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依存的隐喻》([美]G赖可夫、M约翰森著,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著作。它的出现不仅对语言学,而且对认知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如下一些重要观点:隐喻性概念具有系统性,它使我们能够根据一种经验去理解另一种经验。不同的文化可能会以不同的隐喻性概念去理解人类的经验,这些差别必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赖可夫、约翰森的理论在语言学领域中富有启发性的意义是,在传统语言学中,隐喻只被看成语言运用的问题,而事实上隐喻和其他修辞手段诸如"排比""对仗"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现象.前者更多地是思维方面的问题,而后者更多地是语言形式方面的问题。其次,由于隐喻是根据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而且这种现象很普通,因此,它决定了词义引申的一个重要方式,象汉语中表示空间的词语"上/下"前/后"转而兼有时间意义,并且成为汉语表示时间的最基本成分,就是隐喻产生的结呆。更不用说象"头""口"之类的引申。再次,由隐喻产生的词义引申中往往是成系统的,例如译文中一组(而不是一个)战争术语转为表示"辩论"的行为,一组(而不是一个)金融术语用于时间表达,等等。这有助于解释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内在联系。最后,是不是所有隐喻具有同样的价值呢?比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浪咬的"这类现象在多大程度上联系着所谓"隐喻性概念"?作者并没有提到。但我们明显地感到在一些临时性的,诗的想象中存在的隐喻(作者称为"超常语言现象")与进入概念因而进入词义的隐喻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因如此,修辞学关于隐喻的研究才显得格外重要。在两类现象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为什么一些隐喻渗透到概念因而产生词义引申,而另一些则总是文学语言中的宠物。如果从事修辞研究的学者们从本书中得到一些启发,多一个角度观察分析隐喻,从而研究中有所突破,这就是译介本书的初衷。限于篇幅,只能采取摘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