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推进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ewong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融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产业融合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方面,产业融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企业经营行为的转变上。文章统计分析的结果支持了上述基本判断,产业融合不仅推动了生产服务性部门的外部化,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而且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改善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一、文献述评
  
  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融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观点。比如,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对于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相关产业的溢出效应,带动相关部¨就业和人才需求,以及促使信息革命在整个产业内的展开等三个方面。马健(2005)利用修正后的BASS模型,通过对产业融合产品需求增长的估算值和实际需求增长情况的比较,得出产业融合形成创新性产品的过程包括对原有产业市场需求替代和创造新的需求两个方面,并且认为,这两个方面共同影响融合产品需求增长速度的结论。吕政等(2006)则认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引导和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型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关系。因此,产业融合能够发挥诸多的功能,比如,围绕外资制造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就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二、机制分析
  
  就相互关系而言,产业融合是生产力进步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条件,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表明,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该国的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该国的经济增长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发展过程,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各相关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该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在工业发展的后期,产业结构开始出现去边界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就是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产业融合之所以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放松管制与管理创新。这一转变的结果,使得各产业边界处出现了技术融合,导致产业之间的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并使原产业特征发生变化,最终促使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这一过程的动因可以分为三个:一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技术创新:二是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目标和来自行业内的竞争压力:三是包括全球化和政策管制放松等在内外在因素。
  另外,产业融合还是一国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有利的助推剂。在此过程中,产业融合往往表现为产品类别、市场结构、消费模式等一系列的结构性变革。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向三大产业提供生产所需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以及科技开发、商务服务和教育培训等行业。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社会化分工的结果,是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发展起来的特殊产业。因此,通过产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以往服务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时对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产业融合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产业融合通过融合部门对相关产业的溢出。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制造过程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技术与服务,制造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不断缩小,而产品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来说,产业融合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不断融合,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不断地扩大。
  二是产业融合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专业化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下,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以及配套服务都在企业内部完成,企业自身具备多种业务功能。其导致的相对应的结果就是,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市场狭小,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受到限制。而在产业融合条件下,随着信息技术、差异化服务在产品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了方向,企业生产专业化分工逐渐细化,原本内化在企业内部的运输、仓储、会计审计和通信等业务,逐渐从企业组织中分离出来,最后,这部分被分离出来的业务,慢慢形成独立的产业,进而又推动了制造业企业将更多的业务进行外部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张惠萍,2008),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出于全球化的战略思考,往往会保留其主要和核心业务,而将大量非核心业务垂直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贸易一体化和生产的非一体化。这一变化的结果,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外的加工贸易量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刘志彪、吴福象,2006:吴福象、刘志彪,2009)。同时,也给产业融合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明显不足,其占GDP比重还非常低。
  
  三、统计检验
  
  为了进一步解释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本文选取2001年~2007年的上海市制造业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回归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行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由于产业融合之后的融合产品主要仍以制造业产品为依托,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产业融合产品属于制造业范畴,因此。本文主要以制造业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分析。
  图1为2001年~2007年上海市制造业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从图中两条折线的形状来看,上海市制造业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直观上来看,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选择幂函数进行拟合,以制造业产值为解释变量(Y),生产性服务业产值为被解释变量(X),同归方程为:
  Y=1.347 5 X0.8513,R2=0.915 5。
  回归的结果显示,所得的参数较为显著。为进一步发掘产业融合进程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再对回归方程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下式:
  In Y=ln 1.347 5+0.851 3 lnX。
  据此,可算出产业融合的深化,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的弹性为0.851 3。由此可见,产业融合可以通过融合部门对相关产业的溢出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专业化 的促进作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根据前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产业融合规模的不断增大,生产性服务产品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客观上能促使制造业企业将更多原本内化在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务进行外部化,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有助于企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融合的进程,、因此,下面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对这种可能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融合能够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起到推动作用的假设,在10%的条件下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产业融合起反向促进作用的假设,在统计上不显著,假设未被通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影响产业融合的因素较多,技术水平、政策条件、市场结构因素等,都会对产业融合过程产生影响。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因此,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短期内,产业融合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单向的,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上海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例,通过构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关系函数,并通过一定的转化,将产业融合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再通过传导机制的分析和简单的计量检验,证实了产业融合不仅是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够通过融合部门对相关产业的溢出和对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专业化的促进作用,从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
  本文研究还发现,在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的趋势下,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渐成为上海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政府应当根据当前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制度建设,同时要完善相关的法规,清除产业融合的体制障碍,推进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进程。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是,当前,上海市要以产业融合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吴福象,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2)
  2 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6,(8)
  3 马健,产业融合与融合产品的需求增长:基于修正的Bass模型的分析,当代财经,2005,(2)
  4 吴福象,刘志彪,中国贸易量增长之谜的微观经济分析:1978-2007,中国社会科学,2009,(1)
  基金项目:上海市委党校“以产业融合推进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JL033,06BJL01 6,08AJY04 6);教育部基地项目(08JJD7901 2 0)。
  作者简介:马健,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葛扬,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福象,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收稿日期:2009-04-15。
其他文献
摘要:巨灾风险损失分布特征是影响巨灾风险可保性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中国及部分省市1949年以来洪水、干旱、地震、风暴潮四类巨灾风险损失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综合巨灾风险相较单一巨灾风险损失分布,以及全国范围巨灾风险相较省市范围巨灾风险损失分布重尾特征明显减弱,可保性明显增强。因此,建议以综合风险为保险风险,在全国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开展巨灾风险保险。关键词:巨灾风险;风险损失;综合风险;时间序列;重尾
摘要:据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7 634.9亿美元,同比下降24.7%。文章探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关键词:金融危机;我国外贸;思考一、 前言自2007年春,以美国第二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中国——虽然资本市场尚与国际隔绝,但经济与世界融为一体——亦未能幸免,其影响突出表现为外贸进出口额的急剧
结合三峡永久船闸二至五闸首交通桥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大型预应力梁在山区公路上经济、安全、快捷的运输方法。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环境污染的现状,为了使经济与环境和谐共处,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和谐社会,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我国经济面临的十
通过海南一小时交通圈西线高速公路改建工程所用泡沫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的实例,根据室内试验,确定基质丨历青的最佳发泡条件、混合料级配组成、最佳含水量、最佳
目的:观察脊髓Pellino1 (Peli1)在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n=6):包括生理盐水组(S组)、瑞芬太尼组(R组)、生理盐水+
文章立足于用户创新的视角,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内外部因素对用户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调节变量对这种作用的调节效应。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