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来自教育部和其他基层教育部门的两会委员纷纷发声,积极倡导国家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待遇。笔者认为,只有因地制宜,从基础的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优质的教育。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它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而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早期阶段,正如一名正在学步的孩童一样,小学数学是为日后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跑起来”做准备的,所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作为一名扎根农村13年的小学数学教师将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1.要认识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
1.1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1.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1.3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1.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1.5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作业自改互改,抽检等多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2.了解学生课堂活动的特点
2.1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2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并进行自评、自检和自改。
2.3部分学生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2.4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达到互帮互学目的。
2.5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3.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3.1课前准备细致充分
首先要求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3.2课堂教学要注重新颖性和科学性
(1)激发兴趣,轻松营造学习氛围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球雨”的场景——让不同颜色的气球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出现了哪几种颜色?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应如此。
(2)设置情境,巧设问题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从而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准备一个蛋糕,提问“小明、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3)积极参与,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自带牙膏盒和魔方玩具。首先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这时会有学生发现,“有些面是相同的,长方体的棱长不一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哪些面是相同的?怎么不一样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家里的物品,在实际生活中去感知它们的特点。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3课后积极反思,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掌握数学课堂的调节与控制艺术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艺术。一堂好课,不仅表现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的精心设计上,而且表现在教师高超的课堂调节与控制才能上。
讲解例题时,若出现多数学生不屑一顾的现象,则往往是例题难度不大,解法平平,要尽快制造新的“悬念”。课堂提问时,若出现全班学生不敢正视教师的情况,则可能问题不明或难度太大,需要重新表述并适当启发。讲授内容时,若学生眉头紧锁、目光愣怔,则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甚理解,思维跟不上,教师应适当放慢速度并运用形象的语言、动作和板书使之通俗、明白。若听课时,学生均全神贯注,教室里没有 “杂音”, 则说明教师的讲解吸引了学生,正在 “ 兴头” 上,教师应抓住时机锦上添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控。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要因时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教师自身、孩子及课堂本身特点后,采取多种方法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从而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法》(东北师大,2007年)
[2]《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刘俊英,《新课程学习》期刊2013年第8期)
[3]《数学课堂的调控艺术》(吕艳玲,《维普资讯》2009年第3期)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它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而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早期阶段,正如一名正在学步的孩童一样,小学数学是为日后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跑起来”做准备的,所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作为一名扎根农村13年的小学数学教师将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1.要认识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
1.1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1.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1.3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1.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1.5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作业自改互改,抽检等多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2.了解学生课堂活动的特点
2.1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2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并进行自评、自检和自改。
2.3部分学生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2.4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达到互帮互学目的。
2.5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3.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3.1课前准备细致充分
首先要求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3.2课堂教学要注重新颖性和科学性
(1)激发兴趣,轻松营造学习氛围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球雨”的场景——让不同颜色的气球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出现了哪几种颜色?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应如此。
(2)设置情境,巧设问题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从而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准备一个蛋糕,提问“小明、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3)积极参与,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自带牙膏盒和魔方玩具。首先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这时会有学生发现,“有些面是相同的,长方体的棱长不一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哪些面是相同的?怎么不一样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家里的物品,在实际生活中去感知它们的特点。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3课后积极反思,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掌握数学课堂的调节与控制艺术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艺术。一堂好课,不仅表现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的精心设计上,而且表现在教师高超的课堂调节与控制才能上。
讲解例题时,若出现多数学生不屑一顾的现象,则往往是例题难度不大,解法平平,要尽快制造新的“悬念”。课堂提问时,若出现全班学生不敢正视教师的情况,则可能问题不明或难度太大,需要重新表述并适当启发。讲授内容时,若学生眉头紧锁、目光愣怔,则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甚理解,思维跟不上,教师应适当放慢速度并运用形象的语言、动作和板书使之通俗、明白。若听课时,学生均全神贯注,教室里没有 “杂音”, 则说明教师的讲解吸引了学生,正在 “ 兴头” 上,教师应抓住时机锦上添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控。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要因时因地制宜,在充分了解教师自身、孩子及课堂本身特点后,采取多种方法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从而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法》(东北师大,2007年)
[2]《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刘俊英,《新课程学习》期刊2013年第8期)
[3]《数学课堂的调控艺术》(吕艳玲,《维普资讯》2009年第3期)