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使用传统与现代两种版式共存的语文教材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a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语文教材的版式,尤其是中小学现行的语文教材的版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笔者认为,语文教材的版式,除了与现代文有关的文章或文段仍保留现在的版式不动,凡是文言部分。都应回归历史,还原其传统本色,即繁体字,不加标点,字从右向左竖行书写版式,甚至还可以将有些名篇以行书或楷书的书法版式表现(可以用简体字注解)。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合乎历史事实。真正展示历史与现实的过渡和传承,真正做到历史与现实的和谐共存。
  首先,这有利于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完整传承延续。
  繁体字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已经为我国文明的传承兢兢业业的服务了几千年。从没有间断过。但是现在。尤其是我们大陆的人们,除了一部分专业人员之外,随着时间的流失,随着简体字的一统天下,已经有很多的人不认识繁体字了。
  笔者并非是在夸大繁体字的作用,更不是否定简化字的历史功绩。但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这两种字体的历史与现实作用,不能完全肯定或否定其中任何一种字体的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改革现行语文教材的版式,使两种版式共存,两种文字共用。从而可以更直接的与传统文化衔接,没有陌生感。断层感,这样才能两全其美。我国在解放初期改革繁体字,实行简体字是针对当时的历史现实需要做出的选择,现在再进行改革也是从历史和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也是历史的进步。我们千万不能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继承、延续的重任只留给那么一小部分人去做。他们即使能做了,也能做好,但是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中华悠久文明:灿烂文化需要全国人民才能真正继承和延续下去,放在研究室或博物馆里的文明不是真正的中华文明。
  因此,两种版式共存,两种文字共用的语文教材,有利于历史与现实和谐衔接,有利于我国文明完整地传承延续下去。
  其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我国漫长的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都是文言文,而且无论是字体还是字形都不止一种,版式大都是竖排版式。这些外在形式的延续正是对我们这些后来者进行的最直观、最实用的教育。而纵观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大学的,还是中小学的教材。其中的文章,无论古今中外的文章板式全都是横排的,文字全都是简体字,字体也全都是楷体。这样整齐划一,看似很好。实则有不少的缺陷。好像我们的文明只通过文字的内容就完全可以概括了,这种脱去形式外衣的文化教育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割断了历史。这样做是认识上的片面化,更是行动上的短视。
  另外,对于我国独特美妙的书法艺术。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文言作品能以书法的形式出现,能以传统的版式展现在广大学生的眼前,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又可以得到书法艺术美学价值的熏陶。真正感受到我国古代印刷术的伟大。这样直接省力的教育效果是现行的教材不能达到的,也是老师们用再多的语言来描述也很难达到的。随着时间的流失,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人文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子孙后代长远发展。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它既包括以简化字作为重要载体的我国现代文明。又包括解放初期之前的以繁体字、文言文为重要载体的近代文明和古代文明。我们要全面合理的认识和应用繁体字这个重要的工具。不能让这一文化载体的作用在广大人民当中消失。台湾,香港等地沿用繁体字的现实证明,它并没有阻碍社会的进步,反而更有利于现代人与古代人进行无隔阂的对话。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及时地进行这种改革,在可预见的不久的将来,大部分中国人将不再认识繁体字,不懂书法,不熟悉旧有版式,读不懂旧版文言的句读。等到那时,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其祖先的文字、文章时,就像我们看外语、外文一样的陌生,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是一种悲哀。没有了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怎么可能会有民族自豪感呢?
  现在教育界一再大声疾呼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好的想法需要好的载体、好的途径去实现。改变现有语文教材的版式就是众多好的载体、好的途径之一。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为我们的两种版式共存一体的语文教材的出现而努力吧!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古典诗词赏析是以作品所提供的
古人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反之,如果人生中毫无
期刊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么如何才能得到"午餐"?一个字——"争"。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大多学会了"争"。争名夺利,争权夺势,然而如此争下去的结果,往往是争夺双方两败俱伤,
期刊
编者按:中国新闻学院教授察灾研究媒介及传播策划多年,已出版多本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曾应邀为多家媒介从业人员讲授编辑策划理论。这组文章是作者应本刊之约,从刚刚完稿的博士论
引子:有朋友在网上向我提出下面10个问题,令我作答。不揣浅陋,欣然应允。书生之论,诚征批评,斗胆发表,以求学术进步,于是有了下面一问一答一篇拙文。一问、您对“舆论监督”概念,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