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定义
Skehan(1998)对任务的论述是: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说,任务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即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而设计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从而习得、掌握语言,从而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1982年,Krashen区分了两个语言的概念: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走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1983年,Long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对话性互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才能习得。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modified interaction)。比如,学生通过改变话语来理解并获取信息。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步骤
步骤:定下目标→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参与任务→学习知识→引导学习→完成任务→巩固知识→点拨评价→实际运用。在老师教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再设计一个有梯度的连系系列的任务,然后教师要进行呈现任务,使学生置于师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学生具备了这种心理倾向,就进入了学习过程的“学习知识”的环节。学习知识是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精心设计的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习,突出本课的新知识点,如新句型、新单词等。这时,教师就进入了“引导学习”的环节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新知识点以后,发挥自己的能动力及创造力去“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还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因此,“师生合作巩固知识”的这一环节就由师生共同合作,结合任务,围绕新知识点进行对话、交流和讨论等活动,能起很好的巩固作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对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学生对新的知识基本掌握以后,可以在教师创设的任务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的关键。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实际运用”的实践活动。
四、“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师生的角色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以及监督者。他们通过设计的交际情景,传授新的词汇、新句型、新对话等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通过对话、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语言融会贯通,进而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由此可见,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优点
传统的教师采用“灌输式”、“喂养式”的教学方法,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不问情由地搬运,转御到学生身上,尽管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都不能唤起学生未知的欲望和热情。“你教我听”“你写我抄”,使学生推动参与实践的机会,无助于发展学生智能和个性特长。而“任务型”语言教学却恰恰相反,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它的优点在于:1、调动学生的“五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效果
实践表明,实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五动”活动,并运用自己的思维去习得英语,这不但提高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达到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多年来,本人一直实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我班学生明显比他班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要高、接受要好,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更强,学习成绩更显著。因此,一直以来本人所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超过全级平均。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企石中学)
(责任编校:合欢)
Skehan(1998)对任务的论述是: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也就是说,任务重视学生如何沟通信息,而不强调学生使用何种语言形式;任务具有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学生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完成任务上,对任务进行评估的标准是任务是否成功。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即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而设计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从而习得、掌握语言,从而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1982年,Krashen区分了两个语言的概念:学习(learning)与习得(acquisition)。学习是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学得语言;而习得则是指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掌握语言。Krashen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Krashen认为: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走出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1983年,Long提出,语言必须通过对“对话性互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才能习得。他认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modified interaction)。比如,学生通过改变话语来理解并获取信息。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步骤
步骤:定下目标→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参与任务→学习知识→引导学习→完成任务→巩固知识→点拨评价→实际运用。在老师教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再设计一个有梯度的连系系列的任务,然后教师要进行呈现任务,使学生置于师生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学生具备了这种心理倾向,就进入了学习过程的“学习知识”的环节。学习知识是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它包括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的,而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精心设计的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学习,突出本课的新知识点,如新句型、新单词等。这时,教师就进入了“引导学习”的环节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新知识点以后,发挥自己的能动力及创造力去“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还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因此,“师生合作巩固知识”的这一环节就由师生共同合作,结合任务,围绕新知识点进行对话、交流和讨论等活动,能起很好的巩固作用。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地对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并以鼓励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学生对新的知识基本掌握以后,可以在教师创设的任务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这一环节是学生形成知识迁移、能否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的关键。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是“实际运用”的实践活动。
四、“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师生的角色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以及监督者。他们通过设计的交际情景,传授新的词汇、新句型、新对话等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任务的完成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通过对话、交流等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语言融会贯通,进而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由此可见,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优点
传统的教师采用“灌输式”、“喂养式”的教学方法,把大堆大堆的知识不问情由地搬运,转御到学生身上,尽管老师累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都不能唤起学生未知的欲望和热情。“你教我听”“你写我抄”,使学生推动参与实践的机会,无助于发展学生智能和个性特长。而“任务型”语言教学却恰恰相反,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它的优点在于:1、调动学生的“五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效果
实践表明,实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五动”活动,并运用自己的思维去习得英语,这不但提高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达到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多年来,本人一直实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我班学生明显比他班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要高、接受要好,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更强,学习成绩更显著。因此,一直以来本人所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超过全级平均。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企石中学)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