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体育精神是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引导大学生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健康发展中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成长成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研究了体育精神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意义和培养途径。
关键词: 体育精神 意义 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而高校承担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探析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中西文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中国的体育文化有深厚的根基,是由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很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身体运动大体是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其目的是健身、养生、益智。我国古代人认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害身体,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所以中国体育文化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人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追求个人主义,追求的体育是追求人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个因素,并把它们潜在的能力充分地挖掘、发挥出来,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及竞争的能力。
奥林匹克精神孕育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和平、关爱与尊重”的精神已成为全社会、全人类共同认同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宗旨: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体育精神的内涵
柏拉图曾提出体育精神是最为高贵的精神,接受体育锻炼就是接受教育,即人们从事身体锻炼,可以净化灵魂,获得道德上的提升,在本质上是接受教育。
联合国秘书长体育发展与和平特别顾问、瑞士前总统奥吉有句名言:“体育是人生最好的学校。”体育竞技更是道德发展的试金石,金牌可以不要,但不能不要道德发展、高尚慎独和公平规范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能不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团结一致、公平竞争等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内涵是指人们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是体育的整体面貌、公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的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和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是追求人的健康、健美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
三、大学体育精神的作用
体育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在体育训练和赛事中,参加者要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接受艰苦的磨炼,而不怕苦,不怕挫折和奋勇争先应是大学生人格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大学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一部分,是在特定的人群中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内容。大学体育精神以体育教学活动和课外体育运动为载体,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及人格培养的价值在于: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完善人格发展;培养大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荣誉意识,引导学生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
但近几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呈明显趋势,表明大学体育精神培养和体质现状不容乐观。最新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近十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健康意识相对淡化时,体育精神的功能逐步凸显,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注重大学体育精神的培养和作用,是时代的需要,大学急需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首先,大学体育精神的培养是改变大学生体质下滑窘境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本应该得到提高。但实际情况令人担忧,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缺失。大学生们错误地将个人的体育锻炼当做外在形象工程,不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帮助,因而觉得可有可无,甚至将体育锻炼当做是一种折磨加以拒斥。中国青少年连续28年体质的下滑,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忽略体育精神培养的恶果。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已成为提高我国大学生体质素质的当务之急。
其二,体育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品德的需要。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普通体育运动都有一定运动的规则、要领,这需要参加运动的人认同。遵守规则是运动者的一个首要的性格特征,体育精神是规则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起到潜移默化建构大学生良好性格的作用。另外,任何一种体育竞技都会有胜负,胜不骄败不馁是参与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通过体育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炼,竞争意识得以提升,在体育竞争中对待输赢、克服自身局限、不断超越自我实则是一种自我挫折教育,由此形成的体育精神能够成为人成长的精神食粮,让人永久保持活力,拥有不服输的进取心。
校园体育活动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竞赛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必须以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基础,是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的精神升华,是集体主义的情感基础。在这些体育运动诸多规则的约束下,道德行为始终沿着固定的方向发展,表现出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尊敬教练等良好行为的运动员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反之则会触犯体育“公德”而受到应有的制裁和处罚,引起公众舆论的谴责。因此,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公德心和品德的培养意义重大。 其三,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具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功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自觉意识和兴趣,进而在体育锻炼中达到情感、精神升华的文化教育效果。当前,全国各高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为体育文化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契机,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了崇尚锻炼、追求健康的风气,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体育精神培养途径
体育精神普遍存在于校园各式体育活动中,除了专门的体育课程设置外,课外的体育活动也可以丰富体育生活,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体育精神文化氛围,进而传递体育精神。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传播载体的加盟可以为体育精神的传播增添活力和色彩。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教育文化,可以着眼于以下方面。
首先,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精神的渗透功能。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乐观地参与体育运动,形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理念,进而在体育运动中实现情感和精神的升华。当前,各院校都在开展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运动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并深得学生的喜爱。这些活动为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提供了舞台,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崇尚体育、追求健康的良好风气,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二,丰富高校体育社团文化。目前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育社团文化,并与社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创新体育社团组织活动形式,寻找并逐步解决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对丰富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并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实现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摆脱目前体育社团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切实在社团组织建设、场地供给和经费支持上取得实效。
其三,加强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将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应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根据体育精神的要点,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将其细化加工成具体的教育内容,并设置相对应的体育活动形式,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把体育精神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潜移默化地体验、理解和感受体育精神的内涵。这需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感悟能力。
其四,构建体育评价标准体系,彰显体育精神价值。作为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体育活动时间,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体育评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春颖.体育精神与素质培养[J].体育研究,2012,2.
[2]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
[3]张新.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05,10.
[4]何术娟.论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关键词: 体育精神 意义 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而高校承担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探析大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中西文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中国的体育文化有深厚的根基,是由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交流、融合产生的。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与“合”二字是我国体育文化固有的特质的深刻内涵。传统体育以“养生”为主,因而很少有很激烈的运动项目及方式,身体运动大体是以内部为主,淡化了身体外形的锻炼,其目的是健身、养生、益智。我国古代人认为运动要适宜,量不可大也不可小,运动量大了会伤害身体,反之小了就达不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了,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起居这些方面。所以中国体育文化是以整个中国的文化为背景。
西方人崇尚“力”与“美”的体现,通常都是把最强健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的体育是一种竞技体育,以异常激烈的竞争为体育的过程,以体育比赛的输赢为目的。追求个人主义,追求的体育是追求人的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个因素,并把它们潜在的能力充分地挖掘、发挥出来,更重视身体外在的塑造及竞争的能力。
奥林匹克精神孕育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和平、关爱与尊重”的精神已成为全社会、全人类共同认同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的宗旨:更高、更快、更强,重在参与、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体育精神的内涵
柏拉图曾提出体育精神是最为高贵的精神,接受体育锻炼就是接受教育,即人们从事身体锻炼,可以净化灵魂,获得道德上的提升,在本质上是接受教育。
联合国秘书长体育发展与和平特别顾问、瑞士前总统奥吉有句名言:“体育是人生最好的学校。”体育竞技更是道德发展的试金石,金牌可以不要,但不能不要道德发展、高尚慎独和公平规范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能不要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团结一致、公平竞争等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内涵是指人们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意识,是体育的整体面貌、公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的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和进取心理的意识总和,是追求人的健康、健美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以争取精神世界的健康自由的心理状态。
三、大学体育精神的作用
体育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在体育训练和赛事中,参加者要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接受艰苦的磨炼,而不怕苦,不怕挫折和奋勇争先应是大学生人格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大学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一部分,是在特定的人群中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内容。大学体育精神以体育教学活动和课外体育运动为载体,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及人格培养的价值在于: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完善人格发展;培养大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荣誉意识,引导学生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
但近几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呈明显趋势,表明大学体育精神培养和体质现状不容乐观。最新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近十年来一直在下降。与1985年相比,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健康意识相对淡化时,体育精神的功能逐步凸显,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注重大学体育精神的培养和作用,是时代的需要,大学急需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和培养。
首先,大学体育精神的培养是改变大学生体质下滑窘境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居民生活水平、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大学生身体素质本应该得到提高。但实际情况令人担忧,主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缺失。大学生们错误地将个人的体育锻炼当做外在形象工程,不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帮助,因而觉得可有可无,甚至将体育锻炼当做是一种折磨加以拒斥。中国青少年连续28年体质的下滑,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忽略体育精神培养的恶果。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已成为提高我国大学生体质素质的当务之急。
其二,体育精神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品德的需要。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普通体育运动都有一定运动的规则、要领,这需要参加运动的人认同。遵守规则是运动者的一个首要的性格特征,体育精神是规则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能够起到潜移默化建构大学生良好性格的作用。另外,任何一种体育竞技都会有胜负,胜不骄败不馁是参与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通过体育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炼,竞争意识得以提升,在体育竞争中对待输赢、克服自身局限、不断超越自我实则是一种自我挫折教育,由此形成的体育精神能够成为人成长的精神食粮,让人永久保持活力,拥有不服输的进取心。
校园体育活动中有很多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竞赛的方式出现的,这种协调配合、统一行动必须以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基础,是共同的责任感、荣誉感的精神升华,是集体主义的情感基础。在这些体育运动诸多规则的约束下,道德行为始终沿着固定的方向发展,表现出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尊敬教练等良好行为的运动员都会受到人们的赞赏和喜爱,反之则会触犯体育“公德”而受到应有的制裁和处罚,引起公众舆论的谴责。因此,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公德心和品德的培养意义重大。 其三,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具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功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自觉意识和兴趣,进而在体育锻炼中达到情感、精神升华的文化教育效果。当前,全国各高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深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为体育文化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契机,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校园内形成了崇尚锻炼、追求健康的风气,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体育精神培养途径
体育精神普遍存在于校园各式体育活动中,除了专门的体育课程设置外,课外的体育活动也可以丰富体育生活,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体育精神文化氛围,进而传递体育精神。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传播载体的加盟可以为体育精神的传播增添活力和色彩。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教育文化,可以着眼于以下方面。
首先,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精神的渗透功能。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乐观地参与体育运动,形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理念,进而在体育运动中实现情感和精神的升华。当前,各院校都在开展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运动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并深得学生的喜爱。这些活动为学生体育精神的塑造提供了舞台,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掌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形成崇尚体育、追求健康的良好风气,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二,丰富高校体育社团文化。目前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体育社团文化,并与社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创新体育社团组织活动形式,寻找并逐步解决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对丰富大学生体育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吸引更多学生的加入并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实现自身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摆脱目前体育社团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切实在社团组织建设、场地供给和经费支持上取得实效。
其三,加强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将体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应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根据体育精神的要点,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将其细化加工成具体的教育内容,并设置相对应的体育活动形式,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自主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把体育精神内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潜移默化地体验、理解和感受体育精神的内涵。这需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和感悟能力。
其四,构建体育评价标准体系,彰显体育精神价值。作为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体育活动时间,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体育评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春颖.体育精神与素质培养[J].体育研究,2012,2.
[2]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
[3]张新.略论当代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05,10.
[4]何术娟.论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