之不足,只有舞之、蹈之”,这是了解安代舞的传神之语。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明显地体现了舞蹈者对大地依恋的心理情感;它一般是在人们感到歌之不足,只有舞之,舞之不足,只有蹈之的时候,才欢跳入场。那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永远那样朴实、红火。
安代舞是蒙古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的一株民族文化奇葩。它与郭尔罗斯蒙古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是蒙古族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当我们侧耳细听那首首安代舞曲,分明能听出鄂尔多斯长调悠扬辽阔;听出科尔沁草原的明快活泼;听出克鲁伦河畔的雄浑沧远……
参考文献:
【1】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87.
【3】吴士余主编:《服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廖奔:《宋元戏曲人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1989.
【5】苏赫:《蒙古族文学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6】巴义尔:《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