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根据数学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分组讨论的效益作了一些探索,具体从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分组科学合理、教授学生合作技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和改变传统评价方式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分组讨论;科学;合作;评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而分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被数学教师广泛采用.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中分组讨论问题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任务减轻了,实则相反,因为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我们面临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场面,这对我们的备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为上好一节课,做了终身的准备.” 我们也应该以此为榜样,用心钻研教材,细心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在讨论教学中,特别要精心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 讨论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原则:
1. 难度适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就可以完成,讨论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问题不能太难,以致只有几个优生在发言,其他的学生只充当听众和附和者.如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要先设计一些简单的,不含括号和分母的试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练习,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 具有开放性. 答案简单、一看就懂的问题就不必讨论,讨论了只能助长学生不肯思考的惰性. 教师不妨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让其大胆讨论作答. 开放性问題带来的讨论会很激烈,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其快乐学习,同时也能够打开其思路,拓宽其思维.
分组要科学合理
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知识水平、能力、性格、气质不同的学生编为一组,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内容、深浅不同,所以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自我展现的机会,从而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目的,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也更容易形成竞赛氛围. 学生因渴望取胜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这可以提高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会提高许多.
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为了保证每人都参与,避免有的学生利用讨论的时候偷偷讲话,每个小组要安排小组长,起组织、监督作用. 各个成员可为其编号,这样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后,谁记录、谁发言、谁查资料就一目了然.这种分工可以实行轮换制.
安排好小组结构,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另外,考虑到现在的班级教学模式,所以在分组时,要采取就近原则,以免讨论开始时混乱和浪费时间.
教给学生合作技巧
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是提高合作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记录等合作技能. 如倾听时,应听清楚发言学生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发言的精华所在,听清楚与自己的主要分歧.发言时,简明扼要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前边的学生已经说过的不必过多的重复. 对于自己与其他成员的分歧可展开辩论,小组内先达成共识,无法达成共识的可在集体汇报时阐述. 负责记录的同学将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分条加以记录.
教师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掌握讨论的合作技巧.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应作壁上观,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给讨论有困难的小组以帮助,对讨论好的小组及时予以鼓励.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与人交流的欲望之前,就不能展开讨论.如果仓促开始,学生所讲的内容必是肤浅的,引不起思维的交锋,互相交流也不会有实效,更谈不上思想的撞击、心灵的沟通.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开展情况,从而决定汇报交流的时机.如学生正在激烈的交锋,即使与自己预设的时间有所出入,教师也不要喊停. 毕竟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分组讨论也不是课堂教学的时髦装饰.
汇报时虽然要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是也要考虑好、中、差的兼顾.重过程也要重结果,对于过于背离作品精神的要给予委婉的否定,同时寻找肯定的因素,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而我们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人轻集体,重不足轻鼓励,这种评价体系尤其不适用于分组讨论学习的评价,因为分组讨论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团体,而非个人. 在对分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把个体之间的竞争化为集体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把小组全体成员作为评价的对象. 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某某小组表现怎么样,而不是某某学生怎么样. 这样,大多数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提高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分组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必然有利有弊,如何实现最优化,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分组讨论;科学;合作;评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而分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被数学教师广泛采用.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中分组讨论问题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任务减轻了,实则相反,因为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我们面临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场面,这对我们的备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为上好一节课,做了终身的准备.” 我们也应该以此为榜样,用心钻研教材,细心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在讨论教学中,特别要精心设计分组讨论的问题. 讨论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原则:
1. 难度适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就可以完成,讨论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问题不能太难,以致只有几个优生在发言,其他的学生只充当听众和附和者.如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要先设计一些简单的,不含括号和分母的试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练习,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 具有开放性. 答案简单、一看就懂的问题就不必讨论,讨论了只能助长学生不肯思考的惰性. 教师不妨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让其大胆讨论作答. 开放性问題带来的讨论会很激烈,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其快乐学习,同时也能够打开其思路,拓宽其思维.
分组要科学合理
教师应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将知识水平、能力、性格、气质不同的学生编为一组,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内容、深浅不同,所以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自我展现的机会,从而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目的,不同类型的学生之间也更容易形成竞赛氛围. 学生因渴望取胜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这可以提高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学习效率会提高许多.
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为了保证每人都参与,避免有的学生利用讨论的时候偷偷讲话,每个小组要安排小组长,起组织、监督作用. 各个成员可为其编号,这样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后,谁记录、谁发言、谁查资料就一目了然.这种分工可以实行轮换制.
安排好小组结构,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另外,考虑到现在的班级教学模式,所以在分组时,要采取就近原则,以免讨论开始时混乱和浪费时间.
教给学生合作技巧
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是提高合作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记录等合作技能. 如倾听时,应听清楚发言学生的主要观点,听清楚发言的精华所在,听清楚与自己的主要分歧.发言时,简明扼要的阐明自己的观点,前边的学生已经说过的不必过多的重复. 对于自己与其他成员的分歧可展开辩论,小组内先达成共识,无法达成共识的可在集体汇报时阐述. 负责记录的同学将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分条加以记录.
教师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掌握讨论的合作技巧.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不应作壁上观,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给讨论有困难的小组以帮助,对讨论好的小组及时予以鼓励.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与人交流的欲望之前,就不能展开讨论.如果仓促开始,学生所讲的内容必是肤浅的,引不起思维的交锋,互相交流也不会有实效,更谈不上思想的撞击、心灵的沟通.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开展情况,从而决定汇报交流的时机.如学生正在激烈的交锋,即使与自己预设的时间有所出入,教师也不要喊停. 毕竟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分组讨论也不是课堂教学的时髦装饰.
汇报时虽然要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是也要考虑好、中、差的兼顾.重过程也要重结果,对于过于背离作品精神的要给予委婉的否定,同时寻找肯定的因素,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评价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 而我们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人轻集体,重不足轻鼓励,这种评价体系尤其不适用于分组讨论学习的评价,因为分组讨论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团体,而非个人. 在对分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把个体之间的竞争化为集体之间的竞争,把小组总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把小组全体成员作为评价的对象. 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某某小组表现怎么样,而不是某某学生怎么样. 这样,大多数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提高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分组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必然有利有弊,如何实现最优化,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